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奥尼尔后期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精神痛苦和表达这种痛苦的艺术智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创造的白日梦主题是对人类精神类型的一次深刻洞察,它的意义与塞万提斯所创造的堂吉诃德形象一样伟大。奥尼尔在后期戏剧中所展示的艺术才华是美国现代戏剧史上华彩绚丽的一章。

  • 标签: 美国 奥尼尔 戏剧创作 西方社会 现代性 艺术精神
  • 简介:《莎乐美》表现了唯美主义注重当前的时间观念,鄙视灵魂的非理性主义,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思想,是英国文学中反启蒙、反现代的艺术作品。《莎乐美》在中国上海的传播与接受,象征地表达了商品文化中物化的逻辑。在郭沫若和田汉那里,唯美主义背后的商品关系和感觉的物化现象被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所替代。《莎乐美》体现的颓废主义瞬间观念被“再生”的现代时间观念所置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莎乐美成为一个反抗传统的启蒙主义艺术形象。

  • 标签: 《莎乐美》 唯美主义 颓废主义 反抗 中国现代文学 反现代性
  • 简介:本文对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哈姆莱特〉前传>中的王子形象、女性视角中的王子复仇的涵义及其与身体政治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与阐释.这一切都是在与莎士比亚的剧本的对比中进行的.本文以为,厄普代克对王子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并不纯然是他个人的选择,而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将感性生命置于抽象伦理观念之上的必然结果.这种全新的展示带有极大的暧昧,既表现了复仇事件的复杂,也使人们在价值评判中陷于困惑.

  • 标签: 《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 约翰·厄普代克 复仇题材 正义 人物形象
  • 简介:当前学术界对启蒙这一常用理论概念与中国启蒙思潮现象的研究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反映出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严重僵滞。本文认为,不能将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完全看作是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它有着基于民族文化发展和历史需求的内在根据;同时我们还必须解决历史客体的思想原创与研究主体的思想框架问题,从而寻求其内在的思想理路与实质内涵。

  • 标签: 启蒙思潮 20世纪中国文学 世界性因素 思想 原创性 研究主体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近年来,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迅速,但是在管理手段上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收视费用的回收还比较困难。本文着重分析了使用计算机管理平台,对于不交费的用户直接发出干扰信号,用户交费后自动停止干扰,实现点对点控制。对于私自跨接盗用有线电视讯号,将会造成整个分支控制器工作不正常(2~16户不能正常收看),管理控制中心可根据用户反应及时发现。并可根据需要临时对所有用户或一区域用户免费开放一段时间,到时恢复收费

  • 标签: 收费管理平台 有线电视 可寻址收费管理系统
  • 简介:20世纪初,寄寓着国人急于跟上世界发达民族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蕴蓄着国人对于本土现代文学草创时期百废待兴状况的忧虑与自卑,“域外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显然负载了相当沉重的内容,而变得复杂。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小说月报》 民族文学 翻译文学 革新时期 俄国 现代性
  • 简介:针对文学理论的效用问题存在的误区,本文认为,文学理论并不指导文学创作,也没有必要一定与当下文学现状密切联系。文学理论的指涉对象主要是半理论形态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价值剩余是指相对于他指性功能的自证特点,这是文学理论体系保持相对稳定的重心。在此意义上,即便文学真的消亡了,文学理论仅仅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的人文科学,也有存在的必要与可能,这将是文学理论最后的退身之地。所以,文学理论的价值剩余的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对文学理论效用的全面理解和对“危机论”的解答。并且本文断言: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去文学的文化研究,与经典化的文学理论两种价值取向,将在悖立中相互质疑、砥砺,从而构成学术生态的张力平衡。

  • 标签: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人文精神 审美意识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