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章学诚是中国代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其对中国代史学理论、目录学理论和方志学理论的巨大贡献,学界多有论述,而有关其历史文献思想却缺乏系统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从中国历史文献的起源、范围、类别三个层面,对章学诚的历史文献思想略作梳理,以求正于方家。

  • 标签: 章学诚 学在官府 六经皆史 圆神方智
  • 简介:使用包括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考证在内的传统文献方法环绕纳兰词进行研究,可以确保相关的讨论始终建立在坚实可靠的文献基础上,从而最终有利于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明确揭示纳兰的词史贡献和地位。本文尝试以纳兰的若干作品为例,从考辨初稿面貌、论议后出转精、辨识选本价值和知论世事人情等方面对这一相对微观的研究角度略事阐发。

  • 标签: 《通志堂集》 主动改窜 后出转精 词作辨伪 知人论世
  • 简介:文献产生的前提是文字,而汉字滥觞于夏商,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东汉灵帝喜平四年蔡邕亲自书写的《熹平石经》和魏晋时期的《三体石经》等都是集文献价值、书法艺术于一身的明证,因而书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文献史。因而,以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为主干知识的文献,其并非‘‘纯客观的学问,它本身就是方法、观点和技能”。[1]

  • 标签: 主干知识 文献学 书画鉴定 战国楚竹书 上海博物馆 孔子诗论
  • 简介: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六书汉代说"认为六书是汉代学者根据秦篆体系总结出来的。此说与史料多有不符。从文献看,最早记载六书的《周礼》明确指出六书是周代保氏教国子的基本课程,汉代学者亦明确指出六书来源于周代。从文字看,最能充分体现六书原理的绝不是周以后的籀篆隶楷,而是商周甲骨金文。所以,六书至少是周代巫史根据甲骨金文总结出来的造字方法。

  • 标签: 六书周代说 六书汉代说 甲骨金文 籀篆隶楷
  • 简介: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可分为仙传、谱录、山志、碑铭集、游记等体裁;仙传又可细分为专传、类传、总传、像传等小类,这些史籍有着鲜明的特征,在文献上也有相应的学术价值.

  • 标签: 元代 道教史籍 文献学
  • 简介:《青浦诗传》是清代学者王昶所辑的地方诗词集,收录和青浦相关的三百多位诗人的两千七百余首诗词.简要介绍王昶的生平,从防止文献散佚和阐发诗学主张两方面分析《青浦诗传》的编纂原因,认为《青浦诗传》不仅具有重要的辑佚价值,而且有编辑价值,具有开启编纂地方诗歌文献的地位,其编纂指导思想、体例、编纂原则、编修方法等都对乾隆以后青浦地方诗传的编修产生重要影响.从体例上看,从《青浦诗传》到《青浦续诗传》、《青浦后续诗传》、《青浦闺秀诗存》,体现了-贯的延续性和完整性.

  • 标签: 王昶《青浦诗传》《青浦续诗传》《青浦后续诗传》《青浦闺秀诗存》辑佚 编辑学
  • 简介:一戏曲文献是研究、总结如何更好地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编校、解释以及准确使用戏曲文献的一门学科。12008年,孙崇涛《戏曲文献》以专著形式提出建立戏曲文献学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戏曲研究的需要,是戏曲文献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戏曲国学体系的需要。近年来,戏曲文献研究的丰硕成果和蓬勃态势,将这个问题再次提上日程。

  • 标签: 戏曲学 文献学研究 中国戏曲史 《宋元戏曲考》 吴书荫 录鬼簿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础,是一门有待开拓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文献的研究方法对学科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总的指导方法。注重结合,善于借鉴,以推动马克恩主义中国文献的发展,力求更好地实现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学 研究方法 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舞蹈语言的兴起,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备受学界关注。中国代舞和中国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舞蹈语言的视域出发,探讨了中国代舞和中国舞的异同和联系,以期为舞蹈学者和艺术从业者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思路,帮助相关学者更好地把握中国代舞和中国舞的精髓,并在当代社会中实现创新与传承的平衡。

  • 标签: 舞蹈语言学 中国古代舞 中国古典舞
  • 简介:中国戏嘧和古典园林,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群体创造的产物。他们自诞生之目起,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之后.在各自全面繁盛的时期——明清,形成相辅相成、纠缠交融的局面。归根结底,这主要源自两者本质特征的一致以及审美意境上的相似。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古典园林 特质 文人士大夫 审美意境
  • 简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中国艺术之“虚”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古往今来体现在中国人文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文学、书画、音乐、舞蹈、园林等等.而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园林之“虚”,以“儒释道”古典哲学思想作为“虚”的美学思想基础,通过分析空间形式营造园林虚境和运用虚借艺术造园手法两个主要方面来阐述“虚”在中国园林艺术形式中的作用,并强调“虚”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园林 虚景 虚借 意境
  • 简介:中国自始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政治与文明共同体。充分利用分散在成员手中的资源,统合其力量,是国家治理之核心问题。古代圣贤很早就提出"同心同德"之原则,中国治理之道的主流立足于人心。一旦承认人心,则自然会有反物质主义的政治哲学,包括同心之道。邦国成员之权利和利益处于"和"的状态,则每个人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邦国处于繁荣状态;而且面对任何外部威胁,可以迅速动员强大的自卫力量。

  • 标签: 同心 治理 太和
  • 简介:[摘要]:中国代的文人门以优雅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美感,用无数个风花雪月的时光建造起一座座园林,他们在繁华的闹市中营造了属于自我的一片寂静山林,古朴而典雅,整个空间充满自然的风韵,气氛宁静而又深远。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一个赏心悦目的精巧空间,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意犹未尽的审美体验。完美的诠释出幽静之美,平日里绘制出一卷卷水墨风光,吟唱出一首首优美诗篇,而园林就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园林 古典 优雅 古朴 宁静
  • 简介:建国后,对中国戏曲序跋的研究是从七十年代开始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重视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对戏曲宏观理论的探讨两个方面,但是在具体戏曲作品的序跋和作者的序跋的研究上与戏曲序跋的考据上都稍显不足。

  • 标签: 戏曲 序跋 戏曲理论
  • 简介:悲秋意识是中国代得到充分表现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本文分析和评价了围绕这一问题的有关理论,如“主观移情”说、“相思怀归母题”说和”天人感应”说,并从新的角度,重新提出和解释了悲秋意识源于”天人感应”的观点。

  • 标签: 悲秋意识 天人感应 自然感 “秋” 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社会
  • 简介:人文主义不只是欧洲人才独有,早在中国的商周时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便已萌芽,到春秋时期开始勃兴,而由孔子推到鼎盛。中国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与欧洲是相同的,但在内涵上又有自己的鲜明的特色,正是这种特色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与众不同并一直影响至今。

  • 标签: 中国 古典人文主义 孔子 儒学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4-05
  • 简介:因此家具审美中社会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按照审美层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分析古典家具的审美,艺术美   中国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古典家具 古典家具审美 试论中国
  • 简介:任何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对美人的理解与诠释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因为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逐渐积淀而成的,它和地域环境、人种特征、文化传统、哲学思想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性与恒定性,也有着和异域文化所截然不同的独特意蕴。文中从妆容修饰、服装形制、风神情态、才艺学问、品德修养几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文化中对美人意蕴的理解,并强调要想具备美人的资质,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后天的精心修炼与调理,需要对自我的客观正视与对文化的深刻领悟。

  • 标签: 中国古典 美人 妆容修饰 服装形制 风神情态 才艺学问
  • 简介:<正>中国戏曲序跋,内容丰富,数量可观,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它对于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美学,中国戏曲作家、作品、创作、理论、表演、导演、演出、音乐等传统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弥足珍贵.而这类资料,长期以来散落于浩如烟海的戏曲古籍之中,不仅查找不易,加之由于古籍存藏、管理上的原因,漫患湮没,自不能免.长此下去,如此珍贵之资料,则有散佚不存的危险.事实上,遭受十年浩劫之后,以往我们知道的不在少数的戏曲资料,如今业已不明去向和下落,或许成为浩

  • 标签: 序跋 中国古典戏曲 汇编 作家 中国戏曲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