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防治措施、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C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生率为33.3%,95%的患者于脑卒中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CCS发生率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非大脑半球(脑干、小脑、基底节)卒中者远高于大脑半球卒中者(P〈0.01)。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类心肌梗死;心肌酶谱异常率为47%,54%合并低钾血症和/或低钠血症。死亡率32%,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低钾、低钠等因素有关。主要死亡原因以心功能衰竭及心律失常为主。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CCS患者须加强心脏功能监护,积极防治脑心综合征。

  • 标签: 脑卒中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心肌酶谱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的研究使人们对ACS从概念、病生理机制到治疗策略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入,尤其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一系列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为其概念和治疗策略的更新和完善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依据.本文就ACS的概念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因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与帕金森氏病(PD)不同,故本文主要探讨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病史、症状、体征分析,并经颅脑CT和,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6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系中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病史,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尾状枝、苍白球、内囊、壳核、中脑等基底节区和,或额叶白质小灶性病变多见。早期应用脑保护剂。活血化淤药物及血小板抑制剂可改善症状,而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结论根据病情及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综合征 颅脑CT 卒中性 临床分析 中老年患者 腔隙性脑梗死
  • 简介:目前认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以骨髓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多数伴有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有转化为白血病的风险。MD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造血干细胞/祖细胞、骨髓微环境及其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

  • 标签: 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靶向治疗
  • 简介: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把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即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及猝死型冠心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无Q波型心肌梗死(No-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NQMI),Q波型心肌梗死(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QMI)及猝死型冠心病因其病情急骤、危重且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ACS)。本文主要对ACS的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作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冠脉综合征 病理 冠心病 无症状型冠心病 心绞痛型冠心病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 简介:急性肺损伤facutelungini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死亡率很高的疾患.已经成为危重医学的重点。尽管经过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据报道上海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ARDS患者病死率高达70%.这除了诊断偏晚外,也与缺乏新的治疗方法有关。因此,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是纠正可逆的诱发因素和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危重医学
  • 简介:综合性医院中,精神卫生常常是指除重性精神病以外的各种与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涉及面较广,包含:①躯体疾病中的心理问题,即躯体疾病所致心理反应,包括肿瘤、危重病、慢性病、创伤及器官移植等患者的心理问题;②诊断、治疗中的心理问题,疾病行为、治疗环境对诊断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治疗作用引起的心理反应,

  • 标签: 精神卫生 精神障碍 综合医院
  • 简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依据冠状动脉内斑块病变性质、堵塞程度、范围及发病后果的不同,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称之为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也可称之为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 标签: 老年 肾衰 急性冠脉综合征 预防 治疗
  • 简介: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疾病和多重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聚集的代谢紊乱综合征。以腹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为基本特征,其主要后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MS的第1个工作定义和诊断标准是由WHO专家组在1998年正式提出的。此后许多国家和学术组织都制定了各自的MS诊断标准并不断更新.但各种MS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争议较大。2005年由国际糖尿病联盟(IDF)颁布了学术界第1个MS的全球统一定义。

  • 标签: 肥胖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其病因复杂,现有研究认为与精神、心理、饮食、感染、药物等关系密切。其发病机理亦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作用、肠道动力学异常、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国内外较一致的观点认为IBS是在特殊的基质基础上,以精神、免疫、内分泌系统为中介,以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为扳机而触发的心身疾病,被公认为了解得最差的疾病之一。IBS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而无特异性。用解剖、生化或组织学检查结果难以解释,故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现就近年来IBS诊治的新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IBS) 临床诊治 社会心理因素 肠道动力学异常 免疫异常 胃肠激素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人心尖球形综合征(ABS)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4月以前国内医学期刊报道的105例ABS患者心电图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多见,105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97.1%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83.8%伴ST段抬高,ST段抬高幅度0.1至0.8mv,抬高的ST段在30min至1周回落;42.9%的患者出现T波倒置,29.5%的患者出现病理性Q波,在6h至1个月内消失;23.8%的患者QTc间期延长,38%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人ABS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高,其特征为异常改变呈暂时性和可逆性。

  • 标签: 心尖球形综合征 心电图
  • 简介:目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关系密切,但国内尚缺乏有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本研究旨在了解国人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A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apneasyndrome,SAS)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以胸痛待查或冠心病收入我中心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所有221例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及抽血化验血脂、尿酸、C-反应蛋白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204例患者加入研究,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154例,其中单支病变38例,双支病变47例,三支病变54例,左主干病变15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AD的患者合并SAS86例,发生率为55.8%;非CAD组50例,合并SAS22例,发生率为44.0%。CAD组SA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A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后,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i〉20的患者合并CAD的危险是AHI〈20患者的7.7倍(P=0.017)。结论CAD合并SAS的发生率高,SAS是CAD可能的危险因素,对CAD患者应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及早诊断将有利于冠心病的治疗。

  • 标签: 冠心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综合医院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实践,提高各科医师对患者心理问题的认知,改善职业倦怠。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在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了56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共有179名医师参与,参加的医师包括不同年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正主任医师),涵盖多个专业(内科、外科、精神科、全科、肿瘤科、急诊科、放射科、病理科),其中在上海综合医院参加者主要为负责教学的主治医师,在温州综合医院主要为全院住院医师。结果:通过巴林特小组的活动,医师们在对理解患者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提高沟通技能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感悟和提高,73.8%的医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能够识别,在医患沟通中能与家属一起沟通疾病的发展情况并给予情感支持,78.6%的医师认识并感受到自身角色对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和责任,57.1%的医师能够开展比较满意的医学访谈,54.8%的医师感觉通过培训能够与那些"挑剔"的患者及其家属沟通,64.3%的医师能够做支持性的危机干预,83.0%的医师感到能够在工作中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压力。结论:通过巴林特小组的培训,综合医院医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认知和处理得到提高,医师自身的职业倦怠也得到一定改善,巴林特小组很适合在综合医院推广。

  • 标签: 综合医院 巴林特小组 医患关系 职业压力管理
  • 简介: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是严重挤压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即于伤处解除挤压后.出现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为主的综合征。在自然灾害(如地震)、生产事故中均有CS病例报道。脑梗死后伴发CS临床罕见.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脑梗死伴发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过程以及有关问题探讨、报道如下。

  • 标签: 脑梗死 挤压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患者:女性,60岁,汉族。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乏力14年”入住我院。14年前反复出现发作性四肢抽搐,但不伴神志不清、双眼凝视、意识障碍,当时查血钾2.9mmol/L,血钙1.4mmol/L,考虑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予以口服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D治疗,曾一度好转,后又反复。13年前再次因发作性四肢抽搐入住外院,测血压在正常范围,查血钾2.53mmol/L,血钙2.44mmol/L;尿pH7.69、可滴定酸0(参考范围9.15~30.7)mmol/L.NH4^+5.87(参考范围28.8~60.2)mmol/L;24h尿钠87(参考范围137~257)mmol/24h,尿钾37.66(参考范围36~90)mmol/24h,尿氯84.8(参考范围170~250)mmol/24h;诊断为肾小管酸中毒,予以柠檬酸钾合剂治疗。治疗中仍有反复发作,每月1次左右,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后缓解。追问病史,有夜尿增多,4~5次/晚,偶有口干,无明显多饮否认既往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史;否认烟酒史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否认特殊饮食史,否认特殊药物、保健品等长期服用史;否认家族中类似发病史体格检查提示: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80次/min,心律齐,未及杂音。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 标签: GITELMAN综合征 低钾血症 肾小管酸中毒
  • 简介:目的探讨食醋保留灌肠综合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食醋保留灌肠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清醒所需时间、血氨水平、肠内pH值及肝功能相关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为7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清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血氨水平、肠内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AST与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食醋保留灌肠综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清醒所需时间、降低血氨浓度与肠内pH值、改善肝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性脑病 治疗 食醋保留灌肠 血氨 肝功能
  • 简介: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syndrome,KS)又称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症,是男性性腺机能减退最常见的原因,发病率在男性中为1‰-2‰,由麻省总医院Klinefelter等在1942年首先提出该病,是一种常见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 标签: Klinefeher综合征 糖尿病 不育
  • 简介:患者男,43岁,因“消瘦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体重下降约16kg,伴食欲下降、口渴、多饮,门诊查餐后2h血糖14.50mmol/L,C肽值偏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欠佳。B超示脾门处一低回声不均匀肿块,形态不规则,境界欠清;CT示胰尾部一4.0cm×4.5cm低密度肿块影,边界不清,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肿块与脾门不能分界。病程中患者双下肢反复出现红色斑疹,部分红斑中心有水泡,不久水泡破溃坏死,然后结痂、遗留色素沉着斑。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标签: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 餐后2H血糖 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 色素沉着斑 体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