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和转喻语法理论出发,对中动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转喻阐释。文章探讨了中动构式意义实质是"表达状态意义"又隐含"动作意义",并用转喻迁移对其中的语义冲突做出解释。

  • 标签: 中动句 构式语法 转喻理论
  • 简介:无论是指称转喻还是转喻回指,常规关系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指称转喻中的常规关系存在于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而转喻回指中的常规关系则存在于回指语与指称转喻的源域和/或目标域之间。常规关系的存在与否,强度的大与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回指语类型的选择,而通过使用模糊常规所指或加强语境的手段也能保证非常规关系情况下回指关系的建立。

  • 标签: 指称转喻 回指 常规关系
  • 简介: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语义演变通常被认为是隐喻机制在起作用,这与语义演变的渐进性相矛盾,转喻也是三域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语义演变既依赖语用推理中隐含义对字面义的替代,也保持语义关系上的相似性。从行域到知域再到言域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语用推导是一种邻接关系的替代,整个过程就是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邻接替代来实现语义演变,是隐喻机制和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行域 知域 言域 隐喻 转喻
  • 简介:本文首先揭示莱考夫(Lakoff)将转喻扩大到句子层面而引发的弥散性问题,进而分析拉顿(Radden)和科维克瑟斯(Kvecses)的进一步泛化及其所造成的系统冲突和弥散,最后追溯这一问题的哲学渊源并剖析其症结。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没有对隐喻进行逻辑的分类和归结,使其理论体系显得混乱与矛盾,二是把隐喻问题无限泛化。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隐喻 混乱 矛盾 泛化
  • 简介:汉语中存在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转喻模式:用领有者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他”来转指“他的X”;或者用被领有者来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手”来转指“X的手”。这种转喻模式称之为“领属转喻”。这种领属转喻的出现受语篇制约,不出现的成分与话语中的话题同指。领属转喻在汉语的语篇中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汉语的句法高度依赖于语篇。

  • 标签: 转喻 领属关系 话题 语篇 句法
  • 简介:摘要:新被字构式,即新被X结构是可在“被”字后面接形容词和名词等的新奇语言结构,它打破了传统被字句对X具有致使性的要求。相关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无法兼顾对其结构合理性与语义合理性的解释,所以本文以概念转喻认知基础,解释新被字结构中构式义对于X词汇义的压制过程,并探讨了该新奇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 标签: 新被字句 语义分类 语义压制 转喻
  • 简介:当人类精神活动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与反思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会产生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既能适应环境,创造出带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又能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讲,因为人在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被塑造,所以,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对象,在自身具有了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增加了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更进一步,从客观世界到符号世界只是语言的早期形成,而语言世界形成之后,人的语言认知模式,已不仅仅是从语言世界到现实世界,还有从语言世界到语言世界的认知模式

  • 标签: 心智 主体间性 自我意识 语言认知
  • 简介:道德认知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领域特殊性的视野对于理解儿童道德发展和改进研究思路、方法有着有益的启示和指引。道德认知领域一般性理论受到新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质疑,道德领域理论的提出开创了道德领域特殊性研究的先河,从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道德、常规和个人事件的划分,文章最后对这一理论及未来研究模式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道德认知 领域模式 儿童思维发展 研究方法
  • 简介:文章梳理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在融合管道隐喻和认知语言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翻译的“管道—认知模式.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交际,而交际所需的认知过程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被动、机械的管道模式;相反,作为交际的翻译应是一个基于原文信息、积极构建意义的管道—认知过程.

  • 标签: 翻译 管道隐喻 认知语言学 意义建构 管道—认知模式
  • 简介:凯米和德弗里斯的“衍自皮亚杰的课程试验方案”是一个最为纯粹地坚持皮亚杰理论的课程方案。该课程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运用皮亚杰的思想对各种传统的学前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的重新考察与审视,虽然与其他皮亚杰的课程相比定型较晚,但它被认为是比较“纯粹”和“正统”的,也是惟一被皮亚杰本人所承认的课程模式

  • 标签: 凯米课程 认知课程模式
  • 简介:摘要:一词多义是在各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学家们对一词多义也有过很多研究。在过去,人们经常从传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他们更注重一词多义产生的内部原因,而忽略了语言的外部因素,没有把握多义词的本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词多义可以从外部因素来更合理地解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对词义的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词多义现象的重要工具。

  • 标签: 认知语言学,一词多义,隐喻,转喻
  • 简介: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作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一种形式,概念转喻指的是在同一ICM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操作过程。ICM在转喻的生成与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大清律例》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英译本中概念转喻的表征形式。研究发现,《大清律例》英译本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概念转喻,如整体与部分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等。

  • 标签: 《大清律例》英译本 概念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翻译
  • 简介: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同义反复的定义及其外延还未达成一致.但是,语言学家普遍认为"N是N"是同义反复的类典型构式.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此构式是转喻思维方式的产物,其生成和识解可置于转喻理论框架下进行阐释.

  • 标签: 同义反复 类典型构式 "N是N" 转喻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通过分析转喻和隐喻的不同点、相同点及其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转喻与隐喻具有及其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一个统一连续体。

  • 标签: 转喻 隐喻 互动关系
  • 简介:问题探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践和推广上遇到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概念认识不足、对教学问题编制方法缺乏必要的掌握。本文对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

  • 标签: 问题探究 教学模式 问题编制
  • 简介:基于词汇和语法、语用分析和话语特征三个层面,对日语中不同于汉语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日语的认知模式主要表现为主体背景化、定型性和交互共话型三个方面。同时依据文化图式理论,结合与汉语表达模式的对比,指出前景化的日语认知模式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背景信息密切相关,即在语言交流中日本人倾向于“弱化主观意志”、凸显“集团依附”和注重“顾及他人”的价值取向。

  • 标签: 认知模式 跨文化图式 语用分析 话语特征
  • 简介:模式识别是人的一项基本智能,兼有认识和区别的双重功能。机器模式识别已有成果主要是在区别方面且存在所谓“小样本”问题。而人在认识和区别方面没有表现出上述问题。本文在对模式识别进行述评和对认知心理学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一认知模式识别,并对模式识别学科性质、机器模式识别存在问题和与人在模式识别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进行了讨论,并预测了认知模式识别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统计模式识别 认知模式识别 认知心理学 区别
  • 简介:  (3)隐喻和转喻(Lakoff and Johnson)   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心理空间理论(虚拟概念框架)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紧密相连,2001)   (2)意象图式模式(Langacker’s cognitive grammar)   意象图式最初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提出来的(Lakoff and Johnson

  • 标签: 模式语言学 认知模式 语言学视角
  • 简介:因此概念整合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模式(张辉,Fauconnier和Turner(1999)还指出合成空间理论描述了心理空间网络里认知模式的动态运作(魏在江,概念整合是隐喻这一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应用

  • 标签: 模式语言学 认知模式 语言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