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游离DNA(cfDNA)聚合反应(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宁德市蕉城区医院检验科收治的120例真菌感染患者,男81例,女39例,年龄(52.33±2.69)岁,年龄范围为35~79岁。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39)和侵袭性真菌感染组(n=81),比较两组患者的半乳甘露聚糖(GM)和cfDNA含量,并对GM和cfDNA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GM含量[(0.74±0.37)OD]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0.21±0.05)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侵袭性真菌感染组患者的cfDNA含量[(9 526.33±511.33)GE/ml]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8 014.65±501.45)GE/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fDNA诊断的灵敏度(98.77%)显著高于GM诊断(86.42%)。结论真菌cfDNA PCR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灵敏度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真菌游离DNA 半乳甘露聚糖 真菌 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方法用来诊断泌尿生殖道中淋病奈瑟氏球菌(N.gonorrrhoeae,简称NC)。方法用微孔渗漏法与聚合反应(PCR)联合检测检泌尿生殖道中淋病奈瑟氏球菌。结果对186例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微孔渗漏法阳性为67.2%(125例),聚合反应阳性为81.2%(151例),培养法阳性为66.1%(123例),且微孔渗漏法不需要特殊仪器,测定时间短,工作量小,灵敏度高。它与培养法二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PCR与培养法二者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因此微孔渗漏法与聚合反应联合检测NG具有简便、快速、检出率高的优点。

  • 标签: 淋病奈瑟氏菌 聚合酶链反应(PCR) 细菌培养
  • 简介:目的:评价普通聚合链式反应(C-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C-PCR和FQ-PCR分别检测249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BVDV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用ELISA测定.结果:用C-PCR和FQ-PCR检测HBVDVA阳性率分别为:HBeAg(+)组80.50%和100.00%(P<0.01);抗HBe(+)组17.39%和82.60%(P<0.01);HBeAg(-)抗HBe(-)组14.51%和40.32%(P<0.01).健康体检者两法均为阴性.结论:FQ-PCR对乙型肝炎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方面比C-PCR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 简介:PCR(PolymerasChainReafion)即聚合反应,于1985年就有报道,是一种模拟特异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扩增法。以DNA为模拟的特异靶序列,在引物介导下促扩增,可以从极少量基因组DNA合成百万拷贝数的某DNA片段。我们应用PCR测试法,对肝病患者及体检的青年工人血清中的乙肝病毒DNA进行有关血清分析及临床研究,获得了可靠数据和临床效果。

  • 标签: 乙肝病毒DNA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核酸扩增法 DNA片段 DNA合成 复制过程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聚合反应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3例不同HBV感染患者,对患者的血清HBVDNA进行聚合反应检测。结果: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原发性肝癌中HBV DNA定量的阳性发生率,含量高于急性乙肝,差异较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探讨聚合反应(PCR)DNA扩增对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本文用PCR技术扩增结核杆菌特有的MPB64蛋白基因序列,对121例病人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发现34例活动性肺结核中有28例PCR阳性,疑诊为肺结核者33例中有18例阳性,非结核肺疾患54例中有10例阳性,其中有肺结核既往史者阳性6例,有结核接触史者阳性3例。提示PCR阳性并非为活动性肺结核所特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免疫荧光聚合链(PCR)法在淋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自2009年至2012年就诊的淋球菌感染的尿道炎患者126名,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免疫荧光定量与PCR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涂片染色法,进行比较两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126名患者中,免疫荧光PCR法62例的阳性检出率为85.5%;涂片法64阳性检出率为54.7%,免疫荧光PCR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涂片法。结论免疫荧光PCR法优于图片染色法,并具有敏感性强,快速、特异性高等特点1,在临床诊断上有显著效果,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免疫荧光 聚合酶链(PCR) 淋球菌 尿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管多重PCR对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α-地贫)的诊断效能。方法使用单管多重PCR基因诊断试剂对375例血液学方法筛检疑似α-地贫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并对其中部分标本进行测序。结果疑似为α-地贫的375份临床标本,基因检测证实其中267例为α-地贫,其结果经序列分析证实。与PCR检测相比,一管法RBC脆性、MCV、MCH与RDW-CV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0.1%、81.6%、79.0%、78.3%,特异性分别为78.7%、90.7%、66.7%、77.8%。结论与血液学方法相比,多重PCR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可用于人群和临床样品的缺失型α-地贫的分子筛查以及产前诊断。

  • 标签: &alpha -地贫 多重聚合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细菌培养与聚合反应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0例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通过聚合反应法(设为观察组)和细菌培养法(设为对照组)检测细菌性痢疾。比较两组细菌性痢疾的检出率,观察不同状况患者的PCR循坏数。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的细菌性痢疾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岁、存在便血、培养阳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低,而年龄≥5岁、无便血、培养阴性患者的PCR循坏数最高。结论聚合反应检测法在细菌性痢疾的检验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细菌性痢疾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法 临床对比
  • 简介:目的T7RNA聚合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CellularFACTT)检测人循环肿瘤细胞中hTERT表达。方法以亲和素作为连接分子,连接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和生物素化的DNA,加入r17RNA聚合进行转录扩增反应,对生成的RNA产物进行荧光检测,并同时用联免疫方法检测hTERT及CEA作为比对。结果64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hTERT阳性率是45.3%(29/64),血清CEA阳性率是57.8%(37/64);CellularFACTT方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hTERT检出率为81.3%(52/64)。其检测的灵敏度与联免疫检测方法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7RNA聚合催化的荧光扩增技术较联免疫检测方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用于临床的诊断。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指导DNA的RNA聚合酶类 肿瘤循环细胞 端粒 末端转移酶
  • 简介:摘要重组聚合扩增(RPA)技术是一种新型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该技术可以在37~42 ℃条件下实现待测靶标的快速检测。它具有反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对仪器依赖程度低且可整合多种检测模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层和现场即时检测。本文从RPA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要点出发概述了开展该项研究需要注意的要点,综述了RPA技术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相关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广泛前景。

  • 标签: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核酸扩增技术 恒温扩增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罗氏固体培养法,对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实时聚合反应(RT-PCR)检测痰结核分枝杆菌的优劣评价。方法选择临床经罗氏固体培养为阳性痰标本68份,阴性标本68份,分别采用LAMP和RT-PCR方法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两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2%.85.3%,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阳性标本经LAMP、RT—PCR检测结果灵敏度分别为91.2%和82.4%,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阴性标本经LAMP、RT—PCR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分别为85.3%和88.2%,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MP检测法阳性率高于RT-PCR法,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尚无统计学意义,LAMP具有简单快速、准确,LAMP检测阳性标本灵敏度比RT-PCR好,LAMP检测阴性标本特异性稍低,LAMP具有简单、快速、准确,不需要昂贵的检验设备和严格的实验室设置,更适合基层结核病的实验诊断推广应用。

  • 标签: PT-PCR技术 LAMP技术 结核分枝杆菌 痰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培养与聚合反应(PCR)检测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腹泻的患者70例,70例患者分别采用细菌培养与聚合反应检查,观察两种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聚合反应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合反应平均循环数在培养阴性、非脓血便、年龄大于5岁方面检出率最高,而聚合反应平均循环数在培养阳性、脓血便、年龄小于5岁方面最低。结论在细菌性痢疾检验中采用聚合反应检测准确性更高,临床医生对于腹泻患者细菌性痢疾检验可以采用聚合反应检测,从而提高准确性。

  • 标签: 细菌培养 聚合酶链反应 细菌性痢疾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阴道细菌检验采用聚合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的实际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阴道炎性感染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参与研究,给予100例患者均实施聚合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阴道细菌检验阳性率以及不同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经统计,聚合反应检验法的阳性检出率为91%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阳性检出率72%,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聚合反应检验法、细菌培养法结果上看,细菌比重由低到高分别为肠球菌、棒状杆菌以及特纳菌,两种方法在各种致病菌的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导致阴道炎症产生的致病菌包括肠球菌、棒状杆菌和特纳菌,从阳性检出率上看,聚合反应检验法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度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有助于减少误诊、漏诊的情况,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聚合酶链反应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 简介:目的: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分段表达禽流感病毒聚合酸性蛋白(PA蛋白),探索PA基因中可能影响表达的区域。方法:构建分段缺失的PA蛋白突变体,用IPTG在大肠杆菌RosettaGamiB(DE3)中诱导表达,比较各突变体的表达效率。结果:N端缺失长度在143~408个氨基酸残基之间的9个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突变体PA/K(Δ1-40aa)、PA/M(Δ1-56aa)、PA/N(Δ41-56aa)和PA/P(Δ57-75aa)的表达水平很低;全长PA蛋白和缺失N端20个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PA/L则检测不到表达。结论:PA基因的61~225bp和325~426bp可能是影响PA蛋白表达的2个重要区域,为下一步表达全长PA蛋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聚合酶酸性蛋白 表达 大肠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的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的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聚合链对肝硬化患者腹水细菌DNA的检测效果。方法选择细菌通用引物,引入到16SrRNA基因保守区,本次研究中,选择48例腹水样本,对样本行PCR扩增处理和阳性阴性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在分析48例标本时,在15例标本中获得了370bpDNA片段,进过检测,阳性率为31.25%。而阴性和空白对照标本则并未体现出特异性。在PCR扩增后,可以检测出10pgDNA。结论在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检测中,采用聚合链技术,可以达到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需求,便于检测患者的细菌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易位 聚合酶链技术 16S 核糖体RNA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