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正>进入十六世纪,朝鲜时代知识社会,几乎所有学者都关心以敬为基本学问与实践问题.虽然性理学体系,基本是力主“敬”,但在实践中力图体现“敬”风气在儒学文化中唯在朝鲜独见,而且,在学问与生活中力图全面实现“敬”精神也是从退溪李混(1501—1570)开始.退溪在与郑之云(1509—1561)共同制作“天命旧图”和自己修订改作“天命新图”中,都把“敬”放在中心位置上,而且在“圣学十图”中也“皆以敬为主焉”(《退溪全集(上)》第203页).

  • 标签: 退溪 本然之性 《圣学十图》 日常生活 穷理 治心之法
  • 简介:文王卦位是以中国原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适应占筮需要形成.最迟在西周之时,先后形成了四时与四方相配时空统一观念,以及五行顺次相生观念.文王卦位安排,首先是将四时与四方相配延展为八个时段与八方一一相配,然后据八卦卦象、卦德排定其时位与方位,理解时位是理解卦位关键.在卦位安排中,很可能已考虑到五行循环相生.这种卦位说形成于古经成书前,在观象系辞中利用了这种卦位说.

  • 标签: 易经 八卦 文王卦位 四时 五行
  • 简介:与启蒙精神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意义何在。这里选编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事业,关于启蒙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正>朱熹一生编著过《资治通鉴纲目》、《宋八朝名臣言行录》、《伊洛渊源录》等多部史书,创立了我国纲目编年体史书新体裁,开拓了史学研究新领域。他用理学统率史学,这一思想被后世奉为圭皋,捧为正统,影响极其深远。研究和剖析朱熹史学思想,其意义不仅止于填补朱熹学术研究一个空白,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整个史学发展。

  • 标签: 朱熹 史学研究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资治通鉴 理学家 编年体史书
  • 简介:现代意义上公正依据有两类:一类是理念依据,包括平等,自由,社会合作诸项理念,另一类是现实依据,包括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这两类依据规定了现代公正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则,忽略其中任何一类或一项依据,对于现代公正理解都会流于偏颇,完整地理解与把握现代公正各项依据,是确立现代公正基本内容与基本规则必要条件。

  • 标签: 公正 现代社会 现代化 市场经济 社会合作理念 平等理念
  • 简介: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及其学派,在丰富类推实践基础上,通过对事物间类同和类异考察,概括出了推类称谓,明确了类推重"类比"逻辑性质,以他们自己方式和语言全面地阐述了有关推类思想,并形成了一种完整理论形态,从而使类推成为中国逻辑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推理类型.但由于墨家类推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是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政治思想交锋,即"辩"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它又凸显出服务于政治伦理价值取向和人文性、语用性色彩.虽然推类也具有由"所然"进到"未然"认知形式,但这是它"弱势",它"强势"是描述、论辩、说服.所以,它所探讨推理形式与思维内容相结合,所阐发逻辑思想与政治伦理观点相结合,它是带有中国思想、文化、语言特色中国古代逻辑,亦是墨家推类思想主要特征.

  • 标签: 墨家 “类推”思想 理论形态 推理类型 认知形式 政治伦理
  • 简介:文本零散性使其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易学史上所诠释出来意义却丰富多彩,那么这许多意义究竟是从哪里来呢?意义来源有三个方面,即(一)天地赋予以意义,这就是的天地意义;(二)符号(卦爻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逻辑关系会产生意义,这就是的逻辑意义;(三)人类将自己认识投射到上而形成投射意义.这三大意义及其来源有着中国式独特学理,即使是专门研究文本意义西方解释学对之亦不能完全加以解释.

  • 标签: 易经 天地 卦爻符号 解释学
  • 简介:<正>(一)舆论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社会力量,可以说舆论活动同人类社会有着同样久远历史,而语言和意识产生则为舆论活动准备了最起码条件。在远古原始人类社会中,既没有国家,又没有其它管理机构,因而也就不存在法律道德规范,但舆论却已作为一种当时唯一社会控制手段出现,起

  • 标签: 社会舆论 社会存在 人类社会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 道德规范
  • 简介:1993年5月1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与本刊邀请在京部分专家、学者就“心性之学”进行学术座谈。参加这次学术座谈有:马振铎、王国轩、孔繁、冯增铨、齐儆、刘长林、朱青、吕大吉、孙长江、牟钟鉴、辛冠洁、何成轩、余敦康、冷传生、吴兴中、赵健民、张立文、张安奇、姜广辉、李存山、宫达非、胡伟希、傅云龙、董光璧、葛荣晋、默明哲、徐远和、方江山等共三十人。会上,学者们就“心性之学”内涵、基本范畴、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意义展开了充分讨论。现将会上一些专家、学者发言内容及发言提纲以笔谈形式发表。会上收到一些关于“心性之学”专论文章,以后还将在本刊陆续发表。

  • 标签: 王阳明心学 心性之学 心即理 历史演变 万物一体 致良知
  • 简介:《管子》一书中多处论及吏治问题。我们把这些资料联系起来,会发现《管子》有着比较完整吏治思想与管理思路。《管子》吏治思想基本内容,以及在官吏自选拔、试用、监督、到奖惩与任免诸环节上制度设计与见解,都对封建社会吏治观念形成了开创性思维,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可鉴之处。

  • 标签: 《管子》 吏治 影响
  • 简介:《管子》赏赐思想具有明显发展性:一方面,正是植根于春秋时期齐国赏赐活动,提出赏赐厚与薄灵活掌握、严格控制赏赐对象、加大农业赏赐力度、重视对于卑贱、老人、小诸侯国赏赐等观点;另一方面,在结合战国实际情况和论功行赏前提下,又提出依法论赏,并且特别强调赏赐集权。

  • 标签: 《管子》 赏赐活动 赏赐思想
  • 简介:邹衍方术思想齐姜红邹衍是战国中晚期齐国一位有多方面成就学者。他长期居于稷下学宫,善于吸收和利用当时诸子百家思想资料,不但在天文学、历史学和地理学等方面创立了一系列独具特点理论、学说,而且对有浓厚神秘色彩方术之学亦有相当造诣和发展,堪称一...

  • 标签: 邹衍 阴阳五行学说 五德终始说 五德转移 方术 司马迁
  • 简介:《周易》管理哲学黄宝先《周易》是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先秦时是六经之一.汉代时更被崇为五经之首.被当成是各种思想大道之源。干百年来,易学工作者对其丰富思想进行着不懈探究。本文试图从管理哲学角度对《周易》探索和讨论.以请方家教正。一、科层制─《...

  • 标签: 《周易》 《易传》 科层制管理 《系辞》 阴阳之道 管理思想
  • 简介:<正>(一)从“生与死”谈起在生命哲学史上有三位世界级思想家给我们解答了“生命”奥秘:孔子是人文主义创始者,他对生命看法似乎流入到“不可知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11)耶稣是基督宗教创始者,他对生命看法可谓不同凡响。多默曰:主乎,吾侪既不知尔之所往,又焉能识其途哉?耶稣曰:“予即途也,真谛也,生命也。人欲诣父,舍予末由”!(若望福音:O14:5—6)。

  • 标签: 墨子学说 死亡哲学 唐君毅 生命精神 生命观 黑格尔
  • 简介:<正>大体上说,《礼记》是秦汉之际和汉代初期儒家学者著述;唐代“十二经”出现时,确立了作为儒家经典学术地位.《礼记》四十九篇内容比较芜杂,刘向《别录》分为八类,近人梁启超细分为十类.但是,对“礼”阐述无疑地是共同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礼记》题材或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这些礼仪制度是此后儒家文化中生活习俗源头;二是孔门弟子言行杂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礼”生活实践;三是对“礼”理论性论述.《礼记》中这些内容,在社会、人性、超越三个理论层面上,都显示出与原始儒学(孔子)及孟子、荀子儒学思想不同变化、发展.

  • 标签: 《礼记》 “礼” “诚” 孟子 《中庸》 孔子儒学
  • 简介:作者闵建蜀,德国弗莱堡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主任。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1年第二次印刷,全书计19.2万字,230页。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易经》最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不是以单纯知识作为讨论对象,而是以智慧作为思维中心,而智慧具有永恒性质,又是知识升华。

  • 标签: 易经领导 领导智慧
  • 简介:  在二程之外,张载独立发展了一种对于穷理认识.在了解前者看法之后,他坦率地提出了批评.张载与二程在穷理说上异趣,反映道学虽然有共同经典资源和诠释对象,但不同学者关注之点与处理手法却可以大不相同.这个情况也许再次说明,道学话语形成是一个充满竞争过程.

  • 标签: 穷理 张载 二程 道学 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