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实施联合用药对矮小患儿的生长激素分泌的激发效果。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矮小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同时给矮小患儿实施精氨酸和左旋多巴,而对照组分为两天分别给病患进行精氨酸和左旋多巴治疗。以两组患儿的激素水平以及阳性率为评定指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生长激素分泌的峰值以及阳性率都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给矮小患儿同时使用精氨酸和左旋多巴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生长激素水平,提高治疗效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矮小患儿 精氨酸 左旋多巴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31例非急性脑梗死对照者(对照组)VEGF基因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降低(P均〈0.05)。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血糖和收缩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脑梗死组患者VEGF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5.85%)明显低于对照组(14.22%)。结论:rs1570360、rs3025039和rs699947的单倍型ACC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脑梗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90例,利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90例,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77.78%、25.56%;观察组止血时间、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结论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可以更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获得更佳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可行性,探讨建立以儿童保健医生提供服务的多元社区(基层)服务形式,将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向家庭普及,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心理行为全面发展。方法以广西容县罗江中心卫生院为研究基地,将罗江镇的7个村委会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1~3岁儿童采取横向对照与纵向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初步探索出了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的服务方法及组织实施形式,初步整理出一套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的适宜方案。结论通过对社区(基层)儿童保健医生进行矫正儿童行为偏离知识培训是可以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工作的,儿童保健服务项目中增加矫正儿童行为偏离服务是切实可行的。

  • 标签: 儿童保健服务项目 矫正 行为偏离 可行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施婴幼儿游泳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筛查的638例婴幼儿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婴幼儿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游泳护理,对比两组婴幼儿24h内睡眠、大小便、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婴幼儿在24h内睡眠时间达14-17h内,喂养次数在8-10次之间,大便次数4-5次以及小便次数8-10次者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游泳护理能够促使婴幼儿身心状态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标签: 婴幼儿游泳 护理干预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孕症患者采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方式进行治疗,查看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不孕症患者参与研究,对所有患者采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方式进行治疗,从患者诊断后第1个月经周期的第9天的开始监测,直到月经周期的第18天为止,或者当患者出现排卵现象为止,连续对患者进行3个月经周期的监测。结果经过监测研究,在子宫内膜增殖早期,所有患者的卵巢两侧均存在正常生长发育的小卵泡,随着监测时间的延长,共有46名患者的小卵泡顺利生长发育,其余19例患者的卵泡并未继续生长发育,随后对采用促卵泡发育治疗,并给予患者促卵泡破裂治疗,在经过3个月的监测观察后发现,共有41例患者成功怀孕,并且已怀孕患者的卵泡直径和子宫内膜厚度和未怀孕患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不孕症患者采用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子宫内膜厚度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卵泡发育情况,从而有利于对患者不孕症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不孕症 超声监测 卵泡发育 子宫内膜厚度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大叶肺炎康复的护理体会的效果,并为患者护理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大叶肺炎儿童患者80例,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施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康复护理的方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护理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观察组护理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上要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同时在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都要少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结论在儿童大叶肺炎康复的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加强康复护理措施,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够提高儿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大叶肺炎康复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鼻塞式CPAP固定方法及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儿童鼻塞式CPAP治疗患儿,按照不同固定方法将其分为3M敷贴组与水胶体敷料组,每组均为40例,3M敷贴组应用3M敷贴给予固定,水胶体敷料组应用水胶体敷料固定,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3M敷贴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水胶体敷料组为2.9%,水胶体敷料组低于3M敷贴组,差异显著(P<0.05);3M敷贴组患儿的家属满意度为82.4%,水胶体敷料组为97.1%,水胶体敷料组高于3M敷贴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在儿童鼻塞式CPAP固定中的运用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鼻塞式CPAP 固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安普贴用于预防生长抑素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80例应用生长抑素药物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上肢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留置针有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安普贴在穿刺点上方沿静脉方向贴敷,按需更换安普贴。观察两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患者对疼痛的主诉。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4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普贴可有效预防生长抑素所致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

  • 标签: 安普贴 生长抑素 静脉炎 水胶体敷料
  • 简介:摘要母乳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婴儿可以在母乳中摄取最佳营养成分,以确保其智力及机体各功能稳定发育。但产妇乳汁分泌功能与体内多方面内分泌功能相关,早期母乳喂养与产妇自身身心及精神状态息息相关。本次研究中对早期母乳喂养护理的进展作综述,以期为临床上促进早期母乳喂养成功的护理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早期母乳喂养 乳汁分泌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早期妊娠妇女进行血液叶酸检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6年2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的早期妊娠妇女82例,共分成服用叶酸组、未服用叶酸组,对所有妇女进行血清叶酸检测,对两组的血清叶酸(SFA)、红细胞叶酸(RBC)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服用叶酸组患者的SFA与RBC水平明显高于未服用叶酸组,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上对早期妊娠妇女进行叶酸的增补,可有效提高妇女的血液叶酸水平,所以值得予以使用。

  • 标签: 早期妊娠 血液叶酸检测 叶酸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阴道腔内超声25例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超声像图表现。结果2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处早期妊娠的病例中,单纯孕囊型12例,混合回声包块型8例,部分位于宫腔型3例,超声诊断率92.0%;误诊2例,误诊率为8.0%。结论超声是检查子宫下段切口处妊娠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可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下段切口处 妊娠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急危重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但之后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中易出现并发症,影响到预后。临床实践表明,早期康复对ICU患者治疗有着重要作用,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改善预后。本文从早期康复治疗的概括及ICU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出发,对当前ICU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ICU患者 早期康复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19例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溶检治疗的病例入选条件,溶栓时间及溶栓疗效。结果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急诊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基本无后遗症,结论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溶检治疗为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其“时间窗”可延长到48小时。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 超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应用沙利度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0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沙利度胺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出血持续时间、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治疗后的平均出血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得到缓解。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可以改善患者出血症状,提高血红蛋白含量,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沙利度胺 小肠血管发育不良 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剂量的生长抑素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89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生长抑素治疗方案。A组首次应用生长抑素给予静脉微泵泵入200μg,再以每50μg/h,维持72h。B组首次应用生长抑素给予静脉微泵泵入100μg,再以每25μg/h维持72h。C组初始应用垂体后叶素为0.4U/min连续静脉滴注,止血后改为0.1--0.2μ/min维持72h后停药;同时应用硝酸甘油。分别观察6、12、24、48、72h的止血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6,12,24,48和72h止血率,大剂量组分别为46.88%,65.63%,71.88%,81.25%,90.63%;常规剂量组分别为31.03%,48.28%,55.17%,62.07%,75.86%;垂体后叶素组分别为28.57%,46.43%,53.57%,60.71%,71.42%。各时间止血率大剂量组均高于常规剂量(P<0.01)。常规治疗组与垂体后叶素组疗效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d内再出血率大剂量组为9.37%,较常规治疗组24.142%和垂体后叶素组28.58%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除垂体后叶素组少数患者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头痛等不适外,其余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长抑素对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大剂量止血速度快,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减少了输血量,促进患者恢复。

  • 标签: 生长抑素 垂体后叶素 肝硬化 食道静脉曲张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19/20)与对照组85.0%(17/20)比较(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生长抑素 肠梗阻导管 粘连性肠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静脉泵注射生长抑素其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对实验组患者行以持续性静脉泵注射生长抑素加以治疗,并配合良好护理;对参照组患者行以静脉滴注药物奥美拉唑,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加以观察。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止血成功率(95.0%)明显高于参照组(82.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参照组(17.5%),对比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静脉泵注射生长抑素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并且加以配合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静脉泵 生长抑素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促肝细胞生长素应用在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择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72例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分别对两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水平上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且肝功能的恢复率也比较高,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治疗中,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促肝细胞生长素 结核药物性 肝损害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0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四组,28例患者采用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Ⅰ组,26例患者采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对照Ⅱ组,26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鼻胃管治疗为对照Ⅲ组,27例患者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中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腹胀痛缓解时间和恢复排气时间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在胃肠减压量上,对照Ⅱ组、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Ⅲ组依次呈现出了明显的递减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转手术情况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减趋势(P=0.032),观察组的中转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04),观察组和对照Ⅲ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在临床疗效上,对照Ⅰ组、对照Ⅱ组、对照Ⅲ组、观察组依次呈现出了递增趋势(P=0.03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征,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生长抑素 肠梗阻导管 粘连性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