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诊断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185例,根据是否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及生后感染结局分为三组,其中感染组为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且生后确诊为细菌感染,非感染组为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但生后未诊断细菌感染,对照组为无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正常新生儿。检测三组新生儿PCT、超敏C反应蛋白(s-CRP)、白细胞(WBC)计数,并对三组炎症指标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感染组中,PCT的阳性率高于s-CRP、WBC,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感染组中PCT、s-CRP、WB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PCT、s-CRP、WB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有利于新生儿宫内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宫内感染 婴儿 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干细胞定向培养免疫体系的意义。方法收集30例早产儿,留脐带标记后进行分离、诱导、分化、扩增培养,培养前后监测早产儿的CD3,CD4,CD8,CD4/CD8;IgG,IgA,IgM水平。结果培养前CD3(60.32±5.67)%,CD4(24.88±5.02)%,CD8(18.43±4.07)%,CD4/CD8(1.25±0.25)%;IgG(62.67±5.57)g/L,IgA(1.16±0.36)g/L,IgM(1.20±0.20)g/L。培养后分别为(70.32±5.71)%,(58.88±5.21)%,(26.43±4.08)%,(2.01±0.25)%,(70.65±5.61)g/L,(1.82±0.37)g/L,(1.80±0.23)g/L。t检验,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干细胞可定向培养免疫体系,为干细胞移植作好准备。

  • 标签: 早产儿 脐血 干细胞 免疫
  • 简介:通过对不同生长势的幼龄橙喷施不同浓度的绿芬威1号进行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对不同树势的幼龄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弱树的生长势影响特别大,恢复生长效果很好。

  • 标签: 绿芬威1号 肥效 脐血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胎心监护异常儿分娩后血气分析的意义。方法收集60例剖宫产儿,产前均重复胎心监护检查,30例产前胎心监护异常,为观察组,30例产前胎心监护无异常为对照组重复,产后对进行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气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产前胎心监护异常儿分娩后血气分析,可为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为产前验证,预后判断提供支持。

  • 标签: 产前 胎心监护 脐血血气分析
  • 简介:为明确阴囊内异种移植单个核细胞对老年小鼠机能的影响,通过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作用,明确阴囊内移植的单个核细胞不仅可以在小鼠体内存活,且无明显的副作用,还可以显著提高雄性老年小鼠的30min内交配次数(P=0.018),但其不能提高老年小鼠的存活时间以及心脏每搏量(皆P〉0.05).

  • 标签: 脐血单个核细胞 老年小鼠 阴囊 衰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人单个核细胞(hUCB-MNCs)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的31例PD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评估量表(UPDRS)第Ⅱ部分、第Ⅲ部分和帕金森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OI)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治疗前后多个时间点的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进行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Ⅱ评分[(17.75±6.81)分比(13.67±5.62)分、(12.54±4.39)分、(10.41±4.31)分]均降低;治疗后3、6、12个月UPDRS Ⅲ评分[(28.53±14.75)分比(21.65±10.11)分、(19.37±9.26)分、(16.12±7.44)分]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12个月NMSS评分[(58.94±35.74)分比(50.27±31.06)分、(41.38±28.25)分、(38.42±25.73)分、(36.15±24.56)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OI评分亦有相同变化趋势。(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个月LED[(629.57±205.33)mg/d比(435.54±160.62)mg/d、(300.71±135.83) mg/ 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移植hUCB-MNCs治疗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 标签: 寰枕间隙侧方穿刺术 脐血单个核细胞 帕金森病
  • 简介:血中的干细胞有造血干细胞(Haemopoieticstemcells,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两种。MSCs具有和骨髓源MSCs相似的免疫表型,免疫调节功能相似。MSCs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为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提供信号,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细胞免疫水平 脐血 CELLS MSCS 功能相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分为未补充组、<400 IU/d组和≥400 IU/d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母亲孕晚期摄入维生素D剂量对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9对孕妇及其新生儿,25 (OH)D水平为(17.5±7.7)ng/ml,25 (OH)D充足37例(33.9%),不足24例(22.0%),缺乏43例(39.4%),严重缺乏5例(4.6%)。未补充组、<400 IU/d组、≥400 IU/d组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12.9±6.5)、(18.2±6.9)、(21.7±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前囟、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25 (OH)D水平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成正相关(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4.5X+8.87。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187 IU/d时约登指数最大(0.403),对应的灵敏度为0.514,特异度为0.8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 0.685~0.870)。结论本区域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与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相关,对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受孕期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晚期母体外周血与胎儿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25例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和25例正常孕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对两组孕妇的外周血以及间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正常组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182±052)%,新鲜凋亡率为(193±04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48h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2719±603)%,新鲜凋亡率为(3436±791)%,两组比较则具有显著差异,P<005;肝内胆汁淤积症组新鲜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与比较同样无差异,P>005;培养后48h则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母体外周血与间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基因表达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妊娠晚期 淋巴细胞凋亡 胎儿脐血 母体外周血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99-0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低温冻存前后的生物学特性,探讨imDC的保存方法。方法取新鲜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在体外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rhIL)4诱导产生imDC后,加入二甲亚砜(DMSO)作为保护剂,-80℃降温,-196℃保存,40℃水浴复温,获得冻存imD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冻存的imDC与新鲜imDC形态,计算其锥虫蓝拒染回收率(TBR);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成熟标志;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细胞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MNC在rhGM-CSF和rhIL-4诱导下可向树突状细胞(DC)分化,相差显微镜显示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呈树枝样突起;扫描电镜显示,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树枝样突起和不规则皱褶。冻存imDC复苏后TBR为(86.8±1.3)%,冻存imDC在形态上与新鲜imDC无明显差异。MNC体外经rhGM—CSF和rhIL-4诱导生成的imDC表面CD1a阳性率为(62±8)%、CD14为(18±7)%、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为(67±5)%、CD80为(13±7)%、CD86为(12±5)%;反映DC成熟的表面标志物CD83为(4.6±2.0)%,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冻存imDC的CD80、CD86、CD83分别为(15±5)%、(17±5)%、(7、4±3.3)%,较新鲜imDC有所增高(P〈0.05),但仍符合imDC的表型特征。对照组MLR的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为(488±197)min^-1;新鲜imDC组为(463±104)min^-1,与冻存imDC组的cpm值(512±78)min^-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刺激指数(SI)均〈2。新鲜imDC和冻存imDC均不能有效刺激同种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本实验中获得的冻存imDC具有足够的细胞活力,其细胞免疫表型和细胞功能具有不成熟特征,说明利用DMSO低温保存imDC的方法可行。

  • 标签: 树突细胞 低温保存 胎血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作为儿童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免疫紊乱,引起免疫损伤,导致胰岛炎及自身抗体的产生,胰岛β细胞被破坏,从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至绝对缺乏。虽然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有效根治办法,但关于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作为干细胞的重要来源,未来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新手段。该文就1型糖尿病免疫损伤机制及治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1型糖尿病 免疫损伤 脐血
  • 简介:摘要目的局部注射干细胞治疗瘘道压疮护理。方法采用眼科球后注射针在压疮创面及周围组织注射干细胞。结果治疗后压疮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迅速,愈合较快,效果显著。结论干细胞治疗压疮无不良反应,方便、简单、效果好。

  • 标签: 脐血干细胞 瘘道压疮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血气对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的病例资料,依据新生儿是否发生窒息分为窒息组(Apgar评分≤7分,52例)和正常组(Apgar评分≥8分,60例),采用血气分析仪新生儿进行动脉血气检测,比较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窒息组新生儿动脉pH>7.5的占61.54%,正常组pH>7.5的为18.33%,两组较差异显著;正常组新生儿动脉pH在7.0~7.5之间,占58.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窒息组PaO2、BE、HCO2-均高于正常组(P<0.05),而PaCO2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动脉血气可作为围生期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方法。

  • 标签: 脐血血气 围生期 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
  • 简介:目的:观察麻醉前扩容对产妇和新生儿血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孕38-40周,第1胎,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n=40)。A组麻醉前输注5ml/kg平衡液,B、C、C组在麻醉前分别输注5ml/kg、10ml/kg、15ml/kg万汶。输注结束后,行L3-4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于T6以下。术中血压下降大于基础值的30%或收缩压低于90mmHg的病例,静脉注射麻黄素10mg/次,并记录相应的给药次数。观察产妇入室(T1)、输液完成(T2)、鞘内注药5min(T3)、10min(T4)、20min(T5)时的MAP、HR、SpO2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qr评分。采集产妇入室后、输液完成时的动脉,胎儿取出时的动脉,行血气分析。结果:A、B组患者在T3、T4、T5各时间点的MAP值均较T1下降(P〈0.05),尤以A组的T4下降明显(P〈0.01),C、D组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黄碱的使用率为30%(12/40),B组为10%(4/40),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C、D组没有患者使用麻黄碱。四组产妇液体输注后的动脉pH值、PaO2、PaCO2与输注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新生儿的动血气分析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ar评分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扩容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产妇孕晚期的碱症,预防母体低血压对新生儿血气和Aqgar评分带来的不良影响。

  • 标签: 预扩容 产妇 脐血 血气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剖宫产患者新生儿pH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医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60例,随机分成去氧肾上腺素组、麻黄碱组,各30例,均采用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8—10mg腰硬联合麻醉。当收缩压在基础值80%及以下时,去氧肾上腺素组静脉注射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50—100μg/次,麻黄碱组静脉注射盐酸麻黄碱注射液5~10mg/次。胎儿娩出即刻取脐带动静脉测pH。结果所有患者用药后血压恢复正常,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氧肾上腺素组脐带动静脉pH高于麻黄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氧肾上腺素为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时对母婴影响较小的升压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去氧肾上腺素 麻黄碱 血压 脐血pH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膨出腹壁重建时部定位的选择。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膨出患儿共55例,其中男35例,女例20;出生体重范围为1 800~3 920 g。患儿均为部型膨出,其中小型膨出16例,巨大膨出34例,巨大膨出术后腹壁疝5例。收集统计150例正常腹壁小儿的部位置临床资料,按年龄将正常腹壁小儿分为早产儿组、足月儿新生儿组、3个月月龄组、6个月月龄组、1岁龄组以及2岁龄组共6组,每组均为男12例,女13例。通过测量正常小儿不同年龄组剑突至部的距离(xiphoid-center of umbilicus,XU)、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xiphoid-pubic symphsis,XP),统计正常小儿XU/XP的特点,作为指导部定位的依据,55例患儿根据腹壁缺损大小、腹壁肌肉发育情况以及膨出物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腹壁小儿的XU/XP值为0.53~0.56,平均值为0.54。55例膨出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0例小型膨出腹壁缺损较小(约1~2 cm)的在腹壁缺损处行部重建;6例小型膨出腹壁缺损稍大(约3~5 cm)的在缺损下缘行部重建;29例巨大型膨出在XU/XP为0.54处行部重建例;5例巨大膨出因腹壁肌层发育较差,仅缝合腹壁皮肤和筋膜层,未予以部重建;5例巨大膨出术后腹壁疝小儿在XU/XP为0.54处行部重建,术后见位置良好。结论XU/XP为0.53~0.56是一个理想的重建位置的选择,膨出腹壁重建时可以此为参考。

  • 标签: 腹壁 脐膨出 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