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 简介:乙型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有90%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是无症状性的携带者。这些携带者发生慢活肝和肝硬化后,常常会导致肝癌。80%的肝癌病人都曾有过HBV感染,体内存在病毒,HBsAg及抗HBC等。全世界的HBV携带者,据估计约有3亿人,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在25~100万。据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当今,二十多亿活着的人感染上了乙型肝炎。每年有一百万乙型肝炎患者用于肝硬化和肝癌而死亡。”因此,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明

  • 标签: 携带者 慢活肝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患者 研究报告 肝硬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S1抗原(PreS1)与乙肝两对半的关系,以探讨S1蛋白抗原乙肝两对半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对乙肝病毒S1抗原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用ELISA法检测2171例HBsAg阳性及阴性血清的S1抗原乙肝两对半标志物。结果在HBsAg阴性血清中PreS1的检出率为零,在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93.8%(304/324)、HBsAg阳性及HBeAg阴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为86.1%(527/613)。结论S1抗原乙肝病毒感染、复制、传染的敏感标志,可弥补乙肝两对半的不足,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在不具备HBV-DNA检测设备的情况下,使用简单准确,价格低廉的PreS1检测并联合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对HBV的诊断、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肝两对半 前S1抗原 联合检测 相关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能够更好更快地检测HBsAg作出诊断。方法金标法检测后ELISA法初、复检检测确认的阳性血液标本,并确定金标法漏检病例。结果对76例初、复检HBsAg都为阳性。金标试纸条检测出阳性48份,漏检率为0.56%。而ELISA法检测出阳性76份,阳性率为100%。结论从HBsAg金标法试纸的灵敏度看,HBsAg试纸只能作为初筛试剂,初检和复检试剂采用ELISA法,以防止HBsAg漏检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避免输血与HBsAg携带者传播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金标法检测HbsAg 漏检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1抗原、e抗原的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13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1抗原、e抗原的。结果S1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9.91%,e抗原与HBV-DNA的符合率为66.37%,S1抗原与e抗原的合计阳性率为75.22%。结论S1抗原、e抗原单独用于评价HBV在体内复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使用检出率较高。

  • 标签: 前S1抗原 e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乙肝病毒S1抗原(Pre-S1)与HBV-DNA含量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S1抗原、HBV血清标志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结果S1抗原与HBV-DNA含量有一定相关性,r=0.9802,可以较好地反应HBV的存在或复制情况;结论Pre-S1是HBV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可弥补两对半的不足缺陷,与HBV-DNA联合动态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 标签: 乙肝 HBV-DNA Pre-S1 PCR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主题是“检测治疗肝炎”。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

  • 标签: 乙肝病毒携带者 世界卫生组织 乙型肝炎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乙肝病毒荧光定量PCR检验结果,为乙肝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5月1日-31日,研究对象为100例乙型肝炎患者,患者均实施荧光定量PCR检验以及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中大三阳阳性率最高,同时对应乙型肝炎病毒含量水平最高,较其它模式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检验乙肝病毒可作为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为乙肝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 标签: 乙肝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S1抗原(PreS1Ag)与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关系,了解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患者180例(HBeAg阳性组)和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抗-HBc阳性患者110例(HBeAg阴性组)的血清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PreS1Ag,及用PCR方法检测其HBV-DNA,通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中,HBV-DNA阳性为179例,阳性率99.4%,PreS1Ag阳性为163例,阳性率为90.6%,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组中,HBV-DNA阳性为51例,阳性率46.4%,PreS1Ag阳性为44例,阳性率为40.0%,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与HBV-DNA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作为HBV存在和复制的指标,并且其敏感性较HBeAg为高;PreS1Ag与HBeAg联合检测对判断HBV的存在和复制更有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乙肝E抗原 前S1抗原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 简介:目的探讨Pre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抗原和HBV标记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在4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阳性者367例,其中PreS1Ag阳性者188例(51.2%),HBeAg阳性者119例(32.4%),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高HBVDNA载量(105~107copies/ml和〉107copies/ml)组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60.2%,60.0%)显著高于HBVDNA阴性组(33.3%)和低载量(103~105copies/ml)组(41.9%,P〈0.01);但在421例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48.9%)低于HBVDNA(87.2%,P〈0.01)。结论PreS1Ag能够较HBeAg更好地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但尚不能代替HBVDNA的检测。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检测s1抗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7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血清,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s1抗原,观察s1抗原阳性与HBeAg和抗HBe之间的关系。结果经检测结果可知,277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64例,阳性率为23.1%,HBeAg阴性213例,阴性率为76.9%;抗-HBe阳性156例,阳性率为56.3%,抗-HBe阴性121例,阴性率为43.7%。HBeAg阳性患者s1抗炎阳性率高于HBeAg阴性患者;抗-HBe阳性患者s1抗炎阳性率低于抗-HBe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中,可将s1抗原检测结果作为判断机体状况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前s1抗原 乙肝病毒e抗体 乙肝病毒e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