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在新生窒息方面进行血气分析的临床实施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的病例资料,依据新生是否发生窒息分为窒息组(Apgar评分≤7分,52例)和正常组(Apgar评分≥8分,60例),采用血气分析仪新生进行动脉血气检测,比较两组新生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窒息组新生动脉pH>7.5的占60.00%,正常组pH>7.5的为18.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脐血血气分析 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部的有效护理方法,为新生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9—12月在我院出生新生160例作为观察组,2010年6—8月出生的148例新生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脐带感染、出血、脱落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新生发生炎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脐带脱落时间缩短。结论加强部的观察、护理和宣教,并针对端不同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是预防、避免新生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 标签: 新生儿 脐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新生血气分析PH值、BE值与新生行为神经测定(NBNA)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选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入的30例正常新生(A组)与55例新生窒息者,按照窒息程度分为B组(轻度窒息,36例)、C组(重度窒息,19例),测定三组新生血气PH值、BE值,并分析二者与新生NBN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A组相比,B、C两组新生动脉PH值和BE值更低,方差分析提示三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B、C组新生动脉PH值和BE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检验分析提示,出生后4~6d、26~28d时三组新生NBNA评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B、C两组新生PH值、BE值与4~6d、26~28d时NBN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动脉血气分析中PH、BE两项指标与NBNA评分有密切相关性,可用于评估围产期胎儿宫内窘迫、酸碱代谢失衡以及新生近期预后,是一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生化指标。

  • 标签: 新生儿 胎儿宫内窘迫 行为神经测定 酸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定胆红素浓度在早期预测新生黄疸中的价值。方法采集456例足月新生,测定胆红素浓度,分组观察黄疸发生率情况。结果当胆红素浓度<40umol/L时高胆红素症发生率≤0.37%,胆红素浓度≥40umol/L时高胆红素症发生率≥16.7%,两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胆红素数数值与新生黄疸发生呈双相改变。结论当胆红素浓度≥40umol/L时新生高胆红素症明显发生率增加,为新生黄疸的早期预测与干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 标签: 脐血 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
  • 简介:新生炎是指残端被细菌侵入、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常见的新生感染性疾病之一,严重时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每日常规作部护理,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母婴同室管理制度,无1例新生炎发生。

  • 标签: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预防 细菌侵入 急性炎症 脐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测定在新生窒息以及预后预测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9.2-2020.2期间在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婴儿,包括40例正常新生(A组)、40例轻度窒息新生(B组)以及40例重度窒息新生(C组),行新生动脉PH值测定并予以分析。结果:C组新生PH与新生评分小于A组、B组,B组新生PH与新生评分小于A组,不同数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00±0.10)个月期间,C组新生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A组、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PH测定可用于新生窒息的评价,PH越小,则新生窒息越严重,且不良结局风险更大。

  • 标签: 脐血PH 新生儿窒息 不良结局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分娩方式下新生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方法2010年1—10月分娩的252例无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新生,胎儿超声影像检查正常,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和顺产组,对其所测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剖宫产新生的细胞外CO2分压、pH值、细胞外碱剩余、全碱剩余、HCO3-浓度、H2CO3浓度、CO2总量、氧含量均要高于顺产新生,顺产新生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要高于剖宫产新生,而在CO2分压、O2分压、氧饱和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和顺产新生血气参数存在差异,有必要分别制定不同分娩方式下血气参数的异常界定值。

  • 标签: 剖宫产 顺产 新生儿 脐血 血气分析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生护理对新生部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出生的100例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新生护理进行部护理。比较两组新生部护理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部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实验组部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新生部护理效果更好。结论:新生护理对新生部护理效果具有显著影响,能够缩短部愈合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在新生护理中,应该加强对新生部的护理,以提高部护理效果和保障新生的健康。

  • 标签: 新生儿护理 脐部护理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开设新生护理门诊对新生部护理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新生例数为40例,新生新生护理门诊部门接诊,同时指导新生家长护理技巧,做好相关理论教育。对照组新生例数为40例,由儿科门诊接诊,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肉芽肿发生率(0.00%)、部出血发生率(2.50%)、部红肿发生率(2.50%)、炎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17.50%、15.00%、15.00%),新生家属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部护理中开设新生护理门诊可以给新生提供更加专业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新生家长的婴儿护理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部护理效果也会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护理门诊 新生儿脐部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开设新生护理门诊对新生部护理效果。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中抽选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新生例数为40例,新生新生护理门诊部门接诊,同时指导新生家长护理技巧,做好相关理论教育。对照组新生例数为40例,由儿科门诊接诊,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肉芽肿发生率(0.00%)、部出血发生率(2.50%)、部红肿发生率(2.50%)、炎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17.50%、15.00%、15.00%),新生家属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生儿护理门诊 新生儿脐部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诊断新生宫内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新生185例,根据是否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及生后感染结局分为三组,其中感染组为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且生后确诊为细菌感染,非感染组为存在宫内感染高危因素但生后未诊断细菌感染,对照组为无宫内感染高危因素的正常新生。检测三组新生PCT、超敏C反应蛋白(s-CRP)、白细胞(WBC)计数,并对三组炎症指标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感染组中,PCT的阳性率高于s-CRP、WBC,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感染组中PCT、s-CRP、WB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PCT、s-CRP、WBC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有利于新生宫内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宫内感染 婴儿 新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情况分为未补充组、<400 IU/d组和≥400 IU/d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母亲孕晚期摄入维生素D剂量对于新生维生素D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9对孕妇及其新生25 (OH)D水平为(17.5±7.7)ng/ml,25 (OH)D充足37例(33.9%),不足24例(22.0%),缺乏43例(39.4%),严重缺乏5例(4.6%)。未补充组、<400 IU/d组、≥400 IU/d组新生25(OH)D水平分别为(12.9±6.5)、(18.2±6.9)、(21.7±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新生出生体重、身长、前囟、头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25 (OH)D水平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成正相关(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4.5X+8.87。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为187 IU/d时约登指数最大(0.403),对应的灵敏度为0.514,特异度为0.88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 0.685~0.870)。结论本区域新生维生素D水平普遍较低,母亲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剂量与新生维生素D水平相关,对新生维生素D水平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受孕期 婴儿,新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