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公元10世纪前後印度存在着一些“汉寺”,这是以汉僧为主,体现中国佛教及其文化特色的寺院。它们和中亚丝绸之路上其他汉寺一起,构成了当时中国佛教向西流动的场景。如此宗教现象不仅在印度佛教史上,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 标签: 汉寺 印度 唐末宋初
  • 简介: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的“在抓紧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的同时,全面总结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第三轮修志的……续修方式等,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理论准备等工作”的精神,近日,翻阅了第二轮编修的十多部县(区、市)志书,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

  • 标签: 编写 二轮修志 发展规划纲要 地方志事业 修志工作 续修
  • 简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所收《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中有两页共三处出现“小胡等族”、“小胡族”字样。本文通过对这些文书的考释,指出其具有四个方面的资料价值,即提供了有关宋代小胡族地区分布的左证资料、小胡族内部民族构成的具体资料、有关癿名族地区分布的确证资料和小胡族兵员构成的直接资料。本文还刊布了在陕西志丹县考察宋代军寨遗址时所发现的一通宋代石刻——《正将李公重修石空寺记》。

  • 标签: 俄藏黑水城文献 宋代小胡等族 资料价值 考释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正>清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世祖福临逝世,年仅八岁的玄烨即帝位,由上三旗元老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康熙六年(1667)七月玄烨亲政,直到八年五月拿问鳌拜,辅臣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史家往往将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八年这段时间通称为辅政时期。如何估价四大臣输政这一领导体制?辅臣鳌拜是在什么条件下专权的?年幼的皇帝在辅政期间处于何等地位?本文就这些问题谈初步看法。

  • 标签: 康熙初年 领导体制 康熙六年 玄烨 通称为 福临
  • 简介:谈傅斯年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假说杨朝明中国古代文化是怎样起源的?或者说中国上古文化的具体面貌如何?这是史学界、考古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与研究,随着考古资料的日渐丰富,原来一些若明若暗的问题已初步解...

  • 标签: 傅斯年 文化起源 中国古代文明 中原地区 夏文化 史前文明
  • 简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修志,以人为本,为民修志.着重记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的社会变革,以人为本的群体人物形象等等,有利于创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指导 修志
  • 简介:李斯是秦代兴亡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历代对李斯的认识和评价皆本于《史记·李斯列传》。司马迁以李斯的五叹六说为线索,记述了李斯一生际遇,在肯定李斯辅佐秦始皇成就帝业的同时,也对李斯提出了严苛的批评,否定了李斯忠臣形象。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赵正书》则通过李斯的三次奏言塑造了李斯的忠臣形象。这一形象虽然与《李斯列传》不符,却很可能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

  • 标签: 《史记》 李斯列传 《赵正书》 忠臣形象
  • 简介:哲孟雄同藏族在政治、社会、经济、族群各个层面有密切重要的联系。藏传佛教对哲孟雄的社会发展与宗教信仰更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哲孟雄起源的记载皆出自藏族传统史籍中的伏藏文献。哲孟雄以伏藏典籍建构了自己的起源历史,这种以宗教神圣性的诠释观点亦是藏族最为普遍且共通的史学特征。由于这种鲜明特殊性,哲孟雄成为藏传佛教的宗教传播圈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 标签: 哲孟雄 伏藏文献 伏藏师 藏传佛教
  • 简介:萨满是萨满祭祀文化传承与研究的关键要素,萨满在萨满祭祀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关乎人们对萨满祭祀文化思想内涵的解读,关乎原生态萨满祭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乎萨满祭祀文化的抢救与深入挖掘。

  • 标签: 萨满 祭祀文化
  • 简介:方志,乃经世致用之书.中国方志事业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其根本原因就是体现方志事业成果的志书对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功用,这种功用的大小决定于志书编纂者对当地地情的研究状况及其记述水平.一部成功的志书,最大的成功之处说到底是它有较强的资政功能.

  • 标签: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志》 地方志 王胜兵 沙砚勤 体例结构
  • 简介:读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兴涛、于春松主编的《文化名门世家丛书》系列之《德清俞氏》(1999年12月第一版),了解到俞樾、俞陛云、俞平伯诸先生道德文章,从而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学术造诣和爱国主义精神,倍增佩服,可谓受益非浅.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该书错别字超过90个(重复出现的19个未计.全书20余万字).有少数是技术性的"硬伤",可以谅解;但另有许多是知识性的"软伤(内伤)",该由编校负责.

  • 标签: 清俞氏 俞氏文风 俞氏错别字
  • 简介:<正>一翻译作为触媒,有效地作用于中国新诗的发展,周作人(1885—1967)译日本小诗,可谓显著的一例。朱自清(1898—1948)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里曾写道:“周启明氏民十翻译日本的短歌和俳句,说这种体裁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是真实简练的诗(注:见《小说日报》12卷5号),到处作者甚众”。

  • 标签: 周作人 自由句 日本诗歌 短歌 中国新诗 古典诗
  • 简介:周代金文所见由"族氏名+长"或"族氏名+旁"构成的人名形式,其中的"长"和"旁"大概都是表示贵族身份的特定称谓,具有相应的继统意义和宗法内涵。"族氏名+长"不仅可以指家族内部具有家族长或宗子身份的贵族个体,在有关人称转化为氏名的情况下,"长"亦可视作大宗的代名词。至于以"族氏名+旁"为称者,应是指家族内部无继统权力的支子,其内涵相当于文献中的"侧室"或"余子",同"别子"具有相近的宗法意义。

  • 标签: 金文 人名称谓 宗法制度
  • 简介:当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编《新疆通志.环境保护志》(以下简称《环保志》)拿到手时,我正在为今年5月、6月发生在江苏太湖流域的蓝藻事件而忧虑。太湖水质的严重污染,直接造成周边市民的饮水危机,给全国敲响了警钟。带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用近半个月的时间认真通读了由李一汀主编的80万字的新著——《环保志》。掩卷长思,认为新编《环保志》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如观点正确、科学编排、体例完备、资料翔实、文字简洁流畅等,现择其部分特点发表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环境保护 新疆 通志 太湖流域 社会责任感 环保
  • 简介:谈人民公社的记述问题──评《宁明县志》兼与张炳强商榷苑广才新编志书如何记述人民公社,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我读过1988年出版的广西《宁明县志》(以下简称《宁志》),觉得它对人民公社的记述比较明白。然而,没想到这一基本成功的志作却受到非难。1...

  • 标签: 宁明县志 张炳强 广西地方志 三级所有 公社化运动 评工记分
  • 简介:唐以前的河北地域(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燕山以南)为天下重地,号称"山东,王者不得,不可为王;霸者不得,不可为霸;猾贼得之,是以致天下不安"[1](P87)。北朝隋唐时期的这一地域有三个特点:一是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号称"衣冠礼乐,天下莫敌"[2](P6946);二为中古北方士族之薮,崔、卢、李、郑四姓,三姓皆处此域;三是处于漫长的前畿辅时代,与元后的畿辅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隋唐时期 河北 流变 墓志 东魏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