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骼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常见癌症晚期好发的转移部位,癌症骨转移通常伴随剧烈的慢性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癌症骨转移的发生,肿瘤微环境在骨组织形成,转移部位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一系列疼痛相关分子的释放,从而诱发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 BCP)。文章对近年来针对BCP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包括骨质微环境酸化、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神经营养蛋白等经典分子机制及近年来研究发现的新型分子机制,还对近年来应用广泛、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BCP患者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转移 骨癌痛 骨骼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脑影像、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血液指标等临床标记物,探讨癫痫后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癫痫监测诊疗中心的住院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20例癫痫发作后头痛患者为试验组,20例癫痫发作后不伴头痛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癫痫发作间期、癫痫发作停止后试验组患者头痛开始5 min内及对照组在癫痫发作停止后5 min内的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谷氨酸水平,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变化,视频脑电图(VEEG),头部磁共振(MRI)。采用t检验比较癫痫发作间期和癫痫发作后5-HT、NO、谷氨酸和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脑电异常放电比例和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比例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癫痫发作后血清NO含量均升高,2组升高值比较[(46.37±18.17)μmol/L vs (19.83±5.7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学意义(t=12.157,P=0.034)。试验组脑电图异常放电部位顶枕部放电比例高于对照组(55.0% vs 25.0%),弥散性放电比例低于对照组(25.0% vs 6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50、5.103,P=0.043、0.025)。而2组间血清5-HT含量、谷氨酸含量、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出现DWI高信号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神经递质NO的升高、顶枕部放电以及癫痫发作引起的局灶性损伤可能与癫痫发作后头痛有关。

  • 标签: 癫痫发作后头痛 5-羟色胺 一氧化氮 谷氨酸 经颅多普勒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预防性疫苗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流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疫苗佐剂可以增强疫苗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佐剂通过与不同种类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或环磷酸鸟苷-腺苷合酶(cyclic-GMP-AMP synthase,cGAS)作用,增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对抗原的摄取及提呈能力。但是由于不同种类佐剂诱导活化的模式识别受体种类不同,因此在诱导CD4+T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T细胞反应中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文章总结了佐剂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为疫苗佐剂的选择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疫苗 佐剂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活化
  • 简介:摘要肾结石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种族、职业、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结构、遗传等都与之相关。目前研究表明可能与代谢综合征、糖蛋白、晶体——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Randall斑"形成、易感基因、药物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失调等学说相关。进一步提高对结石疾病的认识,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及预防肾结石提供新思路。本文就肾结石的发病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肾结石 代谢综合征 糖蛋白
  • 简介:摘要细胞内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的沉积导致了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及多系统萎缩等突触核蛋白病的发生,而其病理传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体α-syn的细胞间传播是大脑区域之间疾病传播的主要模式。本综述回顾了不同模式的寡聚体α-syn细胞分泌和再摄取的现有证据,包括细胞间直接转移、朊蛋白样传播、外泌体分泌和内吞作用、纳米隧道及小胶质细胞介导作用,以便更详细地了解突触核蛋白病理学在整个大脑中传播的模式,为防止疾病进展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标签: α-突触核蛋白 突触核蛋白病 外泌体 朊蛋白样 内吞作用 纳米隧道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眼表长期暴露于外界光线下,各种眼表光损伤疾病临床常见。以紫外线为主的短波长不可见光可以导致急性光化学角膜炎、翼状胬肉、圆锥角膜等疾病;以蓝光为代表的可见光引起的最常见眼表损伤为干眼,与电子照明和视频终端使用密切相关。光损伤引起眼表组织细胞水肿、新生血管生成以及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主要机制与炎症、凋亡、氧化应激等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96-201)

  • 标签: 眼表 光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免疫疗法的兴起,肿瘤疫苗作为其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益显现。免疫佐剂可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调节免疫应答强度,还可降低疫苗的使用剂量、提高疫苗安全性,故免疫佐剂在肿瘤免疫疫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研究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归纳了常用免疫佐剂的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用于临床的3种传统佐剂(弗氏佐剂、油乳佐剂、铝盐佐剂)和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种新型佐剂(脂质体、中药佐剂、小分子多肽佐剂、细胞因子佐剂、纳米佐剂)的特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佐剂,免疫 作用机制 传统佐剂 新型佐剂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因多种因素致胰岛β细胞破坏,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和高血糖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以青少年和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且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上升。目前公认的病因为在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由T细胞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β自身免疫破坏过程历时数月到数年,期间患者没有症状及高血糖,但相关自身抗体可以阳性,当胰岛β细胞破坏到一定程度时,糖尿病症状出现。该文将从基因、肠道病毒及肠道菌群等方面简要阐述其和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进而为探寻1型糖尿病未来可能的预防及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 基因
  • 简介:摘要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 标签: 药物过敏 药疹 人类白细胞抗原 易感基因 致敏药物 药物激发试验 体内试验 体外试验
  • 简介:摘要创伤是导致器官和组织损伤最直接的形式,也是世界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创伤伴随的缺血再灌注、酸中毒、低氧血症、外科手术、失血或大量输血等均可引起继发性组织损伤。创伤导致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导致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期研究表明,线粒体DNA(mtDNA)等线粒体来源的DAMPs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tDNA的释放不仅能够诱导免疫应答、加剧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及器官损伤。本文就mtDNA在创伤中的释放机制,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及其与创伤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线粒体DNA 信号通路 创伤 炎症
  • 简介:摘要牙体牙髓病、牙周炎、牙外伤和遗传性疾病等导致的牙齿缺失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牙根作为牙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牙周组织的连接将牙齿固定于牙槽窝内。深入探究牙根发育的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对牙根再生治疗新方法的探索。牙根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上皮和间充质组织间的交流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就牙根发育过程中各信号通路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根 牙本质 牙根发育 上皮根鞘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现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昼夜节律是自然进化赋予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在人体不同器官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睡眠周期、体温调节等。近年来,疼痛昼夜节律和调控逐渐成为临床和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疼痛均存在昼夜节律,而且疼痛与睡眠节律关系密切,失眠与疼痛经常并存,交互影响;另外人体内源性镇痛机制及镇痛药物反应性也呈现昼夜节律。了解疼痛昼夜节律变化及镇痛药物时间处方,对于急慢性疼痛的预防及治疗方案的制订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疼痛昼夜节律及机制的探索,以提高疼痛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疼痛 昼夜节律
  • 简介:摘要转移是一个关乎多个基因和生物分子的复杂的、多步骤生物过程。临床治疗乳腺癌主要通过手术、化疗和放射等,可以控制原发肿瘤的生长,但转移性疾病仍然是肿瘤学中最大的临床挑战。这些方法在预防复发或治疗乳腺癌转移方面仍不十分有效。本文对乳腺癌转移的若干方面进行了综述,包括转移级联和扩散模型、肿瘤血管生成、细胞的分解和迁移、原发肿瘤,破坏血管壁,适应新环境,器官向性和休眠细胞。癌细胞与正常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转移级联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广泛的信号传递和刺激生物分子和基因,介绍了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

  • 标签: 乳腺癌 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烟雾病是一种好发于东亚地区的脑血管疾病,以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中动脉起始处的狭窄或闭塞,颅底的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点的进行性加重的慢性疾病,是引发成年人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烟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主要对烟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烟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烟雾病 脑卒中 环指蛋白213 血管生成 血管重建术
  • 简介:摘要衰弱是指一种由于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老年综合征,与一系列负性临床事件相关。衰弱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人群队列和观察性研究在衰弱的生物学特征方面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及神经内分泌失调、慢性炎症与免疫系统衰老、细胞衰老、能量代谢受损和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及躯体疾病等。本文对老年衰弱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衰弱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生物钟基因能产生昼夜节律并控制其运转,若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疾病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钟基因在DR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昼夜紊乱相关行为干扰了生物钟基因的昼夜振荡,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易致糖代谢调控失衡,最终增加2型糖尿病及DR发病风险。另一方面,DR患者表现出昼夜节律紊乱特点,生物钟基因可能通过影响一系列视网膜病理生理过程,调控DR发生发展。因此,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可作为疾病预防策略,研究生物钟基因在DR中的分子机制可为更加全面地阐述DR发病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生物钟基因 昼夜节律 综述
  • 简介:诗性语言作为文学性的载体,颠覆了语言工具论的观点,诗性境界在诗性语言中得以寄寓,从建构、生成的角度显现了人与世界万物的存在,实现了人类的诗性言说,将隐藏的、未说出的事物显现,人与存在之物如其所是地敞开。

  • 标签: 文学性 诗性语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语言测试的公平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但是与公平性密切相关的一个新的维度——语言测试伦理,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语言测试的三个主要环节(测试命题、测试实施、分数评估)中,测试参与者的伦理道德对于考试公平性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并据此提供保证语言测试公平性的建议。希望为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以及语言测试公平性的伦理考量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语言测试,测试伦理,考试公平性
  • 简介:摘要语言测试的公平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但是与公平性密切相关的一个新的维度——语言测试伦理,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语言测试的三个主要环节(测试命题、测试实施、分数评估)中,测试参与者的伦理道德对于考试公平性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研究,并据此提供保证语言测试公平性的建议。希望为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以及语言测试公平性的伦理考量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语言测试,测试伦理,考试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