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时间:2002/10/17,大风雨之夜。地点:南大公寓。参与者:张全之(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张光芒(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后)、王洪岳(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武善增(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生)、康长福(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徐仲佳(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启蒙,是20中国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文化命题。从梁启超的“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从3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到80年代的启蒙文化思潮,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晨昏里,都有知识分子在泥泞中跋涉的身影。但20中国启蒙运动在行进过程中,遭遇到一次次社会、政治事件的强行

  • 标签: 新启蒙运动 中国知识分子 文化思潮 梁启超 理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
  • 简介: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旧体诗词坛正宗和主流地位失落,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活动,它与新诗并行发展,有自己的优秀诗人和文本清单,建立了自身的知识谱系.这些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与古代诗词相比有显著变化,体现了现代性追求,是值得重视的现代文化成果和精神资源.

  • 标签: 20世纪 诗词集 五四新文学运动 选录 提要 现代性追求
  • 简介:21将是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世纪。城市化会促使城市文学的蓬勃发展,城市文学的发展将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如城市文学将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提供深广的展示空间;城市文学会使市民多样性的审美追求得到充分的体现;城市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将形成新型的阅读审美感受,而网络文学的虚拟性会使文学的根本特性——想象得以强化,文学将因此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 标签: 城市文学 中国文学 网络文学 文学空间 审美追求 审美感受
  • 简介: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的卢卑克市一个巨商家庭。中学毕业后曾在慕尼黑一家保险公司当过见习生;由于对创作发生兴趣,便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他的文学生涯很顺利,从未遭到退稿,作品发表后每每引起热烈反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后,在意大利游历期间开始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年出版即引起轰动,一举成名,在20的德国文学中树立起了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 标签: 德国文学 里程碑 长篇小说 勃洛克 编辑工作 短篇小说
  • 简介:当今的旧体诗词研究热似乎不能摆脱虚热的病象,本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复活的本土“实学”传统被新时期以来长期盛行的“文化热”的表象所遮蔽。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当前的旧体诗词研究亟需提倡一种实证精神,宏观的论述必须建立在微观的剖析之上,真正意义上的宏文必须要有坚实的微观个案文章来支撑和建筑。只有建立在编年史的基础之上的历史叙述,穿插纪传体(以旧体诗词名家为砖块)和纪事本末体(以旧体诗词社团和流派为支柱),经纬交织,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中去描述的旧体诗词发展史,才是可靠的信史。

  • 标签: 实证精神 微观个案研究 编年史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 简介:我国清代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杰作《聊斋志异》远播俄罗斯,最早可追溯到19后半期。1878年,俄国《新作》杂志上介绍了《聊斋》中的《水莽草》。1880年,老一代汉学家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Bacилъeв,1818—1900)主编的世界上第一部...

  • 标签: 《聊斋志异》 蒲松龄 阿列克谢耶夫 中国文学 《聊斋》 20世纪
  • 简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在城市中,社会价值和生命意识正发生着急剧的蜕变、勃动和生长,对中国来说,这一切是那么陌生、令人震惊而又具有本质性的变革意义。出生于六七十年代,活跃于九十年代的一批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以城市青年为主要对象,极力展示青年人浮躁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 标签: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作家 七十年 内心世界 生命意识 城市青年
  • 简介:世纪"底层文学"思潮延续了20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随着"底层文学"批评"史化"意识的出现,多有论者从20中国文学资源中寻找新世纪"底层文学"批评思想和理论资源,或发掘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下文学的深层联系,或借重"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资源重构底层观念和批评新体系,或以"五四"文学标准评论新世纪"底层文学",或用"纯文学"观念对"底层文学"合法性进行质疑。但是,由于对不同历史语境辨析不够,缺乏对20中国文学资源的整体性观照,甚至部分评论缺乏对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深度借鉴,以致当下"底层文学"批评潮流稍显乏力。

  • 标签: 新世纪 底层文学 批评 文学资源
  • 简介:"湖湘女性文学"指所有籍贯在湖湘或出生地在湖南的"文坛湘女"们的文学作为.其文化创造特征:一是20文坛湘女有其独特的存疑传统女性身份的审美形式:白话新文体;长于用日记、书信、抒情叙事体小说、诗歌、散文等浓缩女性感知世界经验的审美形态,以标识自己作为"她性"的审美之思.二是20文坛湘女的审美追求不乏"现代性"精神品格,这是对以往湖湘文化传统缺乏审美"现代性"精神的补偿.三是20文坛湘女及其审美形象的价值取向在于:竭力追求"女性-公民"身份,这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精神的产物.

  • 标签: 湖湘女性文学 文坛湘女 文化创造特征
  • 简介:21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系列的优势,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的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数字技术重现物理实景、应用软件和互联网的使用等方式,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出色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开拓了师生的研究视野,促进了师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格物致知、悟物穷理、信息引领、改革创新”的效果。

  • 标签: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教学 有效应用
  • 简介: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20秦观词研究成果的检索统计和量化分析,来考察20秦观词研究的现状和格局,借以反映20秦观词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当代词学研究中的地位。文中所列“20宋代主要词人研究成果排名表”、“20秦观词研究成果时代分布一览表”、“20秦观词研究成果分类一览表”等5项表格和数据,可为秦观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和启示。

  • 标签: 20世纪 秦观 宋代词人 成果 定量分析
  • 简介:序:客栈与故乡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企图为存在寻求一个意义,找到了这个意义使我们显得滑稽可笑,找不到这个意义则使我们陷于困惑与痛苦。这就是政治家和诗人的根本区别和共同点,他们分别扮演了把我们的生存搞得复杂化了的喜剧和悲剧角色。

  • 标签: 随想录 随笔 废墟 悲剧角色 政治家 故乡
  • 简介:与郭沫若同时的三大历史考据家是王国维、陈垣、陈寅恪,郭沫若年齿最小。郭沫若与王国维虽未谋面,却一生“最钦佩”王国维的学术,被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郭沫若与陈垣有过两次互访,为登门的陈垣题书名,走访励耘书屋留合影;郭沫若1961年曾两次看望陈寅恪,在吟成“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的对联之外尚存考史相通处——了解古人苦心孤诣、深究夸诞学风根源。

  • 标签: 郭沫若 20世纪 历史考据家
  • 简介:20作为美国南方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南方女性作家的创作手法不断提升和作品内涵受到重视,以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针对美国南方作家,尤其是南方女性作家作品及创作主题进行了重新评价和再解读。尤多拉·韦尔蒂、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代表,其作品与思想在不同侧面反映了“南方文艺复兴”之后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以及传统南方家庭模式的延续和改变,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

  • 标签: 南方女性文学 创作主题 南方文艺复兴
  • 简介:创造社研究在20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专著水平较高,并在创造社青春文化品格、创造社与五四文学革命以及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创造社的文艺批评观等重要课题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后期创造社研究的薄弱,文体研究的冷热不均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 标签: 90年代 创造社 研究
  • 简介:<正>一、前现代:一个待填补的都市叙事起点在台湾现代文学创作和研究视野当中,"城乡对立"向来就是一个模式化的道德命题,理直气壮地构筑出一部现代都市文学接受史,作家们彼此因袭这个书写模式与理念,同类型的创作蔚为大宗。这种都市书写的焦点全在现代(都市)文明的原罪,较为深层的社会学问题顺势被简化与忽略;对立面的农村,在作家笔下美化成失乐园的同时,其真实生活境况在约定俗成的正面叙述

  • 标签: 接受史 前现代 城乡对立 都市文学 创作动机 生活境况
  • 简介:21的短篇小说,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弱势群体。短篇小说无需与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去争宠,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随着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人们对小说的要求已经难以承载在短篇小说之中了。但是弱势群体仍是一个群体,它仍在生存着,且活跃着,甚至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弱

  • 标签: 光荣弱势群体 短篇小说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