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石小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1-24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1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401220
  • 简介: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高龄产妇大量增加,同时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环境,早产的数量倍增!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早产和低体重和极低体重宝宝大量增加,早产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及家庭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对早产这个特殊群体,早产家庭应掌握科学的护理知识,实施精心护理,加强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保证早产的脑部发育,帮助早产追赶性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对于早产的心理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干预,从而促进早产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 标签: 早产儿;家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早产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处理进行护理。结论早产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维持体温稳定、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维持有效呼吸、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早产临床护理,减少其死亡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分析早产的特点与临床护理体会,以便于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保暧,维持正常呼吸,喂养,预防感染;婴儿抚触。结果48例早产健康出院,2例有轻微神经系统后遗症。6例因有呼吸窘迫综合征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转上级医院。结论加强对早产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早产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同时,早产室实行24小时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制定详尽的护理计划并认真实施护理措施,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培养家长正确喂养早产,提高早产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方法采取讲解、交流、示范的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指导。结果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指导的早产出院后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进行一般性的出院指导的早产。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对早产出院后的护理水平,减少出院后疾病的发生,有利于早产生长发育。

  • 标签: 早产儿 出院指导 护理
  • 简介:目的浅谈早产的护理。方法对16例早产护理方面的有关内容进行的总结性回顾。结果16例早产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其中1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于并发症。结论高质量的护理对预防早产出现并发症,促使其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措施 痊愈出院 健康成长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早产护理管理是维持患儿正常体温,加强喂养,保证能量供给,预防感染,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入院、住院、出院健康教育,提高早产成活率。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贫血发病率与胎龄、体重、抽血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近2年来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08例早产的贫血发生率做回顾性的总结,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进行对比。结果早产贫血发生率随着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抽血量越多而逐渐增加,不同胎龄之间、不同出生体重之间及不同抽血量之间的贫血发生率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产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抽血量越多,其贫血的发生率越高。临床上应关注早产贫血的发生,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早期预防。

  • 标签: 早产儿 贫血 胎龄 体重 抽血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早产体温、呼吸、消化、免疫等生理和病理特点,综述了早产的护理进展,强调加强早产保暖、呼吸管理、喂养、预防感染及康复等环节护理的重要性。

  • 标签: 早产儿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影响,了解早产FVEP的变化规律,更好的用FVEP来解释早产的视力及视路传导情况。方法应用视觉诱发电位仪对33例早产和24例健康足月儿自然安静状态下进行FVEP检测,并且选取20例早产分别在自然状态下和镇静催眠状态下(用10%水合氯醛灌肠)进行FVEP检测,观察P2波的潜伏期及振幅。结果早产FVEP的P2波潜伏期为(152.56±17.41)ms,足月儿为(160.70±25.10)ms,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自然安静状态下P2波潜伏期为(160.70±25.10)ms,睡眠状态下为(155.73±15.65)ms,两种状态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FVEP结果可按其矫正胎龄采用足月儿FVEP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早产可在镇静催眠状态下进行FVEP检查。

  • 标签: 早产儿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P2波的潜伏期及振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实施和质量持续改进对超早产(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住院期间结局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185例EPI,根据2018年1月在本院实施“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组(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n=45)和改进后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n=140),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EPI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EPI的中位胎龄26周+6,范围23周+3~27周+6,中位出生体重950 g,范围390~1 290 g。(2)改进后,新生儿科医生参与产前会诊比例、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和硫酸镁使用比例、剖宫产娩出比例及转入NICU体温均提高[分别为77.1%(108/140)与8.9%(4/45)、67.9%(95/140)与35.6%(16/45)、67.1%(94/140)与48.9%(22/45)、44.3%(62/140)与17.8%(8/45)及36.6 ℃(36.3~36.9 ℃)与35.2 ℃(35.0~35.3 ℃),χ2或Z值分别为66.41、14.81、4.85、10.17及-9.34,P值均<0.05],且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出生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支持比例分别由改进前的无病例至改进后的67.9%(95/140)和89.3%(125/140);而生后1 min Apgar评分≤3分、产房内气管插管及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等比例均较降低[分别为7.1%(10/140)与17.8%(8/45)、37.1%(52/140)与73.3%(33/45)、38.6%(54/140)与57.8%(26/45),χ2值分别为4.39、17.96及5.12,P值均<0.05]。(3)改进后,EPI总体救治存活率及胎龄27~27周+6的存活率均明显提升[分别为72.9%(102/140)与53.3%(24/45),OR=2.349,P=0.015;84.1%(53/63)与56.6%(13/23),OR=4.077,P=0.007];虽然早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和早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min Apgar评分≤3分(OR=8.890,95%CI:2.005~39.412),5 min Apgar评分低(OR=1.468,95%CI:1.103~1.953)和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高(OR=7.165,95%CI:2.942~17.449)为EPI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产房内使用nCPAP(OR=0.314,95%CI:0.137~0.719)和体重(OR=0.996,95%CI:0.993~0.999)为保护因素。结论“早产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将EPI救治技术的关注度提前至产前和产时,特别是产时开展体温管理、DCC和nCPAP 等“支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EPI的救治存活率和改善存活质量。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存活率 死亡率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早产发展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需实施发展性照顾的早产9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新型早产护理发展包(由(1)头垫(2)双翼(3)尾翼(4)细布绳组成)将双翼、尾翼卷起反折,制作围成以早产枕骨一坐骨结节为长轴,左右肩宽为短轴,高5~10cm的“U”形的“鸟巢”。头垫折盖于早产头部。对照组用纯棉柔软的方形包被对角折叠后卷曲成条状,沿早产身体四周围绕,形似鸟巢。结果两组患儿保暖效果,方便程度,日睡眠时间,日进奶量,体重回复致正长的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新型早产护理发展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避免了传统“鸟巢”制作的繁琐步骤,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且反折形成的“鸟巢”形状固定,不容易松散,美观实用。更加体现科学化、艺术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 标签: 新型早产儿发展包 早产儿 发展性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