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5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15例,术中采用ECoG监测测定致痫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来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结果随访发现10例患者停药后1年以上无癫痫发作,4例以术前药量的1/4~1/3量即可控制,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结论ECoG监测可发现肿瘤周边的癫痫棘波灶,并指导对癫痫棘波灶进行皮层电灼或多软膜下横切。对控制术后癫痫发作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继发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监测
  • 简介: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浸润膨胀海绵对小儿腺样体术后躁动的预防效果。方法择期行腺样体摘除的患儿60例,年龄4-9岁,ASAI级,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组),每组各30例。手术结束后,观察组用右美托咪啶浸润插入患儿鼻腔的膨胀海绵,滴人右美托眯啶O.5μg/kg,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润膨胀海绵。观察两组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苏醒期躁动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N组(P〈0.01)。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啶浸润插入患儿鼻腔的膨胀海绵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腺样体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膨胀海绵 小儿全麻 苏醒期躁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针对宫颈癌术后腹部及阴道伤口不愈患者,采用 bFGF-胶原蛋白海绵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期间接收宫颈癌手术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 bFGF-胶原蛋白海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 bFGF-胶原蛋白海绵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 )。 结论: 临床针对宫颈癌手术后腹部及阴道伤口不愈患者,采用 bFGF-胶原蛋白海绵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伤口愈合,推动患者恢复。

  • 标签: bFGF-胶原蛋白海绵 宫颈癌手术 伤口不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慢性鼻-鼻窦炎(CRS)鼻内镜手术中应用止血愈合海绵加地塞米松填塞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共86例,是2018年12月-2020年5月行鼻内镜手术的CRS患者,以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前一组单独用止血愈合海绵填塞,后一组加用地塞米松填塞,对比手术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病情控制率比对照组高,分别为93.02%和76.74%,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止血愈合海绵加地塞米松填塞对减轻疼痛、促进术后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止血愈合海绵 地塞米松 慢性鼻-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比较医用胶联合明胶海绵与明胶海绵预防硬脊膜缝合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0月在宜春市人民医院采用医用胶联合明胶海绵(三明治法)和明胶海绵法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临床资料,共42例。21例用医用胶联合明胶海绵(医用胶+明胶海绵+医用胶)预防脑脊液漏(三明治组);21例用明胶海绵预防脑脊液漏(明胶海绵组)。结果: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硬脊膜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总引流量、引流时间。三明治组术后引流量较明胶海绵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胶联合明胶海绵可最大程度的覆盖术后缝合口,降低二次感染风险,减少引流量,有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效果更理想。

  • 标签: 硬脊膜缝合术 脑脊液漏 医用胶 明胶海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进行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诊断,是将3.0T磁共振SWI序列应用于患者病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在开展时,研究人员录入我院中收入的120名经过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研究人员采用3.0T磁共振SWI序列诊断以及CT诊断,针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患者的病灶诊断准确率。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传统CT诊断来说,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病灶检出量明显更高,数据对于分析差异显著,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进行病情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采用3.0T磁共振SWI序列作为诊断方案,诊断敏感性较高,有助于明确患者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数量和具体的部位,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值得进行进一步广的的

  • 标签: 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 3.0T磁共振SWI序列 磁共振成像 预后恢复 病情判断
  • 简介:【摘要】 总结一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术后发生寂静肺的围术期护理体会。针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罕见且严重的血管异常病症并发寂静肺,寂静肺是一种支气管痉挛危重征象,是一种气道高反应状态,存在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和干预困难,潜在风险大等难点,对于存在呼吸困难或其他肺功能问题的患者病死率高,哮喘音消失,听诊哮鸣音、呼吸音均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不及时发现容易引起死亡。护理目的和要点:麻醉护士具备迅速识别、诊断围术期发生寂静肺的能力,避免进行盲目拔管以及再次气管插管等操作,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积极精准缓解气道痉挛症状,完善围术期寂静肺护理方案,保障手术患者围术期生命安全及预后。经过2h积极治疗,患者顺利拔除气管导管,加强监护2h,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团队精心护理后,并予7d后好转出院;随访6个月状态良好。

  • 标签: 寂静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围术期护理
  • 简介: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1],海绵状血管瘤作为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周界不清,部位特殊,诊断容易但治疗困难.从1995-01~2000-06,我们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海绵状血管瘤 注射治疗 血管瘤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低电压直流电铜丝密集置入,治疗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3例弥漫性血管瘤患者,采用手法触摸密集置人铜丝,术中持续4V电压直流通电10min,术后留置铜丝1周。结果23例弥漫性血管瘤患者,治愈15例,基本治愈5例,有效3例,无效0例。结论细铜丝留置持续低电压直流电通电术.治疗体表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疗效好、操作简单、损伤小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 铜丝 直流电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GSPs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该方法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0例原发性HCC患者(HCC组)GSPs化疗栓塞术前1天、术后4、7及28天和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中VEGF水平。结果H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VE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CC患者术后4天[(232.56±119.40)pg/ml]、7天[(290.33±97.17)pg/ml]外周血中VEGF水平较术前1天[(106.79±55.85)pg/ml]明显增高(P均〈0.05);术后28天[(233.54±106.60)pg/ml]低于术后7天[(290.33±97.17)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SPs化疗栓塞治疗HCC术后VEGF规律性的变化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为术后抗血管内皮生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壳聚糖止血海绵与人工徒手按压对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止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徒手按压止血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壳聚糖止血海绵止血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疼痛与舒适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穿刺点疼痛评分与腰酸背痛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穿刺部位以及周围的血管最小内径与血流峰速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与血栓。结论壳聚糖止血海绵对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的止血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止血与制动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与舒适度,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壳聚糖 止血海绵 人工徒手按压 股动脉穿刺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BSCM)显微镜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配合。方法 摘取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手术资料中5例BSCM患者。其中行显微镜下手术治疗4例,进行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配合。1例常规手术。结果 5例患者中,1例出现感染并发症,其余手术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BSCM有较高的出血倾向,显微手术是治疗BSCM有效的方法[1],护理配合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对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非常重要。

  • 标签: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围手术期整体护理 护理配合
  • 简介:目的探讨眼眶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及海绵状血管瘤的血流成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例眼眶肿瘤患者进行眼部超声扫查(直接法),用探头压迫眼球,使压力传递至肿瘤,观察加压和解除压力过程中,以及加压前、后的彩色血流图像变化.结果用探头压迫眼球和解除压力过程中,30例眼眶肿瘤患者中6例(6/7)海绵状血管瘤内均显示彩色血流信号;解除压力过程中血流方向与压迫眼球时完全相反;施加压力前和停止加压后均无血流信号显示;13例实体性肿瘤内(泪腺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瘤3例、泪腺腺样囊性癌2例、淋巴瘤1例、脂肪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炎性假瘤1例)加压前后多可显示红、蓝血流信号,且压迫眼球时部分血流信号消失,解除压力后血流信号恢复,但血流方向不发生改变;2例静脉曲张检查时,在对颈内静脉施加压力和解除压力过程中,出现流向相反的血流信号.其余8例囊性病变内(皮样囊肿4例、黏液囊肿3例、脓肿1例)均无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压迫眼球也无变化.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加压过程中,特征性动态血流信号的改变可以作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动力学检查对眼眶肿瘤术前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 标签: 眼眶 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简介:甲状腺手术往往会导致创面渗血、渗液,医生术中常规放置引流管,期待减轻渗出导致气管受压甚至窒息的风险,但观察发现引流并未达到上述目的,因为引流对出血本身无治疗价值,为美容效果而选用小口径引流管却常因堵塞而达不到观察出血的目的。而超声刀在切断组织的同时对相应血管进行凝闭,可以减少止血时间以及出血量,胶原蛋白海绵亲水性强,具有止血快、黏附创面能力好、不易发生感染、愈合迅速等特点。

  • 标签: 胶原蛋白海绵 甲状腺手术 引流管 超声刀 放置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双层缝合技术("围堰")及球海绵体肌脂肪垫移植("堵瘘")在复杂膀胱阴道瘘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双层缝合技术("围堰")及球海绵体肌脂肪垫移植("堵瘘")方法对6例复杂膀胱阴道瘘患者实施经阴道修复手术。4例瘘口〉1.5cm。4例瘘口位置高(近输尿管口)。4例有修复失败史。经阴道瘘口插入尿管至膀胱并充盈水囊,显露并支撑瘘口,双层缝合膀胱关闭瘘口;球海绵体肌脂肪垫移植加强瘘口。术后留置尿管2周。结果6例手术全部一次修复成功。术后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均未发现漏尿。结论双层缝合技术("围堰")及球海绵体肌脂肪垫移植("堵瘘")处理复杂膀胱阴道瘘成功率高。

  • 标签: 膀胱阴道瘘 球海绵体肌脂肪垫 经阴道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记忆海绵垫对侧卧位手术患者在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于2021年1月~2021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采用了侧卧位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使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记忆海绵体位垫进行减压,对照组患者使用凝胶体位垫进行手术。测定两组患者各自受压力性损伤率及患者身体舒适度水平,对比分析记忆海绵垫对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效果。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了记忆海绵垫的观察组患者其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使用凝胶体位垫的对照组患者,患者身体舒适度观察组远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侧卧位手术患者的术中使用记忆海绵垫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升患者的舒适程度。

  • 标签: 记忆海绵垫 侧卧位手术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在不离断尿道海绵体治疗后尿道狭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21例后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医源性损伤8例,外伤13例,病程5.5(3-10)个月,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为(7±3.5)ml/s,术前均行尿道膀胱造影,明确尿道狭窄段长0.5-2.0cm,平均1.2cm,行夜间勃起功能检测(NPT)示夜间勃起次数≧2次,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12分。术中分离球部及膜部尿道海绵体,在尿道狭窄部背侧切开,切除狭窄段瘢痕,用自制“灯笼式”后尿道吻合器观察瘢痕切除彻底,并在其引导下用3-0可吸收线行无张力吻合。 结果 21例手术时间52-110min,平均66min,术后2-3周拔出导尿管,自行排尿,随访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自由尿流率均大于15ml/S,无勃起功能障碍并发症。结论 自制“灯笼式”后尿道狭窄吻合器能观察后尿道狭窄瘢痕切除情况,尿道重建时速度快,效果好,结合不离断尿道海绵体的术式,避免损伤尿道海绵体血管及神经,减少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后尿道狭窄 经会阴 不离断尿道海绵体 吻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