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当代艺术,它的一个特质,我的理解,如果它不提出问题,那么它就失去意义,它本身就有问题。它要提出它自己的一个看法,可以是颠覆性的,可以是叙事性的,必须有自己的立场。可能五年前、十年前我体会不到艺术的“逆者昌,顺者亡”,我也体会不到蛮干和智慧的关系,我会极力说我自己是聪明的,我是了不起的,但今天我的理解正相反。

  • 标签: 语录 当代艺术 提出问题 颠覆性 叙事性
  • 简介:1.学画要学会读画,看大师的作品要能陶醉其中,自得其乐,像读经典文学作品那样,能够逐点、逐线地去晶味,去分解它的局部,记住每一个精彩的刻画,看他们是通过怎样的理解、怎样的脉络,勾画出如此令人叹服的画面来。看你案头的书籍和画册,就能知道你是什么品位的画家,即便足初学者,也要看大师的作品,优秀的作品。2.面对那些精美的绘画,你会产生一种异样的冲动,爱小释手,反复斟玩,会址你触摸到大师的灵魂和脉动。那足一个个有生命的世界,曾被他们的手爱抚过,被他们的神思经营过,你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享受,你的感觉和品位将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得以提升。

  • 标签: 经典文学作品 语录 不自觉 大师 初学者 品位
  • 简介:一、禅宗的士大夫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其宗教气氛“脱脂”的越来越淡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越来越浓厚,当佛教最终“脱脂”为一种见性工夫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时,禅宗也同时完成了从一种外来宗教转变为适合于中国士大夫口味的宗教的过程,禅宗要求将禅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随缘任运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就是理想世界,

  • 标签: 禅宗 美学思想 黄庭坚 佛教中国化 中国士大夫 外来宗教
  • 简介:曾国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又从倭仁、唐鉴讲习程朱理学。他操练湘军,先后主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及天津反洋教斗争,又曾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为清末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曾国藩 学士 唐鉴 穆彰阿 起义
  • 简介:本文所述的“禅”,不单单是宗教意义上的“禅”,而是从文化涵养、道德品性、艺术境界范畴去剖析、展示的大禅宗思想。丰子恺是我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者,是在美术、文学、音乐等领域有较高造诣的杰出艺术家。

  • 标签: 丰子恺漫画 禅宗思想 意境 宗教意义 文化涵养 道德品性
  • 简介:佛教在公元前后传人中国,与此同时梵文佛教典籍开始大量汉译,在这些佛教经典中有很多提倡写经功德的内容,《妙法莲花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中称:“若有受持读译、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斯人。则见释迦牟尼。如从佛口闻此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亦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诵读、为人解说。”。正由于以上众经典中的倡导,所以中国佛教十分注重书法的修养,把书法作为佛教的外学缮抄经卷,以作功德,在隋代所制定译师应具的“八备”中也把善书作为其一,因而在中国手书佛经大量流传。尤其在印刷术广泛应用之前,书法更是与佛教经典紧紧结合在一起。

  • 标签: 墨迹 禅宗 日本 佛教经典 《法华经》 佛教典籍
  • 简介:对书法艺术而言,在我眼中,只有传承,没有创新,所谓的创新,只是建立在共性审美架构下的个体审美差异,是创作者笔下的自然流露。正像十个人临一个帖,不尽相同的书写习惯、结体方式,乃至于工具不同,笔下的自然表现各有不同,这是个性,绝不是创新。

  • 标签: 书法艺术 语录 审美差异 书写习惯 创新 性审美
  • 简介:唐代书僧,陶九成《书史会要》所收二十八人,这种勃兴局面,也是时代使然。不仅书法如此,即绘画也在中唐大放异彩,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云:“佛画自后汉输入中土,经魏、晋、南北朝,迄于初唐,其作风大抵被外来风格所支配。……至盛唐,始以中土风趣,于佛画陶熔而调和之,特出新意,穷极变态。”又云:“吾国佛画,自初唐以来,禅宗顿盛,主直指顿悟,见性成佛;一时文人逸士,影响于禅家简静清妙,超远洒落之情趣,于寄兴为情之画风,恰相适合。”恰相适合。”书法虽不能与绘画并论,即在形式上不能像绘画那样去摹绘佛身,它只是以汉字为题材,离此,则无所谓书法了;但在艺术思想上,并无二致。如同熊秉明所云,禅僧的狂草,“那是棒喝顿悟式的活动,利剑一斩,妄念俱绝,是直截了当的当下表现;这一种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禅境。”(见《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就唐代而言,体现这种禅境的,主要是狂草。至后代,如清的朱耷,现代的李叔同,则是以空清、萧朗的行书去透露那超尘的禅境了。将禅意引入艺术,是盛唐后中国艺术思想史的一个大潮流,诗、文、书、画,概莫能外。清人王瀛说“诗不入禅,意必肤浅”(见《清书家诗史》)。龚相《学诗诗》云:“学诗浑似学参禅,语可安排意莫传。”而姚孟起直...

  • 标签: 出颠狂 思想陶 禅宗思想
  • 简介:一、禅宗与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对于晚唐出现的水墨山水画,学术界大多认为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影响。诚然,从唐代起青绿山水渐废而文人水墨山水肇兴,道家美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原因。水墨作为创作的媒介,弱化色彩的作用,符合了老子“五色令人目盲”,认为色彩不是本质的思想。并且,老子对于“素”与“玄”(即白与黑)两种无彩色高度重视,《道德经》中所说“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足可为证,“素”与“玄”是后世水墨依据的颜色,所以道家的色彩观对于水墨山水的产生是有很大影响的。

  • 标签: 水墨山水画 禅宗 精神 传统 道家思想 《道德经》
  • 简介: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是禅宗禅宗是佛教传入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禅”本是梵语“禅那”的省称,为静坐息虑之意。唐朝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主张“即心即佛”“顿悟见性”“自性自度”,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在于悟与迷,而众生可以通过直觉当下的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求得人生的解脱。这种“自性论”,强调了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悟的过程就是求得个人心性解放的过程,它实质上已上升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了美学的品格。

  • 标签: 禅宗 自性论 佛教宗派 王维 诗画意境 中国
  • 简介:禅宗的色彩观——“虚”“无”“空”(黑白),在现代包装设计过度的年代越发具有代表性.色彩在产品包装上不单单表现为色彩本身的固有性,还透过包装的“外衣”呈现出禅意的生活哲学和设计理念.

  • 标签: 禅宗色彩观 包装设计 自行呈现
  • 简介: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是一个文化批判的过程。然而,对某些被历史肯定了的人物评头论足却不容易。本文在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接近和理解石涛绘画理论思想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以理性的思索去抑制崇拜的心理。

  • 标签: 石涛 画论 一画 绘画理论 人物 继承
  • 简介:以下部分内容为现场采访,部分内容整理自国家博物馆展厅内观众留言墙(韩文、西班牙文留言略)。生命诚可贵,土地价更高。若为子孙想,土地不可抛。看到16万双眼睛看着我们,难道你不想行动,来保护土地,珍惜资源吗?土地,珍惜地球。让我们共同保护家园吧。女娲用黄土造人,人用黄土养育生命,生命用于生存与被践踏,战争的硝烟从未放过

  • 标签: 语录 博物馆 热剪 保护家园 地井 天幸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之"禅修"、"悟性"、"明心见性"等具有哲理化、深沉化的意味,启发画家在写生中缘墨寄情,借物抒性,借助笔墨以掏咏乎天地万物,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哲学思想、人生修养和境界追求。禅宗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景致中观照自我,感悟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能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发画家在写生中不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感性,达到修炼内心、掌握真理、通晓自我的艺术主旨,从而摆脱形象羁绊,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化境。由此,我们探究禅宗心性思想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与启示,探讨中国画写生创作所承载的禅宗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期对当下国画写生与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禅宗 心性文化 中国画 写生观
  • 简介:沈延毅先生书法卓有成就,然其生前并未留下系统的书学论著,学者们屡屡引以为憾。本文对沈先生论书语句进行了整理,成'沈延毅论书语录',并对其中部分语句进行了初步解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先生师法之广博、学养之深厚,诚可谓吉光片羽,一字千金,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 标签: 沈延毅 论书语录 师法
  • 简介:本文选择了南宋书法史上的重要书学论著——宋高宗赵构《翰墨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就自《四库提要》以来至目前学术界对传世《翰墨志》一卷仍存在着重大讹误的阐述展开考辨,以期能对南宋书法史研究和《翰墨志》一卷的点校工作有所帮助。本文依据传世南宋威淳刊本及其他若干史料作出考证,提出:(一)传世赵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四库提要》以其为“殆经明人删节,已非完书”之论非也;(二)《翰墨志》一卷所辑集的是赵构绍兴三十二年(1162)逊位退处德寿官以后陆续所撰写的论书言语,乾道九年(1173)是其辑成时间的最大上限。淳熙七年(1180)五月则是辑成时问的最大下限;(三)由《翰墨志》一卷的所有传本除却个别字明显是在传抄、重排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和异体字现象外,它们在总的内容上并没有出现大出入这一现象可知,其最初是以赵构书迹摹刻于石的,内容当一如《百川学海》中的“宋威淳本”。同时,为能进一步阐明赵构的书学思想,本文又兼及未见传本《翰墨志》著录而见诸其他文献著录的若干赵构早期论书语录的钩稽,以期对书学文献有所补益。

  • 标签: 赵构 南宋 讹误 史料 点校 宋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