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 标签: 西藏门隅 门巴族 丧葬文化
  • 简介: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人类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呈现了中国教育人类研究的现状,侧重对学科价值、学科主题、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教育人类的研究范式和内容一直拘泥于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方面,需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开展教育人类的研究转型,这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

  • 标签: “互联网+” 教育人类学研究 文化重构
  • 简介:陈宝祭祀是渭水流域居民的风俗。陈宝神有三种形象:一种是一块颜色像肺肝之色的玉石;一种是雌雄雉鸡,雄者代表王,雌者代表霸;一种是男女童子。通过文化人类图腾分析得知:陈宝民俗反映的是关中民众对高辛部落首领少昊、舜、丹朱、娥皇、女英的纪念,特别是对舜娥皇、女英的纪念。陈宝所及之陕西渭水、汉水流域和南阳地区存在着大量有关高辛部落联盟活动的历史证据。从陈仓到雉县,陈宝传说显示了高辛部落联盟一部分成员从渭水经陈仓道迁徙到汉水流域的历史痕迹,陈仓道自古以来就是渭水汉水流域居民相沟通的通道。

  • 标签: 陈宝 陈仓 雉县 高辛部落联盟 帝舜 少昊
  • 简介:元代的书院地域分布广,数量多,兴建者众,以致出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南北迁”的盛况,从而使得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可以实现文化的习得,并可以使知识文化、学术思想在这一教育机构中薪火相传,实现文化的濡化。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盛况,元代统治者积极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努力贯彻“汉化”文教方针,并采取尽力保护、积极创办的书院政策分不开。这一书院政策服从和服务于‘汉化’文教方针,也是“汉化”文教方针得以顺利持续推行的制度保证。

  • 标签: 元代 书院 程朱理学 汉化 人类学
  • 简介:摘要:艺术人类把从实践出发作为学科的学术价值取向,既承续了其母体学科文化人类的学术传统,又确定了文艺、美学、艺术等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诸学科相区别的学科边界,从而开启出生活世界的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新视域。本文立足于艺术人类,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探讨有关鄂伦春族族源,主要有“室韦说”、“肃慎说”、“通古斯说”和“综合说”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展示了当前对这一研究的进展状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鄂化春族 起源
  • 简介:摘要:康德式自由在其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通常从形而上学角度进行探讨。然而,康德的人类讲演揭示了他对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行为的深刻理解,提供了理解康德式自由的人类而非纯形而上学的视角。本文探讨了康德人类讲演的基本情况,分析人类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人类道德哲学之间的关系。康德认为人类研究对于完整理解道德哲学至关重要,因为它连接了理性道德准则与人类实践之间的桥梁,展示了如何将道德原则应用于具体人类行为中。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康德式自由的含义,即自由不仅仅是抽象的理性命令,也深深植根于人类的具体生活实践中。

  • 标签: 康德 自由 人类学 道德
  • 简介: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性文化,具有彻底否定一切、超越一切的批判精神。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主体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主张消解哲学,代之以相对性、多元性、主观性等。这种批判理论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了资本主义文化中主体性以及理性主义文化的弊端,并且发展了现代哲学,促使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带来了新的启蒙。但是,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由于缺乏变革现实的基础,否定的批判过于激进,缺少建设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反理性主义 反基础主义 反中心主义
  • 简介:教育人类是由教育人类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开放性综合学科。其研究的理论范式主要是用人类理论和方法对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进行文化意义的阐释和理论的建构。其研究方法论往往是站在不同理论流派的立场上去关注他者,并从整体论、比较论和主位客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个案的研究。在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在陌生熟悉之间实现身份的转换,并通过三角印证来处理数据的真实性问题。在具体研究中更加强调通过访谈、观察、体验和反思来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搜集,从而形成'书斋田野'的研究环,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建构理论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理论范式 方法论 方法 技术
  • 简介:寨英古镇地处武陵山区梵净山下,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寨英滚龙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神话传说高超复杂的编扎工艺为寨英古镇所独有。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寨英滚龙神话传说、编制工艺、舞龙仪式等进行历史人类考察,透过神话传说的背影来叙述真实的历史记忆,从而解读滚龙文化相传百年经久不衰之原因。

  • 标签: 滚龙神话 编扎技艺 历史人类学 解读
  • 简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知识可视化、词频分析等方法,对1965-2013年间WebofScience发表的5316篇教育人类相关学术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际教育人类研究的发文量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相关领域学者的分布较为分散,核心作者尚未形成,期刊分布机构分布则都显示出相对集中和高度分散共存的非均衡化的发展特点;教育人类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研究前沿的演化均具有按时期演化的特征。研究热点的主题可归类于教育人类研究对象特征的关注、教育人类实现形式的研究、教育人类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国际教育人类的知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趋于稳定并基本成熟,教育公平研究、具体文化视域下的教育人类研究等在不同时期成为教育人类的知识基础。

  • 标签: 科学知识图谱 研究前沿 文献共引图谱
  • 简介:作为瑶族丧葬的一个重要仪式,孝歌的起源较早,内容丰富,特别是反映了瑶族早期的宗教哲学观和教育、审美认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价值。

  • 标签: 瑶族 孝歌 意蕴 价值
  • 简介:蒙古族安代舞作为科尔沁草原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在正受到地方政府和文化局的关注。安代舞不仅具有民俗学和文化人类研究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人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安代舞主要在库伦旗民间进行传承,学校传承方面的关注不足,相关研究更少。从教育人类的角度出发,使用教育人类研究方法对安代舞进行研究,根据安代舞的传承方式和现状,提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传承模式,并有效地开发安代舞的教育功能。

  • 标签: 安代舞 教育功能 学校传承 民族文化
  • 简介:随着全球化的愈演愈烈,电影已成为基本娱乐方式之一,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资,藏族题材影片已走过了艰辛的历程。本文运用历时法,展示和梳理了从解放以来到改革开放时期藏族题材影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本世纪诞生的藏人本土影片,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藏族题材影片的演变脉络及特点,为今后藏族题材影片的发展方向给予了几点思考。

  • 标签: 电影 藏族题材 藏族本土影片
  • 简介:《挂红》是收录在蒋吉成小说集《三个太阳照着的峡谷》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从文学、人类的角度观照,对传统风俗习惯的坚守是小说女主人公秀英悲剧命运的根源。文章从悲剧的形成、原因和启示来解读该小说。

  • 标签: 悲剧 风俗 万物有灵 反原始主义
  • 简介:撒拉族在青海循化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从艺术人类视野下对该民族婚姻习俗的分析中,可以窥见隐藏在习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象,使读者对该民族的婚俗文化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

  • 标签: 撒拉族 婚礼 艺术人类学 变迁
  • 简介:从教育人类的角度出发,借鉴其文化价值相对论、跨文化视域等理论精髓,对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在全球化的情势下,中国应该建立自身特有的教育体系,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传承和发扬本土音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秉持音乐的教育是一种感觉教育的目的论主张,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开拓体验视野。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文化价值 相对论 音乐教育 目的论
  • 简介:<正>在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后,西方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大量收集不同民族的风俗、宗教、巫术和其它资料,为文化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之作为一门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研究人的独立学科,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开始崛兴。经过近百年的经营发展,中经进化论的推动促进,该学科已很具规模。20世纪初,当诸多西方新学联翩来华相继为中国先进知识界迎受时,该学科又因进化论遗传等关系特密而备受青睐,成为西来显学之一。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中国 民族主义思潮
  • 简介: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黑走马舞作为民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蕴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文化人类的视角来解读"黑走马舞",认为黑走马舞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镜像,是哈萨克人豪迈性格气质的书写,是对哈萨克人骏马情怀的艺术阐发。黑走马舞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愉悦交往的本质特征体现和民族历史记忆传统生活的展演。探寻哈萨克族黑走马舞的文化特质,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哈萨克族 黑走马舞 文化蕴含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丽江纳西民居是汉、藏、白交融的艺术,门装饰作为民居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体现了它的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从纳西民居的门装饰原始艺术出发,通过新旧门艺术之间的比较,挖掘其强大的生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 标签: 门 装饰艺术 丽江民居
  • 简介:本文运用人类理论,对河西宝卷中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和狂欢性特点做了解构。河西宝卷通过二元对立和狂欢性这两种结构方式,张扬了女性对自我价值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恰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精英文化的颠覆反叛。

  • 标签: 二元对立 狂欢 河西宝卷 女性 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