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患者的护理及安全管理分析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观察分析收集分析635例患者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的的护理资料,分析发生不良反映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检查指导,并对提出护理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结果635例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的患者中,发生常见副反应中,恶心、呕吐、头昏58例,占(9.13%);瘙痒、皮疹15例,占(236%),胸闷、气短3例,占(0.47%),所有患者经全面的护理措施后均顺利完成了检查,未发生无休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完善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检查时的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并做好有效的护理安全防护措施,对提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并发症 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7份肺结核患者痰液为研究标本,分别采用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抗酸染色法、集菌培养法对标本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三种检测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70.66%,抗酸染色法为29.34%,集菌培养法为42.51%,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优于其他两种检测方法(P<0.05)。结论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可为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分子信标荧光定量PCR技术 结核分枝杆菌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常见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和荧光定量PCR255例患者,统计HBV–DNA检测含量值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HBV–M模式值,进行对比。结果53例大三阳标本中,HBV–DNA阳性47例平均拷贝数为2.25×107/ml;在7例HBsAg、HBeAg标志物阳性的标本中,HBVDNA阳性5例,平均拷贝数5.40×106/ml;在57例小三阳标本中,HBV-DNA阳性者为24例,平均拷贝数为7.69×10/ml;而在122例HBV-M标志物全阴性的标本中,仍有3例检出HBV-DNA阳性,平均拷贝数为4.54×10/ml。结论在各种HBV标志物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载量可表达HBV感染和复制状态。

  • 标签: HBV-DNA载量 荧光定量PCR HBV &ndash M模式 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131I全身显像联合血清TG检测在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的随访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43例,口服治疗剂量的131I一周后对患者进行131I全身显像检查并测定血清Tg水平。结果血清TG检测及131I全身显像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性。血清TG检测的灵敏度71.4%,特异性81.1%,准确率77.6%。131I全身显像灵敏度76.2%,特异性91.9%,准确率86.2%。血清TG联合131I全身显像灵敏度100%,特异性89.2%,准确率93.1%。结论131I全身显像及血清TG检测在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的患者随访中都有一定价值,且相互补充,联合应用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131I全身显像 TG 甲状腺癌 131I治疗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时间分辨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所有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探讨乙肝病毒患者检测阳性率情况。结果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法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明显优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乙肝病毒患者的阳性检测率(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能够为乙肝疫苗的接种提供依据。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 检测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实时荧光PCR定量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临床血清标本用荧光PCR定量检测的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结果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100%,HBVDNA的对数值为7.2±1.8;小三阳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4.5%,HBVDNA的对数值为4.9±1.3。结论HBVDNA是HBV感染后病毒血症最直接的标志,是判断病毒复制最灵敏的指标,同时也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 标签: 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 乙型肝炎 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在妇女生殖道病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疑似生殖道病原体感染的女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免疫层析胶体金检测法、SAT比较沙眼衣原体(CT)的阳性检出率。采用培养法和SAT比较解脲支原体(UU)的阳性检出率,采用SAT检测生殖支原体(MG)的阳性率。结果在CT检测中SAT的阳性率为6%,胶体金阳性率为4%,经卡方检验,χ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份SAT阳性而胶体金阴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4份均为阳性。在UU检测中SAT的阳性率为35.5%,培养法阳性率为30.0%,经卡方检验,χ2=0.0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4份培养阳性而SAT阴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1份为阳性,3份为阴性;对15份培养阴性而SAT阳性的差异样本进行双脱氧酶终止法检测,结果14份为阳性,1份为阴性。SAT检测MG的阳性率为3.5%(7/200)。结论培养法是UU检测的临床金标准,然而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费时、操作繁琐、敏感性低等,更需要进一步确认。胶体金法检测CT则耗时较长,且检测工艺较为繁琐。采用SAT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检测时间短、成本低,在临床可作为病原体感染判断依据。

  • 标签: 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 病原体感染 生殖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唾液腺核素动态显像半定量分析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和病情判断中的价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8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42名有口干症状但无系统性疾病的对照组患者行唾液腺核素动态显像检查,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生成腮腺和颌下腺时间-放射性曲线。分别计算反映唾液腺摄取功能指标最大浓聚率(MAR)和反映排泌功能指标刺激后最大分泌率(MSR),同时根据EULAR干燥综合征病情评估指数(ESSDAI)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疾病活动度评分。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和口干对照组比较,腮腺、颌下腺的MAR、MS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腮腺MAR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最佳截断值53.6%,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敏感度60.4%,特异度81.0%;腮腺MSRAUC为0.712,最佳截断值22.6%,诊断敏感度47.9%,特异度88.1%;颌下腺MARAUC为0.735,最佳截断值34.6%,诊断敏感度77.1%,特异度69%;颌下腺MSRAUC为0.736,最佳截断值25.9%,诊断敏感度93.8%,特异度54.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颌下腺MSR与ESSDAI评分呈负相关(P=0.009),相关系数为-0.37。结论唾液腺核素动态显像半定量指标MAR和MSR在有口干症状的患者中识别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准确度属中等。颌下腺排泌功能可反映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疾病活动度。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唾液腺显像 半定量分析 口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60例收治的乙肝患者作为实验组,60例非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乳胶法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并在高、中、低三浓度中各取20例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复检,对比结果。结果TRFIA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明显高于ELISA、乳胶法所引起的假阳性、假阴性明显低于ELISA、乳胶法(P<0.05);TRFIA方法检测低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明显低于中、高浓度血清HBsAg的灵敏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灵敏度较高,但会受到低浓度血清HBsAg的影响,为了提高临床检测水平,当遇到比较低浓度的血清HBsAg样本时,要对样本再次检测,以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性。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灵敏度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