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蛋白(AFP)、α-岩藻糖苷酶(AFU)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为观察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AFP、AFU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FP、AFU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FU、AF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均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AFU、AFP肿瘤标志物能提高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率。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alpha -岩藻糖苷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清蛋白(AFP)对小儿睾丸肿瘤精确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睾丸肿瘤的超声特征(物理性质、有无钙化、Alder血流分级)及AFP水平,进一步将肿瘤按照两种方式分组: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卵黄囊瘤组和非卵黄囊瘤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特征及AFP对睾丸肿瘤的精确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卵黄囊瘤18例,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几乎实性肿块,可伴有数个小无回声区,不伴钙化,Alder血流分级为3级。非卵黄囊瘤29例,超声表现为囊性、实性或混合性包块,大多伴有钙化,部分呈蜂窝状回声,Alder血流分级为0~3级血流。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特征诊断小儿睾丸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实性或几乎实性:0.894、83.3%、95.5%;无钙化:0.904、94.4%、86.4%;Alder血流3级:0.941、88.9%、95.5%;AFP最佳界值(18.8 ng/ml)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2、100%、95.5%,超声特征联合AF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92、100%、90.9%。进一步分析显示,实性或几乎实性、无钙化两个指标联合诊断卵黄囊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小儿睾丸卵黄囊瘤具有特异性的超声表现,高频超声能够做出相对精确诊断,结合血清AFP可以进一步对小儿睾丸其他恶性肿瘤做出相对精确的定性诊断。

  • 标签: 睾丸肿瘤 卵黄囊瘤 超声检查 甲胎蛋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联合多个实验室血液学指标诊断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AFP-NHCC)的模型,探讨其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2011年12月到2017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首次确诊为AFP-NHCC的住院患者124例,男110例,女14例,年龄[M(Q1,Q3)]为57(51,66)岁;以同期331例非癌人群作为对照组,男279例,女52例,年龄为58(51,63)岁,包括47例乙型肝炎、40例肝硬化、64例肝血管瘤或囊肿、7例肝结节、8例脂肪肝、146例非肝病患者以及19名健康体检者。将AFP-NHCC组和对照组人群分为训练组与验证组:训练组共纳入196例受试者,包括103例AFP-NHCC患者和93例非癌人群(包括19名健康体检者、25例乙型肝炎患者、22例肝硬化患者、23例肝血管瘤和囊肿患者以及4例肝结节患者),用来分析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和建立不同AFP水平下AFP-NHCC的诊断模型;验证组共纳入259例受试者,其中包括113例肝病患者,用来验证诊断模型对AFP-NHCC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训练组中,AFP≤5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糖类抗原19-9(CA19-9),AUC为0.848(95%CI:0.786~0.911);AFP≤10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和红细胞压积(HCT),AUC为0.839(95%CI:0.780~0.897);AFP≤20 μg/L时所建立的AFP-NHCC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和AFP,AUC为0.866(95%CI:0.815~0.917);这3种模型的AUC值均高于AFP和CA19-9单项诊断AFP-NHCC时的AUC值[0.634(95%CI:0.560~0.709)、0.691(95%CI:0.620~0.761),均P<0.05]。将这3种模型筛选出的指标联合,建立最终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CA19-9和 AFP,其AUC为0.873(95%CI:0.824~0.923),灵敏度为78.6%(81/103),特异度为81.7%(76/93)。在验证组中,最终诊断模型在肝病患者中的预测AUC为0.892(95%CI:0.832~0.951),灵敏度为100%(21/21),特异度为71.7%(66/92);在全部验证人群中的预测AUC为0.931(95%CI:0.890~0.972),灵敏度为100.0%(21/21),特异度为75.6%(180/238)。结论建立的最终诊断模型包括PLT、PTA、ALB、PT、HCT、CA19-9和AFP,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对于临床诊断AFP-NHCC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甲胎蛋白类 肝肿瘤 诊断模型 诊断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清蛋白(AFP)对小儿睾丸肿瘤精确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7例睾丸肿瘤的超声特征(物理性质、有无钙化、Alder血流分级)及AFP水平,进一步将肿瘤按照两种方式分组: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卵黄囊瘤组和非卵黄囊瘤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特征及AFP对睾丸肿瘤的精确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卵黄囊瘤18例,超声表现为实性或几乎实性肿块,可伴有数个小无回声区,不伴钙化,Alder血流分级为3级。非卵黄囊瘤29例,超声表现为囊性、实性或混合性包块,大多伴有钙化,部分呈蜂窝状回声,Alder血流分级为0~3级血流。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特征诊断小儿睾丸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实性或几乎实性:0.894、83.3%、95.5%;无钙化:0.904、94.4%、86.4%;Alder血流3级:0.941、88.9%、95.5%;AFP最佳界值(18.8 ng/ml)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72、100%、95.5%,超声特征联合AF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92、100%、90.9%。进一步分析显示,实性或几乎实性、无钙化两个指标联合诊断卵黄囊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0%。结论小儿睾丸卵黄囊瘤具有特异性的超声表现,高频超声能够做出相对精确诊断,结合血清AFP可以进一步对小儿睾丸其他恶性肿瘤做出相对精确的定性诊断。

  • 标签: 睾丸肿瘤 卵黄囊瘤 超声检查 甲胎蛋白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蛋白(AFP)阴性复发性小肝细胞性肝癌(rsHCC)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rsHCC患者132个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其中AFP阴性rsHCC组51例(59个病灶),AFP阳性rsHCC组65例(73个病灶),比较两组患者病灶的超声造影强化始增时间、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低增强开始时间以及灌注模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AFP阴性组rsHCC超声造影表现以快进慢出为主。AFP阴性rsHCC组病灶的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和低增强开始时间分别为(23.22±5.08)s、(59.44±39.75)s和(102.89±44.45)s,AFP阳性rsHCC组病灶的达峰时间、等增强开始时间和低增强开始时间分别为(20.30±3.41)s、(40.75±16.16)s和(87.08±25.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阴性rsHCC组和AFP阳性rsHCC组病灶在门脉期呈等增强的比例分别为59.3%和37.0%,在延迟期呈等增强的比例分别为16.9%和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FP阴性rsHCC组和AFP阳性rsHCC组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的比例分别为94.9%和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P阴性rsHCC超声造影灌注模式主要以快进慢出为主,且呈多样化、不典型趋势,认识其规律变化,有助于提高AFP阴性rsHCC的早期检出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超声造影 甲胎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蛋白(AFP)高表达和低表达肝细胞肝癌(HCC)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谱,为HCC的分子机制研究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肿瘤基因图谱计划(TCGA)公共数据库获得368例包含完整临床信息的HCC转录组数据,根据组织AFP mRNA表达四分位数将样本分为AFP高表达组和AFP低表达组,每组各92例。应用R软件中的DEseq2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采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通过R软件GSVA包对特征基因进行富集评分,根据得分定义特征基因集表达情况。利用RNAseq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进行独立数据集验证和组织验证。结果TCGA数据分析显示,AFP高表达与HCC低分化、患者人种有关(均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1 38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931个基因在AFP高表达组织中表达上调,451个基因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附属肢体发育、肢体发育、骨架系统发育等过程有关,而低表达基因则与异源物代谢、类固醇代谢、细胞对异生物刺激反应等代谢相关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AFP高表达组织中高表达的基因主要参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而低表达基因主要与视黄醇代谢、化学致癌作用、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等通路相关。鉴定出1个预后相关特征基因集,该基因集包括AURKB、TTK、CENPA、UBE2C、HJURP、KIF15,其高表达与HCC患者的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有关,且特征基因集富集分数与AFP表达呈正相关(r=0.475,P<0.001)。RNAseq数据验证结果与TCGA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RT-qPCR检测结果显示,特征基因集中AURKB、KIF15和UBE2C在AFP高表达HC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虽然与HCC患者的无病生存、总生存无关,但AFP低表达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曲线和总生存曲线均在AFP高表达组患者之上。结论AFP高表达和AFP低表达HCC在基因表达谱上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的特征基因集可能协同AFP共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其对解释不同水平AFP HCC的作用机制有一定作用,并为HCC的预后判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 标签: 甲胎蛋白 肝细胞肝癌 差异分析 预后特征基因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法2012年5月以来,我院对120名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以及化学发光法进行AFP检测,分析两种方法对AFP的敏感性、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结果化学发光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以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甲胎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蛋白在肝病患者中的变化来判断预后及早期发现癌变。方法随机选择144例慢性肝病患者按诊断标准分型,观察各型肝病患者的蛋白水平,蛋白与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关系,与肝癌的关系。结果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F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肝癌患者的蛋白含量持续成高滴度,有77%AFP>500μg/L。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比例(6.9%)明显高于其他正常人群,肝细胞再生、更新、增生被认为是癌变的动因。存在高滴度的AFP时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滴度AFP的患者。

  • 标签: 慢性病毒性肝炎 甲胎蛋白的含量 肝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体检中金标法和免疫发光法检测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个人103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金标法和免疫发光法对受检者的蛋白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方法检测蛋白阳性率,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经检测,金标法检出蛋白阳性9例,阴性1022例,阳性率为8.7%;免疫发光法检出蛋白阳性4例,阴性1027例,阳性率为3.9%。免疫发光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均为100%,以之为金标准,金标法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100.0%、99.5%和99.5%。经Kappa一致性检验,K=0.693,P<0.05,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体检过程中,采用金标法和免疫发光法检测蛋白的结果高度一致。相对而言,免疫发光法的特异性略高。而金标法的检测快捷、简单、经济,适用于大规模的体检定性筛查,免疫发光法可以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对金标法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定量检查。

  • 标签: 金标法 免疫发光法 甲胎蛋白 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08例因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术的患者资料,探究蛋白(AFP)与肿瘤总体积(TTV)的比值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关系,寻找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术前血清AFP、TTV水平、AFP/TTV比值与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P<0.05)。伴有门静脉癌栓、TTV≥65.5 cm3、AFP/TTV>2是导致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由此可见,AFP/TTV的比值对肝癌肝移植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ELISA(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和CL(chemi-luminescence)两种检测方法对AFP检测的稳定性、敏感性及重复性。方法对110名患者血标本同时采用ELISA和CL两种方法进行AFP检测,对同一标本连续测定20次进行批内变异的比较;同时对标本每天测定1次,连续测定20天进行批间变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敏感性;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相关性。结果CL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较ELISA小,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及稳定性;当AFP<400μg/L时,ELISA和CL法检测AFP敏感性相似,当AFP>400μg/L时,CL法敏感性高于ELISA(P<0.05)。结论CL较ELISA稳定性好、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而ELISA具有经济、在AFP浓度值低于400μg/L时也具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甲胎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联合蛋白检查在筛查肝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B超联合蛋白的方法对两个个区域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检查,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B超检测结果准确率优于蛋白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但是将两种手段结合更能提高检查肝癌的准确性。结论蛋白联合B超在对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过程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能更好的筛查出肝癌高危人群。

  • 标签: 甲胎蛋白 肝癌高危人群 B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蛋白及增强MRI影像特征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06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8.7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MRI影像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细胞癌MVI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结果术后病理MVI阴性120例,阳性8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蛋白>400 μg/L(OR=3.318,95%CI:1.243~8.855,P=0.017)、瘤内动脉和低信号环征象(TTPVI)(OR=13.111,95%CI:6.797~28.119,P<0.001)、弥散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DWI/T2WI)不匹配(OR=17.233,95%CI:4.731~44.490,P<0.001)、环形强化(OR=5.665,95%CI:2.579~18.152,P=0.013)的肝细胞癌患者MVI风险增加。依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可直观显示肝细胞癌MVI风险。结论蛋白>400 μg/L、TTPVI、DWI/T2WI不匹配、环形强化是肝细胞癌患者MVI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分析建立的MVI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为肝细胞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癌,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特征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肝癌病人诊断中对蛋白与亮氨酸氨基肽酶联合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病例选择在2019.8~2020.8时间段就诊于我院的60例肝癌病人归纳入实验组,另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健康人归纳入对照组,对2组病人均检测蛋白与亮氨酸氨基肽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对比于对照组健康人,实验组病人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提升明显,比较差异性明显(P

  • 标签: 肝癌病人 甲胎蛋白 亮氨酸氨基肽酶 联合检测
  • 简介:    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发展成为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健康造成威胁。本文旨在分析蛋白和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价值。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发现蛋白和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两个指标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黄疸的诊断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甲胎蛋白 血清总胆汁酸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完成蛋白测定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A1组;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8例肝硬化患者以及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A2组以及A3组;临床均选择放射免疫法以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完成血清蛋白水平测定操作,就获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1组蛋白水平(86.97±15.29)ng/mL高于A2组(5.87±1.53)ng/mL、A3组(3.71±1.29)ng/mL(P0.05)。结论:蛋白检测方式有效运用,可对原发性肝癌疾病顺利诊断奠定基础,并且同放射免疫学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于蛋白检测中有效应用,均可获得理想结果,但后者呈现出快捷、准确性好以及简便等系列优势,可见其应用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甲胎蛋白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 放射免疫法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转化产品-蛋白(AFP)检测试剂盒(爱福陪)筛查肝癌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间依赖性。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血清标本,使用爱福陪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肝癌为金标准,计算其真实性、可靠性及时间依赖性等相关指标。结果 对1302份携带者血清,2419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402份肝硬化患者血清和105份肝癌患者血清使用爱福陪检测,爱福陪的灵敏度38.10%(95%CI 0.30~0.48),特异度96.46%(95%CI 0.96~0.97),约登指数0.35,阳性似然比10.76(95%CI 8.04~14.40),阴性似然比0.64(95%CI 0.55~0.75),阳性预测值21.51%(95%CI 0.16~0.28),阴性预测值98.39%(95%CI0.97~0.99)。4%血清样本使用爱福陪二次检测,符合率97.04%(95%CI 0.93~0.99),kappa值0.65(P<0.05)。以病理诊断肝癌为金标准,5℃条件下爱福陪的符合率85.34%(95%CI 0.78~0.91),kappa值0.70(P<0.05),最佳反应时间超过30min;25℃条件下爱福陪的符合率100.00%(95%CI 0.97~1.00),kappa值1.00(P<0.05),最佳反应时间30min。5℃和25℃条件下比较,爱福陪的符合率85.34%(95%CI 0.93~0.99),kappa值0.71(P<0.05)。结论 以病理诊断肝癌为金标准,爱福陪的灵敏度较低,但特异度较高,可应用于高危人群AFP自我筛查。

  • 标签: 甲胎蛋白 爱福陪 肝癌 筛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甲蛋白(AFP)的检测方法及意义。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对ELISA法甲蛋白(AFP)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ELISA测得的AFP含量取不同浓度的混合血清,AFP浓度为10.7lng/mL、18.08ng/mL、46.83ng/mL,分别加入不同浓度定值血清,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回收率。用ELSIA测得的回收率分别在93.90%~98.1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2%,ICA的检测精度高,稳定性强。结论AFP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血清AFP测定结果大于500μg/L以上,或含量有不断增高者,更应高度警惕。

  • 标签: ELISA法 甲胎蛋白(AFP) 检测
  • 简介:摘要:回顾性研究在延安市人民医院选取2020年至2023年诊断肝癌的80例患者归纳为实验组,同期门诊体检肝体积正常仅表现为病毒性肝炎或脂肪肝、酒精肝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蛋白、热休克蛋白70、糖类抗原、CD34指标表达,结果表明联合检测肝癌患者的血清中的AFP、HSP70、CD34、CA125指标,其肝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和较低的误差率。

  • 标签: 肝癌 HSP70  AFP  CA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