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Pre-S1)与乙肝病毒DNA(HBV-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之间的相关性,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120例临床标本分别采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V-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HBeAg;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前S1抗原。结果569例HBV-DNAPCR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阳性448例,HBeAg阳性252例,两种检测结果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前S1抗原、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前S1抗原优于HBeAg,前S1抗原乙肝流行病学调查上和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简要乙肝病毒前S1抗原的编码基因及其乙肝病毒前S1抗原乙肝病毒前S1抗体的临床应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前S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肝病毒携带者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测结果,探究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收集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比较血清与乳汁中HBV-DNA表达情况及乙型肝炎相关检测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清和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变化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要根据静脉血中HBV-DNA载量的表达量来选择是否采用母乳哺育婴儿。

  • 标签: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携带者 乳汁
  • 简介:2006年6月23日,MolecularCell学术期刊刊登了一篇关于研究乙肝病毒的重要进展的文章。文章云,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MarkYeager教授和FrancisV.Chisari教授领导的两个实验室,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图象分析方法,检测了转基因小鼠的乙肝病毒蛋白外壳和从人类患者血样中分离出的病毒颗粒的天然结构,并将两个存在于被感染细胞中的乙肝病毒的两种中间体形式显现出来。同时,通过冷冻样本,研究人员能够利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成像这种病毒颗粒,

  • 标签: 乙肝病毒 结构 天然 电子显微镜技术 MOLECULAR 计算机图象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从2022年我院门诊和住院若干例肝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10例,分别做化学发光法乙肝五项的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HBV-DNA的检测并记录结果,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不同组合模式均有检出HBV-DNA的现象,但HBV-DNA的检出率不同。共310例标本,55例大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87.3%。14例HBsAg、HBeAg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85.7%。169例小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53.3%。12例HBsAg、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16.7%。11例HBeAb、HBcAb阳性中HBV-DNA阳性率为9.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各有意义,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的现处阶段、用药情况和预后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乙肝病毒  荧光定量PCR 化学发光  病毒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丁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178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人群进行检测,并应用拉米夫丁对其中33例病人治疗6月,观察其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型肝炎HBV-DNA、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178例共检出65例携带乙肝病毒者,总体阳性率5.52%;男22例,女43例。肝功能异常率43.08%。拉米夫丁应用1月HBV-DNA转阴率96.97%,应用6月可改善治疗组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结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拉米夫丁可以迅速降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V-DNA的滴度,改善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纤维化指标。

  • 标签: 肝炎 乙型 表面抗原 阴性 肝炎病毒 拉米夫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100例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3年后的患者血清,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对扩增产物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100例患者中拉米夫定耐药67例,占67.00%;阿德福韦酯耐药22例,占22.00%;替比夫定耐药10例,占10.00%;恩替卡韦耐药2例,占2.00%,替诺福韦0例,占0.00%。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接受过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后,替诺福韦、恩替韦卡有较强抗病毒活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HBV) 耐药 抗病毒治疗
  • 简介:乙型肝炎是我国的常见病。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有90%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是无症状性的携带者。这些携带者发生慢活肝和肝硬化后,常常会导致肝癌。80%的肝癌病人都曾有过HBV感染,体内存在病毒,HBsAg及抗HBC等。全世界的HBV携带者,据估计约有3亿人,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在25~100万。据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当今,二十多亿活着的人感染上了乙型肝炎。每年有一百万乙型肝炎患者用于肝硬化和肝癌而死亡。”因此,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都明

  • 标签: 携带者 慢活肝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患者 研究报告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传染科患者空腹血清选用统一的试剂,相同的酶标仪,操作人员及采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出现25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后有采用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进行复检,在25例阳性中有5例为阴性,最后再将25例表面抗原阳性血清进行乙肝病毒DNA滴度测试,出现5例阴性,并且和乙肝表面抗原金标法测试的5例相同。结论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影响因素较多,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是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假阳性的关键。

  • 标签: ELISA法 乙肝表面抗原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 标签: 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发现健康人群乙型肝炎感染状况,对疑似病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能够更好更快地检测HBsAg作出诊断。方法金标法检测后ELISA法初、复检检测确认的阳性血液标本,并确定金标法漏检病例。结果对76例初、复检HBsAg都为阳性。金标试纸条检测出阳性48份,漏检率为0.56%。而ELISA法检测出阳性76份,阳性率为100%。结论从HBsAg金标法试纸的灵敏度看,HBsAg试纸只能作为初筛试剂,初检和复检试剂采用ELISA法,以防止HBsAg漏检的发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避免输血与HBsAg携带者传播疾病的发生。

  • 标签: 金标法检测HbsAg 漏检
  • 简介:目的探讨某高校入学新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该校919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样,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定性检测HBsAg。采用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应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各危险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所调查的919名新生HBsAg阳性率为10.12%(93/919)。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其0R值分别为2.838、1.669、2.824、8.555、2.965。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乙肝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exeessriskofinteraction,RERI)分别为17.828和55.675。结论男性、来自农村、未接种乙肝疫苗、有HBV家族感染史和穿耳洞是HBsAg阳性的危险因素,其中HBV家族感染史与性别、疫苗接种史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 标签: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o-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 标签: 乙肝病毒 前S1抗原 HBV-DNA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30例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患者,再选取同时期来我院治疗的68例肾穿刺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但没有出现HBcAg或者是HBsAg的患者,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能够导致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伴有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沉积的肾炎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