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处理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管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方法: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行双人核对,遇到特殊医嘱交由门诊办公室、药房协调处理.结果:通过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2006年至今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降低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 标签: 门诊输液 评估管理 护理差错 核对制度 医疗服务质量 风险
  • 简介: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及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组(A组)及七氟醚吸入麻醉组(B组),各30例。以TOF刺激方式监测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从诱导靶浓度2μg·mL^-1开始效应室靶输注阿曲库铵,术中调节靶浓度维持T1≤5%。记录两组阿曲库铵靶浓度的变化、总药量、麻醉时间、恢复指数、停药至TOFR为0.9的时间。结果:两组持续给药30min后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显著下降(P〈0.05),B组靶浓度低于A组(P〈0.05);B组阿曲库铵期间用药量小于A组(P〈0.05),且恢复指数、停药到TOFR为0.9的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均能呈时间依赖性地降低阿曲库铵效应室靶浓度,且前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后者,停药后肌松恢复更为迅速。

  • 标签: 靶控输注 阿曲库铵 七氟醚 丙泊酚 神经肌肉组滞
  • 简介: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化疗后颈部复发或未的病例进行颈清扫术的疗效,探讨颈清扫术的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放化疗后因颈部淋巴结复发或未行颈清扫术并成功随访的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扩大颈清扫术4例,行根治性颈清扫术12例,行改良根治性颈清扫术7例,行区域性颈清扫术1例。按放化疗结束至手术的间隔时间、术后有无辅助治疗(包括放化疗)和淋巴结有无外侵3个方面进行分组,了解其生存率有无差异。结果:本组1、3、5年的总的生存率分别为为80%、57%、36%。其预后因素与放化疗结束至手术的间隔时间,术后有无辅助治疗无关,与淋巴结有无外侵的因素有关。结论:鼻咽癌放化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或未可采用颈清扫术治疗,不同的术式有其相应的适应证,对有淋巴结外侵及切缘阳性的病人可加用外放射治疗。

  • 标签: 鼻咽癌 颈部复发/未控 颈清扫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疫苗全程冷链中的质量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关键因素的权重。方法通过专家调研和层次分析法,对涉及的装车风险、运输风险、储存风险和接收接种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进而明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结论运输环节是造成疫苗安全风险的关键环节,运输途中温度监控和紧急事件处理是全程冷链中关键作业点。

  • 标签: 疫苗 全程冷链 层次分析法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46例高脂血症患者中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低脂饮食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风险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中轻至正常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与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对比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差有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轻至正常与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有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中度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有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内轻至正常CKD患者与中度CKD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HDL-C、GF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心血管发生率高于正常或轻度肾功能不全者,临床通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可降低心血管发生风险,但对肾功能的改善不明显。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高脂血症 慢性肾脏病 心血管风险
  • 简介: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有关。《护理技术)的课堂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 标签: 护理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四年实施新法复苏,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儿、产科密切协作抢救946例高危新生儿与未实行新法复苏抢救的563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法组复苏成功率为95.2%,其中生后5分钟、10分钟分别为80.9%、14.4%;旧法组复苏成功率为76.9%,其中5分钟、10分钟分别为43.4%、50.1%.新法组仅需A步复苏者851例,B步35例,C步8例.ABC三步为894例,占94.5%.新法组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1.8%、31.7%.旧法组分别为84.5%、50.1%.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并发症及多器官损伤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X2分别为115.7、74.5、50.3,P均<0.01).新法组窒息病死率为3.92%,旧法组为10.9%,丽组差异显著(X2=4.73,P<0.05).结论:新法复苏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复苏 抢救 新生儿 窒息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对膝外翻畸形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膝外翻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例(18膝)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查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人工置换术治疗,手术均由髌旁内侧入路,选择性松解软组织,模具引导截骨,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假体安装。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及膝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疗效显著,是膝外翻畸形治疗有效途径。

  • 标签: 膝外翻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在急诊面部外伤与手术中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处理方法,使患者面部功能和形态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方法:在急诊面部外伤处理中,应用整形外科学原则和技术治疗面部急诊外伤患者,做好对照与随访。结果:应用整形美容外科技术处理的38例患者伤口及创面均I期愈合,随访未发生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结论:在面部外伤的急诊处理中,整形美容外科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修复伤口、恢复面部功能及形态。

  • 标签: 面部外伤 整形 美容 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体会。方法:15例ARDS患者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时行机械通气,适当补液,加强抗感染,营养代谢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支持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ARDS患者中11例病情迅速控制或好转,有效率73.8%(11/15),4例死亡26.7%(4/15)。结论:ARDS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手段,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采取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ARDS 临床资料 机械通气 抗生素
  • 简介: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急性颅脑外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4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作16层螺旋CT颅脑扫描,对原始轴位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分析急性颅脑创伤的CT影像表现、计算颅脑创伤病变的数量,分别就原始轴位图像、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比较。结果:原始轴位图像难以显示隐匿性的颅脑创伤病灶,回顾性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数量要多于原始轴位图像,但回顾性薄层重建与多平面重组发现病灶的数量无明显差别。结论:就16层螺旋CT检查急性颅脑创伤而言.回顾性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能够明显提高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

  • 标签: 颅脑创伤 16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BP)对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方法:比较本院PICU16例危重患儿实施BP治疗后各器官的功能。结果: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全血白细胞计数、ESR和CRP各项临床常用炎症指标在BP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01);BP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肌酐、BUN、尿量)、心肌酶谱(ALT、CK、CK-MB、LDH)、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OgrFiO2)均明显好转(P〈0.05);BP治疗前后机械通气参数(PIP、PEEP)无明显改变(P〉0.05),但Vt上升,P〈0.05。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对小儿MODS不侣有肾代替作用.而且有呼吸、循环、肝、酸碱和电解质内环境的平衡等多器官支持、治疗作用。

  • 标签: 血液净化技术 小儿危重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器官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胃壁固定技术,再扩大胃造瘘口,置入更大直径胃造瘘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选择有PEG指征的60例患者,先行胃壁固定术,根据扩大胃造瘘口的术式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胃造瘘套件穿刺针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A组,采用5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B组,采用10mm的trocar作造瘘口穿刺20例设为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胃造瘘操作时间、患者术前1d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的营养指标。结果A组及B组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C组术后出现造瘘口渗漏及造瘘口周围炎1例;三组实验操作时间比较,A组操作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及第14天营养指标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行胃壁固定术,可以根据患者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直径的胃造瘘管经腹壁直接置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经胃造瘘管输注营养物的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A组更安全、操作时间更短,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胃壁固定术 内镜 胃造瘘术 胃造瘘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7月在我院接受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134例患者,将所有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随机划分为关节镜微创治疗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显著高于对照组76.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关节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临床效果理想,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治疗中应将该技术作为治疗该症的常规方法。

  • 标签: 关节镜微创技术 膝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在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以实施全面规范培训五项急救技术前后的408例和624例院前急救的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事故现场抢救情况及效果。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从接到呼救电话到抵达事故现场所用的反应时间分别为(11.0±0.9)min、(10.4±1.3)min,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4.9&5.0,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4&2.45,P〈0.05)。结论:全面规范培训通气、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等五项急救技术可提高危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好转率,减少死亡率。

  • 标签: 通气 止血 包扎 固定与搬运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