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在苍山洱海之间,在云南大理城北约一公里处,矗立着三座古塔,三塔鼎峙而立,前映洱海之水,碧波倒影,微风过处,浮荡相叠,鱼虾相吻,自成一趣;后沐苍山之风,绿树摇曳,风声鹤唳,回荡其间,虫鸟相鸣,自是人间仙境.

  • 标签: 三塔记 云南大理 大理三塔
  • 简介:德昂族是云南人口仅几十万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于滇西南各州县。德昂族种茶的历史悠久,他们男女老少对茶向来都是情有独钟,别具深情,这种心态世代相沿,从而形成了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即“茶文化”。

  • 标签: 云南 德昂族 茶文化 民俗文化 景颇族 哈尼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主创策划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至今,创下了国内外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研究和探讨《云南映象》成功的经验,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不可复制四个字入手,将《云南映象》的成功归功于其优越的产品特质以及培育环境上,对其他旅游演艺产品打造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云南映象 不可复制 市场运作
  • 简介:一、20世纪云南诗歌发展的三次高潮综观整个20世纪,云南现代诗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西南联大时期。西南联大聚集了当时国内一些顶尖的诗人如闻一多、冯至等,同时还聚集了当时英美新批评学派的重要人物燕卜荪、国内英美诗歌翻译和批评的顶尖人物王佐良等人。他们以师生为纽带,在课堂上传授和交流诗歌,

  • 标签: 诗歌发展 云南 新时期 英美新批评 展望 诗坛
  • 简介:从普洱到文山,从早八点到晚八点,从清晨到日暮,穿过大半个云南,我来赴一场文学的盛宴。之前对文山的印象只有三七,与文山结缘却是文学。人生总在意料之外。2015年的滇东文学创作年会,把我拽进了文山的温柔乡。出远门,长见识。此次年会不但能当面听到省作协主席黄尧老师的教诲,还能够和张庆国先生、其他9州市文联的优秀编辑共同探讨,实乃万幸。

  • 标签: 黄尧 文学创作 滇东 普者黑 作协主席 摆龙
  • 简介:<正>一、翁丁寨的思想者翁丁寨在沧源,沧源在临沧,临沧在云南。在此之前,我知道云南有大理、丽江,有西双版纳,却从不知道云南还有临沧,临沧还有沧源,沧源还有翁丁寨。就像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云南有阿佤族,却从不知道阿佤人有棕榈一样的肤色,有炭火一样蓝色的眼腈,从不知道他们因为崇尚月亮,至今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因为

  • 标签: 翁丁寨 思想者 佤人 沧源 西南边睡 牛头骨
  • 简介:本刊讯5月19日.民族文学杂志社与云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云南少数民族作品改稿会在丽江举办。来自彝、傣、哈尼、回、藏、白、纳西、佤、拉祜9个民族26名作家,及来自景颇、德昂、布朗、普米、阿昌、怒6个人口较少民族11名作家,共15个民族37名作家参加了改稿会。《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范稳出席了改稿会。

  • 标签: 《民族文学》 云南少数民族 改稿 丽江 人口较少民族 作家协会
  • 简介:云南对于外界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一地方神奇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无不让世人以一种惊异的,猎奇的,然而又以某些莫名其妙但可以肯定是非我族类的眼光相看待.这是一种对待云南以及云南文化的复杂心态,也是对我们云南人的一种“他者”的眼光的观照.然而,我们自己又是如何或者应该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呢?下面,笔者将通过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策略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标签: 文学创作 云南 精神 写作 化身 作家
  • 简介:在澜沧江中我在黄昏时分进入澜沧江的水中,那是炎热的夏日,澜沧江是红色的,因为水在奔下高原的途中,被泥土染红了。我一丝不挂,进入水中。大河像液体的风,环绕着我。又像无情的手,将爬在我皮肤上的热,一片片刮掉。我则像一棵风中的树,在水中摇摆。水是温凉的,我在这新鲜的温度中丧失了对世界的意识。像在古代的黄昏渡过这

  • 标签: 云南 澜沧江 想象力 高原 棕皮 滇池
  • 简介:一砖一瓦把岁月灿,一草一木把春烂漫,南疆风情,这里醉美,窗明净几是心灵港湾,一盏盏灯火亮又明。一户户人家绽新颜。啊,德霖,把梦想种在彩云南,长成了琼楼玉宇映河山。

  • 标签: 德霖 一颦一笑 禄康 一盏盏
  • 简介:摘要云南壮族口头传统是当地壮族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艺术表达,它构成了云南壮族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精神生活。云南壮族口头传统至今仍在云南各个壮族地区讲述、传唱与表演,仍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壮族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安抚灵魂,慰藉心灵,调节心理平衡与提升审美情趣等重要文学治疗价值。

  • 标签:
  • 简介: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日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彝族人民勤俞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其他民族,成为中国各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彝族文化 传承现状 云南彝族 民族优秀文化 民族发展 传统文化
  • 简介:对于云南文学来说,军旅文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军旅作家南下,来到了神奇美丽的云南,他们在这块沃土上创作出一批热情讴歌边疆军民团结和各民族新生的作品,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军旅作家群。

  • 标签: 云南 文学 作家
  • 简介:一、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的经典性作品李乔的文学创作始于三十年代,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皆创作于五、六十年代,这正是云南文学中"边地与民族"传统得到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时他的创作全是以边疆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李乔是彝族人民最忠

  • 标签: 云南文学 二十世纪 李乔 民族意识 作品 三十年代
  • 简介:摘要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着重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机遇背景下给云南的扶贫开发建设带来了科学的指导理念,通过“四个全面”全国性的深入学习,云南的扶贫经济发展开发的各项工作关键环节的核心,重点建设的领域更为明确,内在的逻辑更为严密。因此,在云南扶贫开发全面经济建设工作中,“四个全面”为云南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战略性的理论保障,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 标签: 四个全 云南 扶贫开发
  • 简介:<正>人为食亡一日,数饿痨出名、善窃好食者聚隅相谋,策划何以得食。一善窃者曰:附近一带我等皆已游击,不知何处有甚物好吃?好食者猛然击掌喜道:闻坡后大树有一蜂窝,大极,老职工性怯,不得。谁敢上树烧之,取蜜而食。良久,一惯上树翻墙者愤言:何惧,欲食,活人弗能无计谋。即率众至蜂窝树下,先以杆上火把烧之。然树甚高,不及。

  • 标签: 取蜜 此君 受苦受难 你我 始觉 知者
  • 简介: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养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胡作非为带给它的挫折。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个性张扬,流动便是它惟一的宿命。它并不会思索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轻柔地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不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以无尽的孤独告诉他们水流的意义。在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石子,就会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