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主题、主力、主体的中国,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的结构关系,破解中国的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正>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概念。原文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实际 毛泽东文集 经验主义
  • 简介:军队现代建设与意识形态天然不可分割。当前我军面临“去意识形态”的严峻挑战,既有外部原因,需要拒腐防变,也有内部因素,自身意识形态工作有所松懈,还有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政治建军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务实思想阵地、筑牢精神阵地、纯洁文化阵地、占领舆论阵地,确保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牢牢掌握军队.确保加快推进我军现代建设。

  • 标签: 军队现代化 政治建军 去意识形态化
  • 简介:《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报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经验,对党领导农业互助合作的历史及基本指导方针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报告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坚守,希望通过农业合作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但也体现了他在农业合作问题上存在某种认识偏差,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当时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的积极性,对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贫富差距看得过于严重。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简介:<正>"全球"(globalization)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全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和发展趋势.又是一种价值判断。在全球迅猛发展的同时.关于全球的发展程度,即全球是否已经或正在导致全球"一体"格局的出现,以及全球到底应该""什么和怎样""等等,都存在着复杂的争议。如果说全球是一个蕴涵着内在矛盾的发展过程.或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种"二

  • 标签: 政治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 民族性 经济全球化 民族国家 西方哲学
  • 简介:<正>一、实践的双向对象与美和美感的共生同在实践是一个对象过程,这已是一个学术界共认的事实和观念。不过,历来一般把实践仅仅视为主体的本质力童的对象,即主体的客体,却忽视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性状的对象,即客体的主体,或

  • 标签: 双向对象化 审美活动 主客体 主体化 审美客体 美感
  • 简介:毛泽东工业思想研究经历了起步、推进、繁荣三个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从学习宣传到学术自觉、从宏观探讨到细化研究、从单一方法到多元视角转换的学术特征。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工业的主要内容、价值诉求、思想脉络、理论渊源、比较研究、历史评价等方面;海外学界研究则多从现代理论、哲学以及思想史的解释路径,围绕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两大话语体系展开。在综合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拓宽学术视野,吸收新的理论方法,树立问题意识与现实关怀相结合的研究取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毛泽东工业思想的研究。

  • 标签: 毛泽东 工业化 现代化 综述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呢?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三中全会
  • 简介:邓小平全球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全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虽然邓小平没有直接提出过“全球”这一概念,但是他在设计和制定中国现代的宏伟蓝图时,总是以超凡的胆略,鸟瞰全球、前瞻未来,将观察视线和思维空间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上,多次使用过与全球意义相近的“全球性”、“世界性”等术语,明确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等著名论断。

  • 标签: 全球化思想 邓小平理论 唯物辩证法 哲学基础 中国
  • 简介: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号召要建设一支正规现代的人民军队,担负起抵御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使命。建设现代的军队离不开建设现代军事院校,培养现代军事人才,是建设现代军队的基础,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将建设军事学院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交给了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的刘伯承老元帅。

  • 标签: 现代化思想 人民军队 刘伯承 西南军政委员会 资本主义国家 美帝国主义
  • 简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7年11月25日在南京召开。会议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各学科期刊的总被引次数、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及其加权值数据,对拟入选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定性评价

  • 标签: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来源期刊 评价中心 南京大学 中国
  • 简介:赵士发教授新近出版的佳作《现代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新著》),可以说是他数年前出版的《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研究》的续编,或者说是其中基本论点的深化和具体。故《新著》最鲜明的创新点,是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以现代新视野、新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研究。这里既彰显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的新拓展,更显示了著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中国现代问题研究的新思想、新方

  • 标签: 中国化 中的马克思主义 化理论
  • 简介:只有以"异化劳动"而不是"异化"为核心范畴,从方法论、本体论、认识论三重维度重新阐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历史哲学,才能科学揭示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进程中的"积极过渡"作用。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出发,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问题进行批判,以"劳动"取代"绝对精神"而赋予了历史辩证法以物质性的内蕴。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理论混为一谈,但对于"真正的历史"而言,劳动之于自然界、人自身和社会的生成价值,使得这一关系性范畴在本体论意义上得到了确证。为论证共产主义生成这一历史之谜的答案,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较为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识到经济运动和其他因素的矛盾作用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

  • 标签: 异化劳动 历史辩证法 劳动本体论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2004年5月,美国高盛公司的高级顾问,兼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的雷默先生提出了“北京共识”这一概念,许多学者认为,“北京共识”这一概念是研究中国经济的西方学者所总结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北京共识”是针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从而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笔者认为,中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政治现代,文化现代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其固有的特征和规律,对这些方面的总结和探索,也必然会形成其特有的模式。

  • 标签: 中国现代化 经济模式 “华盛顿共识” 经济发展模式 西方学者 经济现代化
  • 简介: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在公民的政治教育研究中引进政治社会概念以来,政治社会研究在西方就受到普遍的关注,并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而我国的政治社会研究却起步较晚,研究现状也不适应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需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就当代西方政治社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透视,在深刻评析当代西方政治社会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西方政治社会研究对我国的启示,以推动我国政治社会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 标签: 西方 政治社会化 研究解析
  • 简介:社会认识的科学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

  • 标签: 社会认识 社会认识论 科学化
  • 简介: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思考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问题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邓小平虽没明确提过“法制现代”这一概念,但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法制现代思想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同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思考中国的现代道路,并在限难地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现代思想,其中包含了法制现代的核心、环境、模式、目标、价值、范畴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仅择以下四个方面作简要阐述。

  • 标签: 邓小平 法制现代化思想 法律制度 法律环境
  • 简介:罗伯逊绘制的全球演进轨迹杨雪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兰·罗伯逊(RolandRobertson)从6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全球问题,在以后30多年的时间中,他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自己对于全球研究的理论框架。80年代...

  • 标签: 罗伯逊 演进轨迹 现代性问题 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进程 民族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