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人类在解决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原因何在?乐观的人们会认为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达。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当然还有些较清醒的人看到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不平衡和社会的非正义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不平衡和非正义影响

  • 标签: 《启蒙之后》 卢风 生态环境 文化内涵 自然主义
  • 简介: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并对中国古代及后世生态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价值:优秀的学术传承、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及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 标签: 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 简介:以德性伦理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交往和关系,是环境伦理学摆脱理论困境、回应实践吁求的一个发展方向。环境德性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兴盛与环境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扩展传统德性、解读环境典范、构建德性理论寻求环境德性的界定和说明。、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环境伦理与德性伦理如何相互支持,协同共进,也关乎德性伦理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当代复兴”。

  • 标签: 德性伦理 环境伦理 环境德性伦理
  • 简介:"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之体现,在近现代的研究中经历了宗教神秘化解释、理性文本化解释、审美与伦理化解释、生态维度解释的存在论转化历程,反映了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原初观念在被赋予现实指向后逐渐转向方法论的整体趋势。众多学者在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路径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问题与争鸣,集中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国学传统的生存体验与精神境界问题、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矛盾问题、反生态化解读天人合一问题。在学者们针对天人合一的生态化解读问题进行反复讨论的过程中,生态方法论原则逐渐成为未来研究的关键领域,其初步表现为非认识性、同感性、可持续性、伦理规范性、双向适应性几种特征,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

  • 标签: 天人合一 生态理念 主客二分 生存体验 生态方法论
  • 简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吸取多种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正是独特而重要的思想资源。由于时代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差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是必然的要求。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既能克服传统生态思想的局限,彰显其独特价值,也能赋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民族特色,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实现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现代转化,必须立足于现代、着眼于未来,实行传统文化的全面的现代转化,建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新型关系,适应现代生态经济要求,更好地理解并驾驭理性和科技。

  • 标签: 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 现代转化
  • 简介:云南少数民族禁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少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智慧.本文通过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动植物、山水、生产生活等的禁忌,揭示出云南少数民族多样性的禁忌背后所潜藏的哲学意蕴以及生态伦理价值,指出民族禁忌对促进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少数民族禁忌民族生存方式 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
  • 简介:环境保护成为经济伦理的重要价值,需要借助于一些条件。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基本前提的环境保护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才能进入经济伦理;第二,经济伦理需要在可持续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的支持下,才能把环境保护纳入价值系统之中;第三,尊重自然的限度、善待生命、走循环经济之路、追求经济—环境效益等具体要求,是环境保护进入经济伦理的桥梁。

  • 标签: 环境保护 人的发展 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自然存在物有无道德地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的不可调和性及其观点的不可公度性,意味着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的形而上学危机.如何摆脱这一危机,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黑格尔关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观点为走出这种争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完成本质统一的思想亦为消解这种对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简介:自然界是一个资源宝库,但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因此,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分配正义问题。在环境危机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类借助于"环境正义"这一伦理概念将其追求分配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念进一步延伸到自然环境领域,并在追求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的名义下表达他们的分配正义诉求。

  • 标签: 分配正义 自然资源 代内环境正义 代际环境正义
  • 简介:“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愿景式概念,一经提出便在中华大地刮起一阵阵旋风,吹拂着人们沉睡的心灵,也将其从单向度的GDP崇拜的迷思中惊醒,于是乎“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价值傲然矗立,生态文明成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理性选择。

  • 标签: 生态文明 文明发展 中国 GDP崇拜 理性选择 工业文明
  • 简介:生态伦理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而引起学术界普遍理性思考的新兴领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生态传统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意义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学术质量也日益提高。其中,由佘正荣教授所著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一书

  • 标签: 《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佘正荣 “天人”观念 传统文化
  • 简介: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社会陷入“经济增长环境危机”的悖论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因此,必须实现伦理学范式转型,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经济增长-环境危机”悖论 工具理性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十余年前,我参加上海市一个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评审会议.当时并不认识上海师范大学的王正平先生,但觉得他申报的有关环境伦理的项目很有创意,便竭力支持.此后,我认识了王先生,知道他在教学之余专心研究环境哲学问题,并陆续有所成就,十分高兴.最近,又喜读他刚刚出版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一书,获益良多,并引发我思考一些可能并无答案的问题.

  • 标签: 环境哲学 价值理念 王正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断想 呼唤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作为从价值维度来思考和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伦理学,常常被共通性话语或普遍性价值准则来标示,环境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缺乏一种基于本土化建构视角的环境伦理学往往难免与现实生活世界产生隔膜或疏离,一方面表现为理论范式的缺乏,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实践效度的弱化。基于此,本文提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本土化实现应当以范式确立和强化效度为价值圭臬。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本土化 范式 效度 实践理性
  • 简介: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不管从制度伦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助益,甚或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的公度与通约,都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伦理生态之契合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学期待.

  • 标签: 和谐社会 制度伦理 伦理生态 互构互益
  • 简介:近现代西方主流伦理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际伦理义务,种际伦理义务被作为某种无需关注的问题暂时被置于伦理思考的后台;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否认人对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负有伦理义务。因此,当现代环境伦理学开始探讨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时,就不得不首先清理近现代主流伦理学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伦理观念,为确认和阐释人对自然的伦理义务扫除理论障碍。在现代环境伦理学看来,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就是这类需要加以批判和扫除的错误观念和理论障碍。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物种歧视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 简介:“经济伦理与社会发展”是中韩两国伦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2011年4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上海市伦理学会承办,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后援的“第19次中韩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韩国及国内110余名伦理学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经济伦理学 学术研讨会 中韩两国 社会发展 研讨会综述 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