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非器官特异的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不易诊断。病程呈现缓解与活动相交替的现象,多次复发可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危及生命。70%的SLE患者有皮疹或者是以皮疹为首发症状,因此,皮肤科医生要了解、熟悉其诊治。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ERYTHEMATOSUS 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LUPUS SLE患者
  • 简介:传统术语因为暗含着某种价值判断甚或公然的意识形态,它们常常干扰着性学研究和性科学教育及培训。追根溯源,因为它们是各种宗教、法律、医学和教育学的语汇系统的部分,这些领域的“专家们”试图用这些术语把他们的职业兴趣和道德信念施加给普通大众。此外,还有些不准确和误导的用语仍然流行于性学领域,所以要客观地描述有关涉及性的事物的时候就变得尤其困难了。无论如何,下面所列举的术语在性学研究过程中是要设法避免的。

  • 标签: 专业术语 使用不当 意识形态 价值判断 科学教育 职业兴趣
  • 简介:临床资料〈br〉患者,女,88岁。主因左颞部肿物半年,增大伴渗出、疼痛45d,于2014年3月19日就诊。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侧颞部出现黄豆大小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肿物逐渐增大。45d前肿物快速增至鸡蛋大,表面渗出,伴恶臭,疼痛明显;3个月前右侧鼻翼、左侧面颊出现2个黄豆大小角化性肿物,渐增大变硬,无破溃。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有其他系统肿瘤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皮肤科情况:左侧颞部见约6cm×4.5cm×3.5cm的外生性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其上结黑褐色痂、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明显异味;右侧鼻翼见羊角状质硬赘生物,高于皮面约2.5cm,另见左面颊部同类型皮损,高于皮面约1cm(图1);其余面颈部皮肤散在数个黄豆至蚕豆大小黑褐色扁平丘疹。初步诊断:①肿物性质待查;②皮角;③脂溢性角化。治疗:全麻下行左侧颞部肿物扩大切除术(沿左侧颞部肿物周边0.5cm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至脂肪层)+游离自体植皮术(左下腹取皮);右侧鼻翼、左面颊皮角切除术。左侧颞部切除物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大量鳞状细胞肿瘤团块,细胞异形明显,部分角珠存在,真皮炎性细胞浸润(图2a),符合鳞状细胞癌改变(高分化)。右侧鼻翼皮角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不规则增生,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异形性,真皮浅层小灶性鳞状细胞团,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符合早期鳞状细胞癌(图2b)。左面颊皮角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不规则增生,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异形性,基底完整,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图2c),符合Bowen病。结合临床诊断:①鳞状细胞癌(�

  • 标签: 鳞状细胞癌 皮角 BOWEN病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农民。因面颈部斑块、结节、溃疡伴疼痛,间断发热2个月,于2015年6月就诊。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面颊部出现散在黄豆大小红色结节,皮损不断增多、增大形成斑块,并逐渐蔓延至右侧面颈部,部分皮损破渍形成溃疡伴疼痛。在当地医院按湿疹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原发性
  • 简介:英语"青春期"(puberty)词来自拉丁语"pubeffas",其含义是"具有生殖能力",是指儿童逐渐长大为成年人的个过渡期,是根据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器官功能逐渐发育成熟而指称的个特定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春期的年龄范围定为10岁~20岁,是少男少女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成长期.伴随身体迅速发展的是心理急剧变化.

  • 标签: 青春期教育 性教育 重要性 性健康
  • 简介:毛囊闭锁二联征(follicularocclusiontriad,FOT)是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由聚合性痤疮、化脓性汗腺炎和头部脓肿性毛囊周围炎3个独疾病组成的疾病。本病病情复杂易复发,迁延不愈,治疗、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11年6月29日收治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毛霉病 护理
  • 简介:背景: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典型的恶性肿瘤。良性者少见。方法:作者报道32岁女性患者,在右外耳道出现粒状肿块。结果:刮取活检行显微镜检查,发现界限不清的肿瘤,有腺样分化。虽然细胞异型和分裂相不明显,但观察到paget样扩散。免疫组化提示肿瘤为神经内分泌源性。结论:本例神经内分泌腺瘤病例报道提示,该病应被包括在累及外耳的疾病中。

  • 标签: 内分泌腺瘤 皮肤神经 少见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PAGET样 显微镜检查
  • 简介:报告1例同时表现为红斑和皮下结节的结节病。患者女,55岁。左眉暗红斑,颞部多发皮下结节2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左侧眉弓直径约1cm暗红斑,颞部多发皮下结节,直径0.5~1.5cm,质硬,边缘不规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或皮下脂肪层大量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大部分呈裸结节。诊断:结节病。

  • 标签: 结节病 红斑 皮下结节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主因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脱屑3年余,阴囊及肛周肿物1年余,于2011年1月5日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闪,额部、颈部及双手背出现红斑、脱屑,伴瘙痒,

  • 标签: 毛发红糠疹 鲍恩样丘疹病
  • 简介:患者,男,23岁。主因左肩皮损20余年,于2010年4月来我科就诊。患者述出生时左肩即育小水疱,初为指甲盖大小,后不断扩大。2009年5月,在肩出现核桃大小黑色肿块,在外院诊为“血.管瘤”,予手术切除。2009年9月,左肩尢叫显诱因出现火片红肿,伴高热,体温39~40℃,

  • 标签: 淋巴管瘤 Becker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主因无症状外阴红斑2个月,于2015年6月9日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侧大阴唇上方出现红斑,直径约2cm,无自觉不适。半个月前就诊于我科门诊,按湿疹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10余天,皮损无好转。

  • 标签: Paget's病 乳房外 女阴
  • 简介:60岁女性患者,全身红斑、结节伴疼痛6个月。起病前1个月有左下肢车祸外伤史。皮肤科查体:左手腕部、前臂、双小腿、足背及左侧腹股沟各可见数个直径1~4cm、大致呈串珠样排列的暗红色结节,界清,质硬,触痛明显且有波动感,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增大淋巴结。左侧髋部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缺失,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可见大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红细胞溢出,见大量抗酸杆菌。皮损组织分枝杆菌PCR-反向斑点杂交试验结果明确为胞内鸟分枝杆菌感染。予以阿米卡星、盐酸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分枝杆菌感染 播散性 非结核分枝杆菌 胞内鸟分枝杆菌
  • 简介:中国古代性科学、性保健,是中国古代灿烂性文化中的笔宝贵财富,对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生衍繁殖做出过重要贡献,有待于我们进步的发掘、整理和创新。马健同志提出的”男性简易性保健操”,是他个人学习、传承古人经验,并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创造的种性保健方法,现刊登出来,可供有兴趣者参考。我们支持切对中华宝贵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和创新的有益探索。

  • 标签: 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 保健操 易性 男子 中国古代
  • 简介:41岁女性患者,头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色结节1个月。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血清快速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64。诊断:二期梅毒。予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3周后复诊,皮损明显消退;3个月后复查RPR1:8,再次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深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第2疗程结束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74岁。主因左侧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皮肤肿物30年,于2014年4月1日就诊。30年前患者发现左侧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处蚕豆大小皮肤肿物,无自觉症状,肿物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未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成员有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患者般情况良好,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其他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侧大腿近腹股沟处可见个鸡蛋大小的皮赘样肿物,肤色,表面光滑,呈脑回状,质地柔软,无压痛,基底部有蒂(图1)。采用高能量超脉冲CO2激光沿肿物蒂部近基底处切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上层胶原束间可见大量的成熟脂肪细胞(图2)。诊断:浅表脂肪瘤样痣。患者术后创面愈合良好。

  • 标签: 脂肪瘤样
  • 简介:玫瑰痤疮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而出现面部红色斑块或鼻赘,使治疗难度加大。我科采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玫瑰痤疮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结合1例被误诊7年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患者病例介绍,并分析胰高血糖素瘤罕见临床表现,该病极易误诊。但因其有反复发作的特定表现的皮损和明显异常的实验室检查,临床上根据可疑皮损,再结合糖尿病史(或血糖升高)、消瘦、贫血等临床表现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并进步检查血胰高糖素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 标签: 胰高血糖素瘤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主因双侧臀部出现红色硬结15d,于2014年12月2日就诊。患者15d前于外院妇产科行辅助受孕,予黄体酮臀部肌内注射40mg/d(10mg/ml),共15d(积累注射量600mg),期间双侧臀部注射部位周围逐渐出现局部红肿、硬结,渐加重,有轻度压痛。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关节痛等。

  • 标签: 脂膜炎 人工性 黄体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