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法律的概念》这一经典的解读必须回到文本本身,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空发议论。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梳理,本文发现,哈特的“三提示”对于我们理解其思想的主题有重要意义。从方法论上来讲,解读哈特的要旨在于:J.L,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实质上究竟是如何与哈特的问题意识相关的。

  • 标签: 哈特 《法律的概念》 言语行为理论 语境
  • 简介:在禅宗机缘性会话中,互动的起点往往是徒弟针对概念的外延、内涵的发问,涉及作为会话基底的语义结构的不同方面。而作为互动主导的接引方,禅师往往动用各种语用策略对语义结构不同方面进行否定,以实施具体的接引功能,从而引导弟子达致开悟。前者可看作概念建构的过程,后者则是概念解构的过程。其中,建构是起点,是语义层面的表意运作;解构是重点,是语用层面的表意运作。二者的互动构成禅宗会话的意义生成模式及禅宗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维度。

  • 标签: 概念 建构 解构 禅宗语言哲学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尔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自组织系统对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所作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

  • 标签: 信息功能 信息概念 功能历史
  • 简介:尊严源于权利理论,从人们对尊严的概念能够推断出大众的平等观,简单来说就是公民在自身人格及国家法律权利方面的平等。但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尊严与公正并不仅仅只是大众意识中的平等观这么简单。在政治哲学的视角下,各类自由平等及福利观念、资源与权利平等观念等,可以在解决我国政治权力与资源平等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社会福利,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基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尊严、公正的概念

  • 标签: 政治哲学 尊严 公正 平等 概念分析
  • 简介:摘要黑格尔始终认为,欧美国家的18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唤醒了人们关于自由的意识。《法哲学》的任务是要准确地表明,通过自由,以及其权利层面从自由概念内在地推导出制度会被规定为必然。本文将以意志以及权利(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领域为出发点,通过意志以及三个领域的概念变迁和形式进行阐述说明,力求进一步理解黑格尔的自由观。

  • 标签: 黑尔格 自由 意志 法哲学
  • 简介: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自组织系统对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所作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

  • 标签: 信息功能 信息概念 功能历史
  • 简介:杜威在《哲学的改造·哲学的在变化中的概念》中认为,意识起源于人们的感情和兴趣,它不是客观实用的经验总结,而是主观有效的自娱结果。感情,尤其是情绪上的偏好,对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本源上讲,思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为枯燥有限的人生添加乐趣和意义。然而,意识有能力将无数的主观倾向在功利目标的引导下聚集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而这一切又是以强化人类自我意识的中心地位为开端的。

  • 标签: 杜威 哲学的在变化中的概念 意识 情趣 人类中心说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的地位和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处在争论当中。以历史理性批判问题为线索,康德的历史哲学相关文本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理性的现象史、判断力的反思史和道德理性的建构史。道德理性的建构史代表了康德后期关于历史哲学的成熟思考,实践理性批判因此可以看作为康德历史哲学的理论基础。

  • 标签: 康德 历史哲学 目的论 道德理性
  • 简介:美术教育实践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下开展研究美术教育哲学研究所不可逃避的命题。以美术教育哲学视点对"美术教育实践"概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是美术教育学科完善建构,以及美术教育现实工作的需要。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实践是指有美术教育意图的各种行为方式。它是与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重要美术教育学理概念。总之,该研究对意识到美术教育哲学的不可缺失的价值、与提升理解和促进美术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标签: 美术教育哲学 美术教育实践 概念
  • 简介:<正>从哲学的角度看,传统犯罪构成理论的基本缺陷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一方面把犯罪构成看成是各个要件的简单总和,忽视了各个要件之间的以及各个要件与犯罪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内在联系,缺乏整体观念;另一方面,又把它看成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忽视犯罪构成与外部客观环境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念。因此,必须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它进行改造,以便把它建立在真正的科学

  • 标签: 犯罪构成 社会危害性 哲学思考 犯罪行为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哲学本原。通过阐明以往爱国主义(特别对爱国主义本质的定义)研究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从哲学的角度或高度去抽象和概括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关心维护和发展祖国利益,并论证了只有关心维护和发展祖国利益,才是爱国主义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的唯一特性。

  • 标签: 爱国主义 哲学 本质
  • 简介: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存在和变动的有序形式,信息是自组织系统对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所作的能动的反映及改组

  • 标签: 信息功能 信息概念 功能历史
  • 简介: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化”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的哲学而提出“对象化”概念的,他关于人的“对象化”的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的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化”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的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构成了马克思柏林期间哲学思考的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
  • 简介:"劳动(实践)"和"类本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两个关键性的概念。本文试图运用文本分析、语义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而深入地解读这对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点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手稿》哲学思想的要旨与精髓。本文最终将表明劳动与类本质概念在不同程度、不同意义上体现出了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的主体哲学、同时重建新型主体哲学的理论动机,而这一新型主体哲学的确立又为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学说构筑了成熟的哲学内核,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 标签: 劳动(实践) 类本质 拒斥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化 形而上学的主体 实践主体
  • 简介:在理性陷于危机的当代,重读康德的著作是走出迷茫的一条“林中路”。康德的批判理性强调人的道德进步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克服了启蒙理性只重视知识的片面性与独断性;康德的实践理性规范了“目的王国”中的主体间性的关系,把主体性推进到主体间性,从而为当代交往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架设了通往后现代的桥梁。

  • 标签: 德国 古典哲学 康德 理性 交往理论 批判理性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化,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形成 发展
  • 简介:范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是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学界对此概念还缺乏深刻、完整一致的理解,本文重点阐释范式概念的内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范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不可通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