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7 个结果
  • 简介:在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条件下,比较了10个茄子不同基因型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供氮相比,在低氮胁迫条件下,供试基因型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均有下降,但不同基因型下降幅度不同。在低氮胁迫条件下,06—991果实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氮素吸收总量相对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是一个理想耐低氮茄子基因型。

  • 标签: 耐低氮 茄子 基因型 筛选
  • 简介:以白桦240个家系胸径、树高、材积和纤维素含量数据为依据,采用马氏距离计算家系间距离、10%取样比例和优先取样法,研究了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可变法和离差平方和聚类法建构核心种质与原种质遗传参数、性状相关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最短距离法构建白桦初级核心种质均值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和极差符合率分别为0、100%、75%和143%,4个性状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均超过0.5,保持了原种质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是构建白桦核心种质最佳方法。

  • 标签: 白桦 原种质 核心种质 聚类方法
  • 简介:甘薯线虫病是危害甘薯主要病害,危害甘薯线虫种类主要是根结线虫和茎线虫.甘薯生产上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其中选育抗病品种最为经济有效.本文综述了根结线虫和茎线虫病抗源筛选、抗性机制、抗性遗传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甘薯抗线虫病育种.

  • 标签: 甘薯 线虫病 遗传育种 根结线虫 抗源筛选 主要病害
  • 简介:真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加,除了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艾滋病等致人免疫力低下是发生真菌感染重要发病因素外,现在人们对中性粒细胞减少导致真菌感染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资料已将中性粒细胞减少作为真菌感染主要因素,尤其是在血液病患者、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其粒细胞变化,避免因此造成真菌感染。为了解住院患者在粒细胞减少情况下发生真菌感染情况及其真菌种类,本研究对2002~2004年3年间发生真菌感染病例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粒细胞减少 真菌感染 基础疾病
  • 简介:暗色真菌(dematiaceousfungi)是指菌丝和(或)孢子细胞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一组真菌,可引起人类皮肤甚至多种组织感染。迄今尽管有的学者仍在使用“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来命名所有的暗色真菌感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共识是将暗色真菌感染主要分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两类独立疾病。本文主要就暗色丝孢霉病命名、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况进行综述。

  • 标签: 暗色丝孢霉病 临床 研究 现况
  • 简介:由于高危人群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近年来提出应根据患者危险因素高低不同,采取相应治疗策略,包括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临床诊断治疗和确诊治疗。肺部是真菌最常受累器官,所以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角度,就目前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在肺部真菌感染中各种抗真菌药物选择及其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 标签: 肺部 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治疗
  • 简介:在临床中应用中药癣净散药液浸泡治疗足癣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探讨其治疗足癣作用机理,我们采用试管内药基法研究了中药癣净散抗真菌作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癣净散 真菌 足癣
  • 简介: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与人类维持着共生状态。但是,随着广谱抗细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化疗药物广泛应用,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病率增加,以及器官移植、各种创伤性检查手段开展,真菌感染在感染性疾病中比例也明显升高。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占得治疗先机,成为临床医师关注重点。

  • 标签: 降钙素原 真菌 细菌
  • 简介:采用2种分层方法、3种确定组内取样量方法和2种个体选择方法,分析了3255份燕麦种质资源12个农艺性状数据,构建出13个初级核心种质样本。为确定这些样本代表性,分别与总体进行了7个指标的比较,包括数量性状极差、符合度、平均数、表型方差、遗传多样性指数方差、变异系数及质量性状频率分布。结果表明。2种分层方法产生样本在代表性上差异不明显;3种确定组内取样量方法以比例法代表性最好,对数法代表性其次,平方根法代表性最差;在个体选择中,聚类法明显好于随机法。因此,在燕麦核心种质构建中,先按省份分组,再按比例法确定组内取样量,通过聚类结果选择个体为最佳取样策略。

  • 标签: 燕麦 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 简介:甘蓝型油菜是一种重要油料作物,为了改良其种子脂肪酸组分,提升其经济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油菜种子发育时期脂肪酸合成积累模式及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规律,认为这3个基因在种子发育中后期(授粉后25d起)高效表达对油酸合成积累有着重要影响。通过Napin启动子诱导对油菜植株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进行RNAi共干扰抑制,以达到提升油酸含量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油菜种子中BnFAD2、BnFAD3、BnFATB基因表达受到强烈抑制,种子中油酸含量由66.76%提升至82.98%,且油脂合成相关基因同步出现表达上调。

  • 标签: 油菜种子 油酸 BnFAD2 BnFAD3 BnFATB
  • 简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2个异黄酮含量显著差异大豆品种鲁黑豆2号(LHD2)和南汇早黑豆(NHZ)在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模式变化,试图分析异黄酮积累与各基因表达量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大豆子粒发育过程中,异黄酮含量逐渐升高,而不同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趋势不同,CHS7、CHS8、CHR、CHI1A和IFS2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基本一致,而IFS1和CHI1B1表达趋势与异黄酮积累模式相反。IFR表达模式在2个大豆品种中存在相反趋势,在LHD2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反,而在NHZ中与异黄酮组分积累趋势相同。结果还表明,同一基因家族中不同基因在子粒发育过程中表达量也存在差异。查尔酮合酶基因家族中CHS7和CHS8以及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家族CHI1A表达水平相对其他成员较高,异黄酮合酶基因家族中IFS2表达量显著高于IFS1表达量,预示这些基因家族在大豆子粒异黄酮积累过程中存在功能分化。此外,各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表达模式与异黄酮积累相关性在2个品种中也不尽相同。LHD2中CHS7、CHS8和IFS2在子粒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CHI1B1基因表达量变化与不同异黄酮组分呈显著负相关。而在NHZ中,IFR在子粒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变化与多个异黄酮组分呈显著正相关。这预示了不同大豆品种异黄酮含量差异潜在遗传基础。各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在2个品种中,苯丙氨酸水解酶PAL1与4CL,4CL与CHS2以及CHS1与IFS2基因表达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黄酮合成与积累。这些结果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提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奠定了基�

  • 标签: 大豆 异黄酮 异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毒副作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聚乳酸 纳米粒 副作用
  • 简介:近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显著上升,而目前临床可用抗真菌药有限,新药研发难度大,因此联合用药有望成为抗真菌治疗理想选择。植物成分以单体或混合物形式与抗真菌药物协同发挥抗真菌作用,已在体外实验中有比较广泛和深入研究,但体内抗真菌实验、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有待进一步探究。该文就植物成分协同抗真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植物成分 协同 抗真菌 机制
  • 简介:为了研究花生EMS诱变后代变化趋势,以期得到有益变异和创造新花生种质,本研究以2个花生品系花U416、花U606为供试诱变亲本,利用0(CK)、0.5%、1.0%、1.5%、2.0%5个EMS浓度直接注入花生花器得到诱变后代,分析M1、M2农艺性状与品质变化,结果表明,EMS对2个花生品系诱变效应明显,2个品系畸变率随EMS浓度增加而增大;EMS注入的当代植株结实率和M1出苗率均低于对照,2个品系M2均产生了多种类型突变植株,突变性状大部分可以稳定遗传。而这些遗传多样性突变材料,为花生种质创新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性材料。

  • 标签: 花生 EMS 突变体
  • 简介:以玉米自交系095和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遗传规律。

  • 标签: 玉米 穗粒性状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 简介: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860份玉米材料进行了纹枯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纹枯病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在鉴定860份玉米材料中,没有发现免疫材料,高抗、抗、中抗、感和高感比例分别为3.49%、28.60%、26.16%、10.35%和31.40%;在农家种、群体种和杂交种(组合)等杂合体中,抗病材料所占比例较大,而自交系等纯合体中,感病材料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玉米杂合体种质资源材料中可能蕴藏着不同抗纹枯病基因,特别是广西农家种中可能存在对纹枯病具有稳定抗性材料,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 标签: 玉米 种质资源 纹枯病 抗性
  • 简介:小麦纹枯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主要土传病害。培育、推广抗纹枯病小麦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方法。普通小麦中抗源匮乏,严重制约抗纹枯病小麦育种进展。为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纹枯病新抗源,本试验通过人工接种、抗病鉴定方法,在江苏省和北京市两地,对来源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102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系,进行4年纹枯病抗性多环境鉴定。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品系间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存在差异,在其中进行小麦纹枯病抗源筛选是有效。与普通小麦品种扬麦158、扬麦12相比,这102份人工合成小麦大部分对纹枯病抗性表现抗或中抗水平,其中一些品系在多年多点鉴定中表现稳定抗性,如ZC93、ZC111、ZC112、ZC123、ZC172、ZC206和ZC221表现为抗病水平,病情指数低于目前最好普通小麦抗源,可作为抗纹枯病小麦育种新抗源。

  • 标签: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小麦纹枯病 抗性 病情指数
  • 简介:目的构建烟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方法通过In-Fusion技术将kipA基因上下游基因与抗性基因顺序链接,以潮霉素抗性基因替换靶基因,达到用同源重组手段敲除烟曲霉kipA基因目的,以realtime-PCR对基因突变株进行鉴定和验证。结果RT-PCR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烟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结论烟曲霉kipA基因突变株构建,为后续烟曲霉极性生长与血管侵袭性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标签: 烟曲霉 kipA基因 极性生长
  • 简介:目的总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隐球菌脑膜脑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单位近20a来收治免疫功能正常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应护理策略与方法。结果收治109例患者均有病原学依据,所有患者都存在头痛呕吐等症状,37例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对这些危重患者需要进行特殊颅高压护理;所有患者均有真菌学诊断指标。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仍然是主要治疗药物,每种药物副作用需要护理重视。腰穿后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包括腰椎置管在内各种脑脊液引流与分流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手段,需要给予熟练护理配合和术后观察。结论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均具有危重中枢症状,药物治疗和各种操作治疗都具有不同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需要采取对应护理方案,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免疫正常 护理
  • 简介:甲真菌病是真菌引起指(趾)甲感染,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霉菌,在2002~2004年对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感染占甲真菌病66.4%-67.9%,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甲真菌病约占浅部真菌病30%,

  • 标签: 甲真菌病 失败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