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实施神经节苷脂作为治疗措施,分析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5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其属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法对 100 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病情结果。对照组患者采用胞二磷胆碱,观察组则为神经节苷脂,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从 治疗 上看,观察组 新生儿 NBNA 评分 为( 20.3±2.5 )分,对照组为( 14.6±2.1 )分,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炎性因子水平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在 IL-18 、 IL-1β ,以及 TNF-α 指标上均优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在不良事件调查上,观察组发生率为 6.0% ( 3/50 ),对照组则为 16.0% ( 8/50 ),观察组安全性好。 结论: 采用 神经节苷脂作为缺氧缺血性病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新生儿病情的康复,炎性因子结局更好,安全高,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应用抚触联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本院纳入的36例缺氧缺血性病患儿,尝试分组对照干预,每组1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抚触联合康复护理。结果:研究组MDI指数、PDI指数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抚触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性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的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性昏迷患者92例,利用抽签法的方式均分成为实验组(感知水平唤醒护理:46例)与对照组(常规护理:46例),分析护理前、护理后1W、护理后4W的格拉斯昏迷分数、功能障碍分数,评价苏醒状态。结果:护理之前组间数值对比没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护理后1W与4W实验组的格拉斯昏迷分数、功能障碍分数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苏醒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性昏迷的护理过程中感知水平唤醒护理方式具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感知水平唤醒护理 重症颅脑外伤 重度脑性昏迷
  • 简介:摘要:目的:为增强梗治疗效果,探讨依达拉奉辅助常规氯吡格雷用药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本院54例梗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氯吡格雷+依达拉奉辅助治疗,评价两组的药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辅助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可增强氯吡格雷疗效,促使患者预后改善,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脑梗 依达拉奉 氯吡格雷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析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共选择了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作为研究对象, 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4月间就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患儿,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各 37例。对比两组患儿出生 3d、 14d的新生儿行为神经( NBNA)评分、患儿满 3个月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患儿满 3个月两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新生儿出生第 14d与第 3d比较两组患儿行为神经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患儿满 3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评显示观察组 GMF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 2.7%,对照组发生率为 18.9%,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患儿实施全面护理模式可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帮助患儿健康发育,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关键词】全面护理模式;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临床护理效果    缺血缺氧性病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疾病较易导致新生儿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良,甚至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1-2]。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为促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患儿康复,在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十分必要。全面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模式。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 基于此,此次研究将选择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了全面护理模式应用于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及价值,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择了 7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作为研究对象, 74例患儿均来自于本院 2017年 3月 -2018年 4月间接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完成分组,各 37例。纳入标准:①参与此次研究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自愿参与。②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③无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④体质量≥ 2.5kg。⑤胎龄≥ 37周。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发育不良或不同意参与研究的患儿。对照组: 20例为男、 17例为女。胎龄: 37-42周,平均为( 38.8±4.1)周。觀察组: 21例为男、 16例为女。胎龄: 37-41周,平均为( 38.7±4.2)周。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 P>0.05),研究可行。     1.2 方法 74例患儿均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在为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在日龄 3-5d后使用婴儿氧舱为患儿进行治疗,从而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能力,增加机体组织的氧含量和储氧量,迅速有效地改善机体缺氧状态。    常规护理方法: 1、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与患儿家属做好沟通,遵守高压氧安全操作规程,严格依据医嘱进行治疗、护理工作。依据患儿日龄以及体质量等适当调整高压氧压力,压力控制在 1.4-1.6ATA(绝对压)之间;治疗时间以 50-60min为宜, 1日 1次,以 10d为一个疗程,总共实施 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儿在氧舱内的治疗反应,如有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色青紫或苍白、呕吐、面肌抽搐等,则要立即进行减压做好出舱准备。随时监测氧浓度,详细记录操舱记录单。出舱后要立即为患儿擦汗,并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患儿受凉,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及意识状态,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2、注意维护环境,适当调整病室内光线,如早上可使用窗帘遮挡刺眼阳光,晚上则可适当调整灯光亮度。保温箱要使用遮光灯,保护好新生儿眼睛,减少降低噪音干扰。注意在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监护器、呼吸仪等也要设定最小声。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儿进行全面护理模式: 1、体位的管理,部分缺氧缺血性病的患儿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改变,如:头后仰、角弓反张、双上肢和(或)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等。因此,要注意随时纠正患儿的不正确姿势,尽量减少患儿肌肉的紧张程度。通常采用与姿势相反的体会,如:头后仰、角弓反张、上肢后伸、下肢硬伸等异常姿势均用抱球姿势纠正。肌张力低下的患儿抱时双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头、躯干竖直,使患儿背部依靠在抱者胸前,防止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侧卧位适用于所有患儿,有利于抑制全身伸肌痉挛和颈肢反射作用,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有利于患儿精神放松。 2、摄食吞咽的管理,个别缺氧缺血性病的患儿可引起口腔运动功能或反射减弱,导致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进食不流畅。因此要注意患儿吞咽时喉头有无咕噜咕噜声音,有无呛咳,有无憋气。对于进食不流畅的患儿,要加强唇部、颊部的感觉训练,可用手指(戴手套)要颊部及口周轻轻抖动、轻轻按摩。 3、为患儿设计鸟巢式护理,使用柔软被褥做成鸟巢,大小要依据患儿大小合理调整。鸟巢夹层要放置高弹力棉,患儿体位可模拟子宫中体位。促使患儿有安全感。 2、开展刺激性护理干预: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被动运动刺激与游泳刺激。视觉刺激是在患儿清醒与安静状态下使用红、白、黄、紫等色彩显眼的小玩具在患儿眼前晃动,吸引其注意力,每日 5-6次。听觉刺激可采用播放儿歌,鼓励家属多与患儿讲话,唱儿歌等。触觉刺激是对患儿进行抚触,从头面部开始至四肢、手足、胸背等部位。抚触力度要由轻至重。患儿安静情况下进行抚触。最好选择在喂奶前 30min或喂奶后 90min。抚触时间由 5min开始逐渐延长抚触时间, 1日 2次。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抚触前要温暖双手。被动运动刺激可采用婴儿被动体操、日光浴、大小便后行扩胸、伸展肘关节、伸曲上肢,股关节运动等,每日 1-2次。患儿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游泳水刺激,配合音乐让患儿在水中手舞足蹈,自由游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病的临床护理方案。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肝性病患者共计12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平均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62例,AB两组肝性病患者均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进行治疗,A组患者在灌肠治疗过程中实行传统护理,B组肝性病实行优质护理,对比AB两组肝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B组肝性病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A组患者,分别为98.39%和85.48%,其中t=6.129,P=0.002组间差异性显著。结论:在对肝性病患者实行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时,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门冬氨酸鸟氨酸 乳果糖 灌肠 肝性脑病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对缺血缺氧性脑子在新生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近两年收治的缺血缺氧性病新生儿共 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与加强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控制状况以及并发症控制效果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干预后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与 MDA(丙二醛)分均变化更为明显。症状改善方面,对照组总改善率为 88%,观察组总改善率为 9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实施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在颅内高压、呕吐、低血糖、惊厥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病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 缺血缺氧性病;新生儿;护理干预;并发症    缺血缺氧性病在新生儿阶段出现主要是由于新生儿或胎儿由于血流减少或各种因素造成的脑缺氧状况而导致的疾病,属于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 [1]。临床上除了积极治疗之外,还需在护理方面加强干预,避免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出现影响到疾病控制效果 [2]。该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研究了加强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疾病控制状况以及并发症控制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1月期间收治的缺血缺氧性病新生儿共 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 50例。对照组中男患 23例,女患 27例;剖宫产 18例,顺产 32例;症状程度: 24例为轻度, 19例为中度, 7例为重度; Apgar评分: 11例 3分以下, 39例 4~ 7分。观察组中男患 22例,女患 28例;剖宫产 19例,顺产 31例;症状程度: 22例为轻度, 20例为中度, 8例为重度; Apgar评分: 13例 3分以下, 37例 4~ 7分。两组患者在性别、症状程度、 Apgar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用药实施基础护理,护理期间注意无菌操作以及消毒隔离。每日为患者清洁病房并采用灭菌灯照射方式消毒 [3]。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小儿惊厥的护理 患儿在病床上需确保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可采用侧卧位,将其病服解开,必要时可给予吸氧。镇静剂的使用需快速而准确,将患者每日发生惊厥的时间、次数以及程度详细记录,当患儿抽搐不止、持续性惊厥时需做好复苏操作,避免由于外界刺激加重惊厥程度,影响其疾病控制效果。     1.2.2 加强病情监测 护理人员须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状态、心率以及体征,采用呼吸自救仪监护其心电状况及呼吸状况,若发现其呼吸节律异常,应注意对呼吸道的观察,确保呼吸畅通。缺血缺氧性病患儿容易发生抽搐,在抽搐时需警惕患者无意识活动咬到舌头 [4]。仔细观察抽搐前兆,发现抽搐前兆后及时处理,对患儿尖叫、烦躁、上下肢抽动、眼球偏斜等症状加强预防性观察,若患儿在抽搐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程度加重、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紊乱状况时需警惕脑水肿,应立即监测颅脑内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层级管理护理对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投诉率的影响。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48例患者均为高血压病症,入组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分组方式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开展,分别采用层级管理护理(实验组,n=74)及常规护理(对照组,n=74)开展临床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情感、生理和心理四个维度分数评估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高血压病患者应用层级管理护理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优化效果,可降低护理投诉率。

  • 标签: 高血压脑病 层级管理护理 生活质量 护理投诉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钠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力衰竭指标值以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心力衰竭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 40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中,最短随访时间均为 3个月。观察组有 4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而停止服药。在进行治疗干预之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5.00%,观察组为 95.00%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采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患者毒副反应大多可耐受,近期疗效较好,还需进一步观察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 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埃克替尼;放疗;安全性;治疗效果    继吉非替尼及厄洛替尼之后的,国际上第三个,以及我国第一个 EGFR-TKI药物,便是盐酸埃克替尼 [1]。在晚期 NSCLC中,能显著降低不良反应,疗效与吉非替尼相当,在對我国晚期 NSCLC 治疗中,其已经成为标准化药物之一 [2-3]。本研究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采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现报道结果如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收治 40例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 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两组患者中,最短随访时间均为 3个月。观察组有 4例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而停止服药。在进行治疗干预之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 75.00%,观察组为 95.00%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转移患者,采用埃克替尼联合放疗治疗,患者毒副反应大多可耐受,近期疗效较好,还需进一步观察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埃克替尼 放疗 安全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使用临床护理的方式以及护理的效果,对护理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88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 44例,观察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的临床并发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几率是 9.09%,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是 27.27%,两组的并发症几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x=4.889;P=0.0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93.18%,常规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72.73%,两组的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x=6.510; P=0.011)。 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临床中的价值非常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 ;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 ;应用价值 ;并发症发生率    动脉瘤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发病原因有伤口感染,高血压等等,动脉瘤破裂会让患者有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思维,因此非常危险。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从股动脉进入,在瘤径口和近端置入脱性球囊进行治疗 [1]。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对 88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栓塞介入治疗的价值进行分析,对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探讨,有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7年 3月至 2019年 3月我院对 88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进行分析,我们选取的患者接受影像诊断,符合动脉瘤诊断依据,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患者都没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没有精神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 44例,对照组有 20例女性和 24例男性,最小 34岁,最大 77岁,平均( 64.28±3.90)岁,观察组有 19例女性和 25例男性,最小 33岁,最大 75岁,平均( 63.98±3.47)岁,两组患者的普通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对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护理措施    为两组患者提供了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对照组使用常规的护理措施 [2],观察组使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科研小组为患者进行路径护理内容制定,并且制作执行项目表,根据表格来进行相关的流程。组织护理人员接受相关的培训,对护理的细节进行讲解,护理人员严格的遵循护理路径图来进行护理操作,完成操作后在表格内进行相应的记录,防止遗漏,在护理人员交接的时候,对表格实施情况进行核对,如果有需要中断,需要根据问题来进行调整路径,手术过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控。      1.3观察指标    使用我院的满意度调查表格收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护理质量,干预效果,并发症几率等等进行统计对比。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总例数。     1.4数据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 IBM 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百分比( %)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 x2检验,组间统计学比较以 95%为可信区间。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几率是 9.09%,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是 27.27%,两组的并发症几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x=4.889;P=0.0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93.18%,常规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72.73%,两组的满意度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x=6.510; P=0.01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现代新型护理方式,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护理方案来执行护理操作,定期的进行健康宣教,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提升宣传的有效性 [3],护理人员遵循护理路径表格来进行护理操作,不机械的遵循医嘱进行操作,护理操作具有主动性,是比较科学的护理方式 [4]。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几率是 9.09%,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是 27.27%,两组的并发症几率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x=4.889;P=0.0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93.18%,常规护理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 72.73%。说明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几率,让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提升,让患者的治疗负担缓解,让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总而言之,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使用护理路径干预措施,可以让患者的并发症几率减少,让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临床中的价值非常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神经节苷脂 联合高压氧 应用于治疗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病 的用药效果,讨论其临床应用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中 2015 年 8 月至 2016 年 4 月中收治的新生儿缺氧 缺血缺氧性病 患者 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中均包含 25 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神经节苷 脂 作为治疗药物,实验组患者采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21 ( 84.00% ),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14 ( 56.0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 < 0.05 )。 结论: 神经节苷脂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病的药物,其临床效果良好 ,联合高压氧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节苷脂 高压氧 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探討左西孟旦联合米力农治疗重症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以及对患者的血清钠肽和尿酸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重症顽固性心衰患者 100例,选取时间为 2016年 7月— 2017年 8月,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米力农治疗,观察组采取左西孟旦联合米力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及其代谢指标、心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钠肽水平为( 248.39±25.18) μg/L,尿酸为( 282.64±28.94) μmol/L,和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低( t=28.22、 11.01, P=0.01)。观察组的 24 h尿量为( 3 695.48±370.14) mL,显著高于对照组( t=7.08, P=0.01)。观察组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 36.75±3.27) mm、( 47.82±4.52) mm,显著低于对照组( t=6.25、 3.95, P=0.01)。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为( 47.85±4.36) %,显著高于对照组( t=6.73, P=0.01)。结论 左西孟旦联合米力农治疗重症顽固性心衰,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较为理想,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钠肽水平和尿酸水平。     [关键词 ] 重症顽固性心衰 ;左西孟旦 ;米力农 ;血清钠肽 ;尿酸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缺血性血管病患者应用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58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为研究案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是29例,前者实施药物治疗,后者实施的是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治疗之后总结效果。结果:分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是93.1%,和对照组的75.9%对比,优势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x2=8.25)。对比和分析两组案例的并发症几率,实验组的并发症几率是6.9%,相对比对照组的17.2%,其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x2=8.36)。结论:针对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案例实施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其效果明显,能缓解临床不良反应,值得借鉴和实施。

  • 标签: 缺血性血管病 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功能区手术患者术中唤醒质量分级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6月-2019年6月到我院治疗的30例功能区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注射,而实验组则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治疗。对患者的术中唤醒质量分级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功能区手术患者的唤醒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入室前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t=0.18,0.19,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唤醒五分钟后实验组功能区手术患者的NE水平(288.32±36.12)和E水平(60.48±7.02)均低于对照组患者(422.32±43.88),(80.23±7.58),t=9.13,7.40,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右美托咪定对功能区手术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唤醒质量提高,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右美托咪定在临床对功能区手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脑功能区手术 唤醒质量分级 应激反应指标水平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区延续康复训练指导的探索 茹菊香 吴兴区朝阳爱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社区延续康复训练指导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6 月笔者所在辖区 98 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患者和家属是否同意和社区签订后续社区延续康复指导计划协议书的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 组患者出院后社区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并电话随访;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出院延伸康复指导管理模式。 结果 两组 ESCA 量表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在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122.62±7.82 vs. 114.95±6.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 Barthel 指数与 Fugl Meyer 评分均较出院时显著提高(p < 0.05) , 观察组治疗后评分 (68.54±9.62 vs. 63.77±8.90) 、 (76.61±8.25 vs. 72.25±7.13)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社区出院延伸康复指导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康复训练技能、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有助于改善患 者临床预后和整体康复。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延续康复训练;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 能 脑卒中是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神经功能缺损综合症[1] , 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 2017 年 1 月始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实施健康教育的基础开展了脑卒中的社区延续康复 训练指导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 能,提高了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
  • 作者: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学科: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7-21
  • 出处:《健康养生》 2019年第17期
  • 机构:纳入标准:年龄<70岁,脑卒中首次发病,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出院伴神 经功能缺损,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订后续康复训练计划协议。排除标准:严重心、 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精神疾病、帕金森病、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患者本人或 家属不同意签订后续康复训练计划协议。脑卒中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2006年制定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 ( 试 行)》[2]。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