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彼此间对话畅通无阻,其中汉英双语方式的互动更为频繁,汉英语码转换更是一大特点。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选用微信聊天记录为语料,研究会话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同时,还探析男女性别在使用语码转换功能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丰富了社会语言学中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

  • 标签: 社会语言学 汉英 语码转换 微信聊天 社会功能
  • 简介:中美文学中不乏以历史为背景而写就的优秀作品。威廉·福克纳和金庸的小说便是这一方面的代表。尽管两位作家来自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却都非常关注历史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历史给予人的影响。通过解读其小说中的人物,可以窥见福克纳与金庸共同关注的问题,即历史与人的关系。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金庸和福克纳在传递着这样一个相同的信息:历史记录着人类的发展历程和事件,对人的当下和未来具有借鉴意义。如果将历史记录的重要性扩大,进而迷恋这种记录,则无法正确对待人与历史的关系,人的精神和人格在迷恋中会扭曲变形。

  • 标签: 中美文学比较 历史重负 福克纳和金庸 精神扭曲
  • 简介:为了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系列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但是,在这些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为了提高英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及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笔者以内容与语言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的设想。研究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了大连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及授课教师对课程融合教学的态度及对两类课程融合的方法。研究发现:(1)半数以上的学生对两类课程融合教学持积极态度,并认为听力、写作和翻译课程是学生优先选择与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融合教学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2)多数教师认为可以通过英语语言技能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本国思想政治内容的理解及其英语表达力。在此基础上,本文在结合课程、开设时间、教师合作以及教材四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实施两类课程融合教学的建议。希望本研究结果对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内容与语言融合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 英语专业技能课程 融合
  • 简介:该文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在梳理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基础上,提出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同时,指出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的新任务,新思路。

  • 标签: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教学原则
  • 简介:本文以社会文化活动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北京某高校的七位优秀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辅之以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探究教师利用话语中介与活动系统中间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教师话语形塑教师角色的机制。研究发现,优秀教师综合运用话语的多种功能,促成教师角色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师能够利用话语中介实现不同的教学行为,发挥传受者、促进者、咨询者及管理者等多元化角色作用,并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以及多方面发展的重要中介者。

  • 标签: 社会文化理论 优秀外语教师 教师课堂角色 教师课堂话语
  • 简介: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前预备研究,通常以量化而非质化方式进行。然而,量化研究较多注重任务预备的结果而非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预备行为容易被忽视。本研究尝试填补此方面空白,以访谈研究方法探索具体任务前预备行为,以及先前研究较少触及的主题熟悉度问题。这两个因素构成了Bui(2014)所提出的任务外和任务内预备理论。八位香港本科学生完成了一项熟悉以及一项不熟悉的口语任务,并在任务后接受访谈。尽管此前研究的部分结果得到证实,本研究还是发现了三项较新成果:第一,先前相关研究都集中在任务预备的心理语言学过程,但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报告任务预备可减少焦虑并增强自信,显示任务预备在情感层面的影响。其次,即使先前研究显示,任务前预备提高了流利度和复杂度而非准确度,学生的自我报告却反映了他们对准确度的重视。再次,主题熟悉度可以在无任务前准备的情况下,部分填补任务前准备所起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还讨论了相关教学启示。

  • 标签: 任务前准备 主题熟悉度 任务预备 流利度 准确度 复杂度
  • 简介:结合国内外多模态隐喻表征研究的相关成果,在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理论框架内,以中华环保基金会官网上收集的90篇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为语料来源,本文研究了该类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主要表征类型及其隐喻映射的语类特点。研究表明,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中存在六种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图像、文字、文图是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表征的三种主要模态,而图像一文字、图像一丈图两类表征的出现频率最高。论文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并阐释了多模态隐喻表征背后的认知理据,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公益广告的语类特点研究,同时也为公益广告设计者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 标签: 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 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隐喻表征
  • 简介:研究基于翻转课堂1.0和2.0教育理念,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进而探讨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性与定量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环境、认知、社会以及教学存在都有较好的体验,其中认知存在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为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学科特色,混合多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 标签: 翻转课堂 商务英语写作 体验 实证研究
  • 简介:研究探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及其策略。研究以两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为研究参与者,采用有声思维报告和反省报告的方式收集数据,参照Moustakas现象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步骤、Creswell数据分析三步骤及Bogdon和Biklen发现和编码法分析数据。研究发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的过程包括自动识别词汇,基于上下文、汉字发音、学习者已有知识及单一汉字词义识别词汇,在无法识别词汇时进行回避或再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在阅读情境中词汇识别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其中认知策略包括直接转换、翻译、解释、猜测、推断及寻找关键词,自我调节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调节行为策略、调节情感策略及调节动机策略。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建构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阅读情境词汇识别策略模型。本研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和教学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教育启示。

  • 标签: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级学习者词汇识别 过程 策略 阅读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