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蛮女偷闲点素粧,顶盘高髻耳联珰。短衣细袖蹁跹,百折腰裙拖地长”。这是清代师宗知州夏治源吟咏师宗壮族装束和舞蹈的一首诗。诗句说明,壮族不仅喜爱舞蹈,而且舞技娴熟,颇富魅力。清代壮的这种情况,至今其盛未艾。现仍流行的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 标签: 碗舞 师宗县 短衣 身法 夏治 自娱性
  • 简介:基本内容简介。烟盒是红河州石屏县彝族民间,每逢节庆日,彝族人便会聚在一起,穿上盛装,拿起烟盒,跳起欢快热烈的烟盒。这里创编的广场烟盒是在民间烟盒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个性特征,学校校园环境,课间十分钟的条件创编的,目的是推广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兴趣与娱乐。因此,该既是民间烟盒,又带有儿童的天真、活泼的特性,又是学校广场操的变体,总之,是一个综合形的集体烟盒。道具:每人一对烟盒,一手一个。动作说明:1、3个8拍。准备:正步直手弹烟盒(见图一)2、2个8拍。4拍重心移至右脚、左脚尖点地,右手在移重心时向右上方甩出,左手至按手(见图二)反复。3、3个8拍。烟盒一位手位:正步微曲膝,第1-4拍,右手在小腹前抬小臂弹,左手微曲于左侧后身弹。第5-8拍换左手在前,反复一次。加快一倍速度再做一次。(见图三)4、3个8拍。动作同上,手抬高至上腹前做。(见图四)5、5个8拍。动作同上,手抬至上方,换手时轮起大臂。(见图五)6、3个8拍。正步微蹲,双手胸前平伸弹4拍,立起高手弹4拍,反复一次,正步曲立腿,曲时一.手下至5点,立时双手抬,右左手轮下。(见图六)7、4个8拍。4拍右脚跟5点勾...

  • 标签: 云锡校园 校园集体 烟盒舞
  • 简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新中国的文艺创作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时,必然从多情境、多视角、多义涵出发去塑造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新中国的舞蹈创作在这方面也有着精心的创编和精彩的呈现。在对这一创编足迹的追思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条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令人向往的"红色旅"。

  • 标签: 中国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 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 新中国
  • 简介:新千年伊始,舞蹈界又报喜讯,由梁群、刘琦编导,汪洌、山翀演出的双人《萋萋长亭》,喜获有“艺术奥林匹克”之誉的“首届国际德尔菲艺术比赛”特别大奖。在广东歌舞剧院副院长王生贵的引见下,我们见到了该院《萋萋长亭》的男演员——汪洌。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挺拔俊秀、满

  • 标签: 汪洌 舞蹈 演员 《萋萋长亭》
  • 简介:圆圈,又叫毕颂,是俄罗斯民间集体的代表。在婚庆或丰收的时候,青年男女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围着篝火,手挽手,伴随着吹奏的旋律.呼喊着边转边跳。

  • 标签: 俄罗斯 欢乐 集体舞
  • 简介:对于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来说,其本身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而如果能够将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江西傩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高校舞蹈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就将得以较好实现,而具备着历史悠久、题材丰富、种类多样等多方面特点的江西傩的传承与保护也将获得较为有力的支持。

  • 标签: 江西傩舞 高校 舞蹈教学 实践探索
  • 简介:“帮新谐钦”流传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帮新乡,因此当地群众称“帮新谐钦”.“谐”藏语译为歌舞,“钦”即盛况或隆重之意.帮新谐钦是当地群众逢年过节时跳的一种歌舞,不管是宗教书目还是民间节日谐钦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帮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帮新谐钦是围着圈跳的歌舞,领舞者称“谐本”(领舞者和组织者),有男女队各一名.这两个谐本有群众选举产生,其条件是嗓子好、跳的棒,而且能组织所有者.时男半圈,女半圈,两个谐本站在各自队伍的最前列.分快板和慢板两种,先跳慢板后跳快板,慢板唱的多少,快板多.慢板跳几段后领舞者或集体呼喊“地”即转入快板.女唱一段男女一起,男唱一段男女一起.边唱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

  • 标签: 品种展示 西藏日喀则地区 基本动作 组织者 宗教活动 昂仁县
  • 简介:“底雅”,即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区.也有人称“未改区”,据当地干部介绍这里还没有进行民主改革.“鲜”即舞蹈,流传在底雅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此,当地群众称“底雅鲜”.底雅区位于札达县东南部约三百七十多公里处,它的正面是象泉河,顺着象泉河向西走十多公里就到印度边境.底雅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气候温暖,阳光充足,这里的群众热情好客,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到了底雅区,他们就热情的握手问好,并送来青稞酒和酥油茶等.

  • 标签: 品种展示 民间歌舞 西藏阿里地区 基本特点 基本动作 表演形式
  • 简介:敦煌秉承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以敦煌佛教舞蹈为胚胎,在继承唐代宫廷乐舞西凉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域各民族舞蹈舞姿,重视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和整体艺术效果,强调曲中求圆,"象"中变"形",虚实相生,富有想像,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 标签: 敦煌舞 美学传统 审美特征
  • 简介:舞蹈作为流行歌曲可有可无的搭配时代日趋式微,它的独立性和由自身的提升所获得的尊严正在受到普遍关注。舞蹈的美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者为它倾注了一生的激情。张润华就是其中一位。对于一些从事艺术的人来说,天生就与艺术有着说不尽的

  • 标签: 歌舞团 舞蹈学院 广州 流行歌曲 舞蹈演员 以人为本
  • 简介:“普布果谐”流传在那曲地区班戈县普布乡.“果”既圆圈,“谐”既歌舞,因此,得名为“普布果谐”.但外来人称它为“卓谐”.“卓”既牧区或牧民,因为它是流传在牧区的一种歌舞,所以称“卓谐”,既牧民或牧区歌舞.“普布果谐”有它独特的风格、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歌词内容,普布果谐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每当逢年过节时人们聚集在一起欢跳果谐表示庆贺.“普布果谐”的表演形式是围成圆圈,男半圈女半圈,或男女混合.男女各一名谐本(领舞及组织者)站在各队的最前例,人数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

  • 标签: 那曲地区 基本特点 基本动作 边唱边舞 品种展示 民间歌舞
  • 简介:本文以湘西地区傩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并整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探知其背后的巫傩文化,分析湘西傩作为多元文化融合体的艺术特色,揭示当前传承中的不足,并从教育层面提出了具体策略。一、湘西傩的艺术特色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一)面具傩面具是傩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之一,也是区分'巫'与'傩'的重要标志。傩面具是傩文化最具象和直观的象征符号,直接反映了傩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兴衰历程。

  • 标签: 湘西地区 土家族
  • 简介:1919年,齐白石举家迁往北京,以卖画刻印为生,但创业初期门可罗雀。因为那个时期的文化人正纷纷追捧“时髦”的国外艺术,齐白石的传统“文人画”不被关注。而唯有一人特意找到齐白石,与其探讨传统的中国艺术,这位被齐白石称为“贵人”的,便是著名的艺术教育家——陈师曾。

  • 标签: 中国艺术 文化人 文人画 教育家 传统
  • 简介:以戴爱莲为代表的中国芭蕾艺术家,积极倡导在新建立的歌舞艺术表演团体中,将芭蕾作为培训演员的必修课,自此之后,芭蕾这一欧洲古典舞蹈形式,以其优雅的体态和科学、完整的训练方法,逐步被我国各大舞蹈院团所接受。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舞蹈专业都会安排学生在一年级时开设'芭蕾基础训练'这门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塑造优美形体的同时能够为更加科学、合理的提升身体素质、增强技术技巧能力以及表现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普通高校 芭蕾基训 课堂教学 分析
  • 简介:得荣县位于甘孜州的西南角金沙江河谷,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隔江而望。这里的居民大都是藏族,但是又有着较为独特的风俗,如得荣妇女的服装与藏区各地的藏装有迥然不同之处。这些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有该地的文化原始性,我

  • 标签: 迪庆藏族自治州 得荣 沙江 藏装 我将 动作幅度
  • 简介:<正>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近年来,“达体”热象一股馥郁的春风,飘在大小凉山彝族村寨。“达体”,彝文为(?)。达,指地;体,指踏。达体意为“踏地”,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舞蹈离不开跳踏这两个基本动作,李白游历安微络县桃花潭时,感于跳踏曾留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跳歌声”这样的诗句。居住在川、滇、黔三省的彝族,其传统舞蹈及历史沿革,近年来在云南有重要的发现。彝族的达体舞起源很早,据考证西晋时已有文字记载。南宋时,马远绘的一幅四老《踏歌图》,作为

  • 标签: 彝族人民 小凉山彝族 传统舞蹈 虚幻 集体舞 历史沿革
  • 简介:<正>美丽富饶的大凉山,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雄居云贵高原南端。境内居住着彝、汉、藏、回、蒙、苗、傈僳、纳西、傣、布依等十几种民族。凉山彝族是古羌人的后裔,它的文化艺术,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古羌人的遗风。凉山彝族在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

  • 标签: 凉山彝族 锅庄 彝族人民 文化艺术 大凉山 火文化
  • 简介:长江三峡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原始文化积淀。三峡巫文化中的巫元素,从原始社会时期延续至今,是三峡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三峡巫,对于探索和丰富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史的内容有着重要意义。三峡巫种类繁多,包括'跳端公''傩''马脚''仙娘''七姊妹''跳丧''摆手''虾子灯''建东花鼓''茅古斯''石柱土戏''薅草锣鼓'等二十多种歌舞形式。文章重点选取三峡巫中具有代表性的开县跳端公和土家族跳丧,对其历史源流和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 标签: 巫舞 跳端公 跳丧 三峡巫文化 撒叶儿嗬
  • 简介:2003年全区专业舞蹈比赛中我们又一次欣赏到了以藏族堆谐舞蹈做为主要创作元素,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的不少新编舞蹈。这些舞蹈有:女子群舞《高原风》(编导:罗金,作曲:拉旺),双人《恋》(编导:次仁卓玛,作曲:边诺),女子群舞《普姆霞加》(编导:小次仁平措,作曲:扎西次旺),男子群舞《脚步》(编导:扎西旺加,作曲:曲根),独舞《踢踏随想》(编导:江东,作曲:觉嘎)等,当时在拉萨的舞台上确实刮起了一股以藏族堆谐踢踏舞蹈的基本动作为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堆谐舞蹈鲜明欢快的节奏和脚的灵活功夫,歌颂新时代的藏族踢踏的“高原风”。

  • 标签: 作曲 编导 群舞 专业舞蹈比赛 创作手段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