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肠内营养

/ 1

早产儿肠内营养

卢爱君

卢爱君(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261300)

【关键词】肠内营养;早产儿;喂养

在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实施过程中,基于胎龄,出生体重,正确选择适合早产儿的喂养方法,成分和喂养量。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提供营养素应使早产儿生长大致达到同胎龄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率及体重增加的量,同时也必须维持组织及血液中各营养成分的正常浓度。

1乳类选择

1.1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早产儿:住院时感染率低,体格发育低于配方奶喂养者,对神经系统发育有利,各项发育评分高于配方奶喂养者。早产母乳有诸多必须营养素缺乏:特别是蛋白质和矿物质。

1.2配方粉喂养

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其体重增加的速度应与宫内速率相近,这对神经发育有益。

表1足月儿与早产儿配方比较﹝每100ml﹞

2开始喂养的时间

一般主张早期微量喂养,早开奶可早期促进肠胃功能成熟,逐渐增加对胃肠喂养的耐受性,胃肠道喂养开始越晚,不耐受性的危险性越大。临床实践证明,肠蠕动开始和胎粪排出是开始喂养的指征。可于生后24h后开始喂养。但如有机械通气、腹主动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和败血症等,可适当推迟喂养时间,也应尽可能在出生3天内开始喂养。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少量喂养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加速肠黏膜生长和胆汁分泌,促进肠蠕动,减少肝肠循环,可早期达到足量胃肠喂养,减少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

3喂养方式

3.1经口喂养

通常适用于GA>32周,体重>1500ɡ者。采用滴管、勺、奶瓶,直接抱授母乳困难。

3.2管饲

3.2.1胃管

口胃管,鼻胃管适应于<32周早产儿,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的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

合并症避免过浅,管饲前回抽,压力不能大,避免粘膜损伤。胃液发绿,混浊,发生了感染性胃炎,不能长期放胃管避免感染。

3.2.2管饲方式

推注法:适用于较成熟,胃肠道耐受性好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间歇输注法:采用输液泵输注,每次输注时间可以持续30min~2h,根据患儿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和有肺吸入高危因素的患儿。

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h用输液泵输注喂养。此方法仅用于上述两种管饲方法不能耐受的新生儿。应每8h更换注射器,每24h更换输注管道系统。

整餐式﹝推注式﹞给予或间歇性输注较持续输注利于患儿尽快过渡为经口喂养。标准喂养胃管留在外面10~15cm,提起胃管将奶量靠重力流进去约5分钟,不能推进去缓慢。

3.2.3十二直肠管

由于缺少消化功能的胃期,高位小肠激素及生长因子的分泌受到影响,未经胃酸处理,增加病原菌感染的危险。十二直肠管与胃管喂养相比无优势,增加死亡率。目前不推荐新生儿使用。

3.2.4假饲问题-非营养性吸吮强调奶嘴胃泌素分泌增加,胃排空加速,促进胃肠蠕动,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

4喂养量

表2新生儿管饲喂养量及添加速度

建议最终喂养量达到每天140~160ml/kg体重增长目标:在生后3~7天体重下降后,增长20~30g∕d

5喂养注意事项

5.1经口喂养注意事项

观察患儿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咳嗽或呛奶情况。

5.2不能完成经口喂养的常见原因,吸吮无效或不成熟,延迟或延长的吞咽相,吸吮-吞咽-呼吸不能协调,不能耐受喂养过程或疲劳。

5.3谨慎喂养或暂停喂养的指征腹围增加>2cm;单次胃储留量>3ml/kg;呕吐。

如每3h喂养,24h内出现2次大量胃储留﹝>50%喂养量﹞,停止喂养一次并减少喂养量20%。

5.4喂养的耐受性

在增加奶量时,需观察喂养耐受情况,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

5.4.1观察胃残留量。用鼻饲管喂养的婴儿每次喂养前先抽取胃中残余奶量,正常为0~2ml/kg,超过正常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5.4.2观察腹胀,间断测量腹围方法,固定测量部位和时间,腹围每增加1.5cm应减量或停喂一次。

5.4.3呕吐、腹胀、胃残留增加,血便或大便潜血,提示感染性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停止经口喂养。胃残留量超过正常和腹胀,是喂养不耐受的重要指标。

5.5停止喂养的指征大量血便;肠梗阻;门脉积气或腹腔游离气体;胆汁样胃储留(除外胃管穿过幽门)。

6小结

早产儿的喂养要以出生体重为基础,应尽早喂养,从小量开始。注意热能、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营养物的选择要合理且个体化,使其尽早与早产儿的需要相适应。早产儿的喂养很复杂,如何使其得到科学合理的喂养,是当今儿科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