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美国1986年通过的《戈德华特——尼克尔斯国防部改组法》促使1987年美军联合条令中心的成立,该中心已先后编写情报系列联合出版物17本,其更新速度之快,体现了美军对联合作战情报支援理论的高度重视,该系列联合出版物明确了美军各级情报组织在联合作战中的职责、作用和相互关系,为联合部队指挥官及其部队提供了开展有效情报支援的基本原则。本文在介绍美军联合条令体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试图总结联合情报条令体系近年来的新发展、新特点,并从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转型、情报改革和工作实践要求以及军事技术发展推动三个层面剖析其成因。

  • 标签: 情报支援 美军 条令 体系 一体化联合作战 原因
  • 简介:尊敬的经社理事会主席阿里·哈查尼先生,各位政府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同仁们,主席先生:我很荣幸地代表中国26个全国民间组织,在这个以就业为主题的高级别会议上发言。

  • 标签: 理事会 会议 联合国 非政府组织 民间组织 先生
  • 简介:应交流协会邀请,来自印度、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国友好组织代表和学者共13人于11月22日至12月1日访华.参加了交流协会举办的“认知中冈”研修班。在京期间,倪健副秘书长会见、宴请。中联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分别就我基本国情、中国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主要成就、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访华 考察团 国家 中国经济体制 党史研究室
  • 简介:中国在2006年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二百九十八条所作的声明,属于例外而非保留。而例外恰是对该条款的正当适用,即,在该公约授权下,中国有权作出此项任择性例外声明,以排除在3类特定争端上的强制程序管辖权,而“菲律宾诉中国南海仲裁案”本质上属于此3类争端范围之内,因而中国在该案中所持之“不接受、不参与”立场具有充分的国际法依据。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常设仲裁法院 南海 菲律宾
  • 简介:南海问题涉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各类性质的海洋争端。包括“岛屿制度”和“历史性概念”,以及资源管理、军事活动和海洋科考、海洋环境保护等。《公约》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国际海洋法文件,为海洋治理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法律框架。但近年来《公约》的某些缺陷日益凸显,有些法律条文存在模糊性,导致各国在解决海洋争端过程中必然会在适用法律制度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在南海问题上尤为如此。《公约》第三方强制解决机制在南海争端的核心问题——岛屿制度和历史性概念上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资源管理、军事活动、海洋环保、海洋科考在内的诸多问题上可扮演关键角色。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海洋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公约》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强制性的争端解决机制,不如说是海洋治理机制,为南海沿岸国的海洋治理实践提供指导。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争端解决机制 南海争端 南海仲裁案
  • 简介:<正>诺罗敦·拉那烈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之子,1944年生于金边。早年留学法国并获法律学位,回国后在金边大学教授法律。1973年侨居法国,随后在马赛附近的艾恩·百多温大学任法律和政治学教授。1986年任西哈努克民族主义军队总司令兼总参谋长。1987年,西哈努克民族主义军改名为西哈努克民族军,续任总司令兼总参

  • 标签: 民族主义 柬埔寨 总司令 联合主席 政治学 大学教授
  • 简介: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将"联合国维和行动"改称为"联合国和平行动",行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维持和平"、"预防冲突"和"建设和平"等诸多环节;二是重视发挥地区组织在维和行动中的作用;三是坚持性别平等,增加妇女参与维和的力度。这与联合国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从1990年起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主动作为,表现出大国担当,受到广泛国际赞誉。

  • 标签: 大变革 联合国 维和行动 联合国改革
  • 简介:UNCLOS中尚存“灰色区域”,没有对“海洋科研”、“军事测量”等词语进行界定,导致条款的不同解释和争端.主要原因在于其既是政治性协定又是法律协定.UNCLOS的大部分内容都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整体,为“一揽子交易”.美国并未批准UNCLOS,却常选择性援引相关权利条款,规避义务.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第三方享有条约下的权利并非没有任何限制;第三方应受习惯国际法规则和强行法的约束;应根据VCLT来解释UNCLOS.应在整个国际法体系下理解条约对第三方的法律效力以及“海洋科研”条款的含义.

  • 标签: 条约 第三方 法律效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洋科研
  • 简介:9月3—5日,由联合国新闻部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和法国政府共同协办的第61届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年会(简称DPI/NGO)在《世界人权宣言》诞生地——法国巴黎召开。此次年会的主题是“重申为所有人的人权——纪念世界人权宣言颁布60周年”。会议围绕“捍卫世界人权宣言”、“消除歧视,实现所有人的人权与尊严”、“人权与人类安全”、“人权教育与学习”和“违反人权行为的预防与责任”等专题举办了5次全体大会、

  • 标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政府组织 法国巴黎 新闻部 《世界人权宣言》 年会
  • 简介:东盟与联合国发展关系是地区与国际形势演进以及双方促进地区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双方关系由来已久,当前东盟已经成为联合国大会的观察员,联合国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双方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在相互关心的多个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呈现出多种鲜明的特征,体现了东盟与联合国对外工作的优先选择。随着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东盟与联合国在加强政治与安全对话、应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增强人道主义援助效率以及促进双方秘书处协调等问题上的合作正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对促进地区整合和国际合作将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 标签: 东盟 联合国 千年发展目标 地区整合 国际合作
  • 简介:联合国粮农组织《走向2000年的世界农业》综合研究报告,对本世纪最后15年问的世界农业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其中有关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分析是:一、人口增长压力增加世界人口在本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将以1.6%的年均增长速度递增,到2000年达到61亿。在此期间,发达国家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6%,而发展中国家却高达1.9%。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净增12亿,共约48亿。然而,自7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率却

  • 标签: 联合国粮农组织 农业基础设施 粮食自给率 农业形势 世界农业 世界粮食产量
  • 简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部分关于强制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定实质上就是一个普通的仲裁条款,它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面临着诸多局限。首先,《公约》争端解决机制的强制性是有限度的,第十五部分第一节和第三节为缔约国提供了可以规避强制机制的附加说明和选择性排除条款。其次.中菲南海争端显然是关于主权和海域划界的争端,明显超出了《公约》的管辖范围。仲裁庭对海上地物性质及“九段线”合法性的裁决会对中国的主张“未审先判”。再次,中菲达成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中国根据《公约》298条做出的排除性声明是否能够排除仲裁庭对南海争端的管辖权?仲裁庭对此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在可受理性问题上。必要的第三方问题及诉由消失问题的存在也使得本案不可受理。

  • 标签: 南海争端 中菲仲裁案 强制争端解决机制
  • 简介:一、《公约》的缔约已排除领土争议的可诉性制定《公约》的初衷是为了对国家在海洋领域产生的问题进行规范,而排除了就领土争议制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公约》的序言中有明确的表述:“本公约缔约各国,本着以互相谅解和合作的精神解决与海洋法有关的一切问题的愿望”。陆地或是说领土的问题,并不包括在《公约》规定的有关海洋法的议题之中。对《公约》涉及的范围也有明确表述:“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

  • 标签: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精神 仲裁案 《公约》 南海 审判
  • 简介:最近《外交家》杂志登载的梁同纳的《南海防务联合采购》,指出了有待推敲的几个要点。首先,面对中国强化南海主权请求采取的更为进取的行动,菲律宾与越南需要保证在上述地区的有效存在,谋求“法理主张转变为实际行动”。从国际法角度看,对争议地区的有效管辖优于历史请求权。国际法庭曾以此作为2008年5月判决白礁(PedraBranca)属于新加坡而非马来西亚的依据。

  • 标签: 联合采购 防务 成员国 比表面 东盟 南海主权
  • 简介:2012年2月29日至3月6日,我会副研究员牟金玲出席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十几次会议第一周的会}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立于2006年3月,现有47个成员国,

  • 标签: 人权理事会 联合国 日内瓦 研究员 成员国
  • 简介:2014年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海监船只保护下,在越南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水域部署钻井平台。此前,中国于2014年3月试图阻止菲律宾为驻守仁爱礁的海军陆战队提供补给。因此,凭借推动其区域军事优势的经济发展,北京决心实现兼并南海及其领土的计划。

  • 标签: 领土主权 菲律宾 规模经济 联合采购 越南 南海
  • 简介:公民社会的各位代表:联合国非政府组织非正式区域网络协调人: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参加第三届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亚太地区网络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我要向各位表示问候,也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能够为你们的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标签: 联合国 开幕词 非政府组织 司长 公民社会 网络协调
  • 简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相比,尽管仍将消除贫困当作重要目标,但由于议程范畴拓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削减贫困的重视程度仍有所下降。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在减贫目标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东盟国家仍面临严峻的减贫挑战。随着2030年议程拓展带来的资源分散压力,结合2030年议程的落实推进减贫工作的挑战正逐渐加大。东盟及其成员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努力,试图将减贫与2030年议程有机对接。但迄今为止,东盟及其成员国均未发展出完整的对接战略以推动减贫事业。面对2030年议程对减贫工作的新要求,以过去十余年双边减贫合作所取得的成绩为基础,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可大有作为,甚至可能为中国—东盟整体关系增添新的润滑剂和增长点。

  • 标签: 东盟 减贫 联合国2030年议程 周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