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测量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鼻泪管管径,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探讨鼻泪管横向直径与鼻泪管阻塞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04/2017-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性疾病患者152例(患眼179眼,正常眼125眼),其中男25例(患眼28眼,正常眼22眼),女127例(患眼151眼,正常眼103眼),年龄4~87(平均53.44±16.06)岁。所有患者泪道冲洗后灌注30%碘海醇注射液,并立即行泪道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检查,二维重建鼻泪管结构图,于斜冠状位上对鼻泪管及其临近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分析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的差异。结果:患眼与正常眼之间、不同性别患眼之间、不同年龄段患眼之间骨性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和正常眼的鼻泪管上、中、下口横向直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中口横向直径最小。结论:骨性鼻泪管横向管径不是形成鼻泪管阻塞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鼻泪管阻塞性疾病 骨性鼻泪管 鼻泪管管径 CT泪道造影
  • 简介:目的骨髓移植术后处于慢性排异反应期患睑球粘连者少见,羊膜移植的感染风险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进行感染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及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 标签: 骨髓移植 睑球粘连 羊膜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的作用。方法将9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有计划的进行电话回访;对照组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回访后12个月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经过电话回访式护理指导的患者家庭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的行为方式,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家庭护理指导 临床作用
  • 简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糖尿病患者约有25%会发生视网膜病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病人视力严重下降,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目前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治疗以手术为主,可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由于手术相对复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既是患者所迫切希望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恐惧感。

  • 标签: 护理干预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未开展舒适护理模式的2008年3月-2009年12月6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已开展舒适护理的2010年3月-2011年11月9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方式并评价其效果。结果通过对青光眼患者的舒适护理干预,观察组焦虑状况低于对照组,病人舒适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可以增加患者的舒适程度,减轻负性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起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提高护理满意率。

  • 标签: 舒适护理 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 焦虑 舒适度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高度近视性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探讨该类弱视的程度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先天性高度近视(10g/L阿托品眼膏散瞳后〉-4.00DS)并伴有弱视患者12例20眼。年龄3.5~15岁。采用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ourier-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测量弱视眼的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并比较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层厚度的比例与患者弱视及近视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我们发现高度近视患者近视程度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相关性,近视程度高的患者其神经节细胞层相对厚度有变薄现象。结论:先天性近视性弱视的患者黄斑中心区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占视网膜厚度的比例有下降。

  • 标签: 先天性高度近视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神经节细胞厚度
  • 简介: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屈光性弱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5年4月经LASIK治疗的24例(39眼)屈光性弱视病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0.25~0.5,平均0.43±0.09.术后随访3~24月,平均12月.结果术后3月,裸眼视力达0.5~0.8及1.0眼分别为64.10%和2.58%,平均0.55±0.19;最佳矫正视力达0.5~0.8及1.0眼分别为61.54%和17.95%,平均0.65±0.22.残余球镜度≤±0.5D及>±0.5-≤±1.0D眼分别为38.46%和17.95%,平均-0.43±1.61D;残余柱镜度≤±0.5D和>±0.5~≤±1.0D眼分别为30.77%和41.03%,平均(-0.75D.0.69D).结论LASIK可有效矫正屈光性弱视的屈光度,有效提高视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 标签: 弱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简介: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颈前痛及吞咽困难2d于2013年7月16日来我院急诊。患者2d前曾进食猪蹄,之后出现颈前根部梗阻感,伴咽部不适,喜进流质,易流口水。因患者自幼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平日言语表达不清,故家人未能带其及时就医。2d后上述症状加重,于我院行食管造影,结果显示:食管上段可见局部钡棉絮存留征象,双侧中下肺野支气管内钡剂存在(图1)。暂给予禁食、禁水、留院观察等处理。

  • 标签: 21三体综合征 食管造影 患者 钡剂 误吸 吞咽困难
  • 简介:目的总结4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科1991年1月至2000年1月行该手术治疗的45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叉神经痛37例;舌咽神经痛3例;半面痉挛4例;桥小脑角胆脂瘤1例.术前检查异常的有:心电图12例,占26.67%;胸部X线6例,占13.3%;颅脑CT2例,占4.44%,高血压病9例,占20%;糖尿病5例,占11.1%;肝功能异常3例,占6.67%;白细胞低2例,占4.44%;血小板减少2例,占4.44%.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随访2~9年,症状无复发.结论老年患者虽然体质较弱,检查结果异常多,但只要正确处理围手术期的异常,提高手术技巧,老年患者完全能够耐受此类手术并顺利康复.

  • 标签: 乙状窦后进路 桥小脑角手术 围手术期 处理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曾行小梁切除术的白内障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3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检测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比.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265.81个/mm2(11.4%),对照组减少72.88个/mm2(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六边形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细胞变异系数之间无差异.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正常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严重,且恢复慢.因此术前应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注意操作技巧,减少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自我管理项目在门诊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12例门诊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56例对照组、56例干预组。对照组给予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干预组在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周,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项目干预能提高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青光眼 自我管理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14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57)与对照组(n=57)。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抑郁评分(HAMD)、焦虑评分(HAMA)。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1%低于对照组14.04%(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4.74%高于对照组73.68%(P〈0.05);护理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糖尿病性白内障 综合护理 HAMD评分 HAMA评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北新泾社区糖尿病患者眼部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糖尿病患者盲与低视力的情况。方法对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视力损伤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询问一般状况和生活习惯;全身情况的检查:血压、血糖;眼部检查:日常生活视力、小孔镜视力、裂隙灯检查、眼底镜检查、自动验光仪验光、免散瞳眼底照相机眼底照相。结果应有590人进行调查,实际调查共535人,其中盲的患病率为1.12%,低视力的患病率为9.91%。导致盲的首要病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次是白内障和其他视网膜病变,导致低视力首要病因是白内障,其次是屈光不正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论北新泾地区糖尿病患者防盲工作重点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以及屈光不正的防治。

  • 标签: 低视力 糖尿病 流行性病学调查
  • 简介:目的探讨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住的翼状胬肉并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132例,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一般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以及出院护理指导。结果多数患者术中配合度良好,所有患者均对手术耐受良好,无一例出院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诊术后复发率低。结论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增加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配合度和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度。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16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不可逆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中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达到促进患者视力恢复、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提高,显著增强临床疗效。

  • 标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糖尿病 围手术期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角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12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1例196眼,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扭动模式组(A组)和传统模式组(B组),晶状体核硬度按照Emery标准进行分级。记录术中所使用的有效超声时间(ultrasoundtime,UST)、有效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角膜水肿程度(cornealedemadegree,CED)、眼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和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各级核硬度手术中所使用的UST和CDE比较,A组较B组低。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高,而术后3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角膜水肿和CCT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眼角膜水肿轻,平均CCT厚,术后30d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d平均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A组较B组高,丢失率低。结论:由于缩短了术中UST和减少了CDE,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减轻了对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患者术后恢复周期缩短,但并未根本解决超声乳化对眼角膜造成的损伤。

  • 标签: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 眼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中心凹的厚薄改变及黄斑部图片特点。方法:选取2014-09/2016-09在本院门诊确诊的RP患者74例148眼,同时选取50例100眼正常人作为对照。对两组进行OCT检测和眼底拍照,观察患者视网膜黄斑部位的图像特征,并对患者眼底拍照的结果进行对比,测量黄斑中心凹颞侧面4mm位置、乳头黄斑束中点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对两组研究对象测量视网膜厚度显示,RP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和中心凹颞侧部4mm厚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乳头黄斑束中点厚度变薄,与正常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黄斑区OCT检测图像表征有5种类型:视网膜黄斑区域水肿者19例38眼;视网膜色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上皮层变薄者18例36眼;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发生萎缩者12例24眼;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正常者12例24眼;色素上皮层厚薄表现不一者13例26眼。结论:OCT能在前期及时地发现RP患者黄斑部位的病变,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发展,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视网膜黄斑区图像
  • 简介:目的提升我科住院患者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的知晓率,提高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QCC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对我科住院患者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的掌握率低进行原因分析、现状调查、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通过对开展QCC活动前后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住院患者的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掌握率由原来的40%提升到80%,目标达成率为140%。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护士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使眼科住院患者能正确掌握眼药应用知识及行为,安全地使用眼药,保证患者身体健康。提高了我科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延伸护理服务内容,塑造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良好形象,激活了护士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 标签: 品管圈 眼药水 住院患者 应用
  • 简介: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对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月收治的57例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超声乳化手术组(n=34)和小梁切除组(n=23),超声乳化手术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d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中央前房深度高于小梁切除组,降眼压效果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超声乳化手术组视力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小梁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1/23),通过χ^2检验可知,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05)。结论超声乳化可显著改善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提高患者视力,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 白内障 视力
  • 简介:目的:通过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及视网膜功能的了解,判断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62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CDI)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流速(Vmin)、阻力指数(RI);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分别对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检测,并以对侧正常眼作对照组。结果:CDI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wk视网膜脱离眼CRA的Vmax,Vmin均较术前降低,RI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脱离区mfERG的a波、b波振幅密度均明显高于术前,潜伏期比手术前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mfERG,CDI的联合检测能及时了解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及硅胶海绵垫压后CRA的血流情况,从而避免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不良,巩膜因缺血引起局部坏死等情况发生。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彩色多普勒 视网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