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21例不典型病临床特点。方法:分析其临床表现厦各种实验室指标。结果:发热、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依次为100%、71.4%、85.7%、76.1%、61,9%、90.4%、42.8%.其中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RP增高、血红蛋白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0.9%、85.7%、95.2%、90.5%、76.2%。所有病例确诊或拟诊后均给予丙球、阿司匹林治疗。结论:不典型病容易误诊;主要症状太少或不典型时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并尽早应用丙球和阿司匹林,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

  • 标签: 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 实验室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kawasakidiseaseKD)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三年来收治的1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切实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病情观察,坚持追踪随访,对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全身性血管炎 护理
  • 简介:摘要今年4-5月份病发病较往年同期明显增多,我院儿科共收治17例患儿,其中有2例为再发性病。

  • 标签: 川崎病 患儿 皮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征。方法综合分析了25例2004年8月~2010年12月入住我科确诊为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1)不典型病的临床表现除发热外,以口唇皲裂、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发生率较高,指(趾)端脱皮出现时间晚,无早期诊断价值;(2)早期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预后好。结论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极大地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指标 早期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学龄期(5岁以上)儿童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学龄期儿童K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诊治的170例大年龄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皮疹77例,球结膜充血75例,口唇改变69例,指趾端脱皮55例,肛周脱皮70例,淋巴结肿大72例,发热持续的时间5-8天,其中冠脉病变27例,其中合并冠脉病变者炎症指标相对较高,发热时间偏长;使用丙球的发热时间偏短,冠脉病变发生率低。结论5岁以上儿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剧烈的炎症反应有关,而及时应用IVIG对防治CAL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大年龄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病疑似病例的临床特点,探索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收治8例出院诊断疑似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疑似病患儿,临床表现依次有发热7例,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多形性皮疹5例,球结膜充血4例,口腔黏膜病变4例,指趾端肛周红肿及膜状脱皮4例。其中7例有4项病主要临床表现,1例有2项病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儿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无异常。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3例,PLT升高3例,血红蛋白下降3例,CRP升高6例,ESR升高6例。7例有发热表现患儿在病程10天以内均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均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后48小时内热退,8例患儿出院后随访情况均不清。结论部分病因临床表现少,易误诊或漏诊,建议加强对于是否放松病诊断标准的研究。目前对达不到诊断标准且高度怀疑病患儿予以“疑似病”诊断,并及时按照病实施相关治疗随访,有助于尽量减少或避免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典型病的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不典型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不典型病患儿入院均经动态观察、心脏彩超证实为不典型病。结论不典型病表现各异,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 标签: 不典型川崎病 诊治 体会
  • 简介:患儿女,2岁。因腹泻伴发热5天入院。入院前以“急性胃肠炎”在当地给予“头孢类药物”输液治疗5天,患儿仍腹泻、伴发热,故来我院求治收入院。入院查体:T37.30C,P1060:/分R26次/分,W11.5kg。急性病容,神清,精神极差,皮肤无瘀点、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结膜无充血。口唇干燥不红,无皲裂。舌质干,无杨梅舌,咽充血不明显。双肺呼吸音清晰。

  • 标签: 主要表现 腹泻 川崎病 入院查体 头孢类药物 急性胃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完全病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认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6年8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56例不完全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大于5天伴咳嗽,均有冠状动脉损害。结论不完全病亦多发于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早期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利于早期诊断。

  • 标签: 不完全川崎病 临床表现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本次实验将评价在小儿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同时还应研究该护理模式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确诊的48例小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分得24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分得24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密切观察两组患儿的病情变化,并比较并发症的发病率。结果:研究组并发症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相比,在小儿病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更为理想,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小儿川崎病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并发症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病的临床特征,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合并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在就诊时均存在发热现象、胸片或胸部CT提示肺炎改变、MPIgM1160以上,20例患者球结合膜充血,12例皮疹,21例患者口腔黏膜改变伴随指趾脱皮及手足硬性水肿,18例患者存在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肛周膜状脱皮、卡疤潮红;14例血CRP、白细胞水平增高,3例存在冠状动脉病变。采用阿奇霉素对所有患者进行序贯治疗,并于早期进行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人血丙种球蛋白及潘生丁治疗,21例患者均顺利治愈。结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过程中可合并病,对该类患者应尽早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可及早改善病情。

  • 标签: 川崎病 支原体肺炎 治疗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病患儿家属的效果。方法32例6月-6岁病患儿家属,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及相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组由责任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状态好于对照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SA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家属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其心理状态及满意度。

  • 标签: 儿童 川崎病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病病因至今未明,多中心研究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及物理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案国内外均主张ASA与IVIG联合使用,掌握治疗时机及剂量是成功的关键。激素治疗效果仍在探讨之中。

  • 标签: 川崎病 病因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