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我国高毒农药替代开发又有新进展,毒死工艺和绿色水性化制剂开发取得突破。浙江工业大学与浙江大学和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合作承担的大吨位高质量毒死原药和绿色水性化制剂开发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新农公司毒死产能已达3000吨/年,与原工艺相比,新工艺产品收率明显提高,原药纯度可达98%以上,成本也大幅降低。

  • 标签: 工艺开发 毒死蜱 大吨位 水性化制剂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大学
  • 简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和分析了20%毒死·土荆芥精油微乳制中毒死的禽量。实验结果表明,在cosmosilC18柱(4.6mm×250mm,5μm)上,紫外柃测器波长没为234nm,流功相为83%(V/V)的甲醇水溶液,流速1.0mL·min^-1,桩温30℃,本方法的相关系数达0.9996以上,,平均回收率在99.44%-99.73%之间.变异系数为3.874%

  • 标签: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20%毒死蜱·土荆芥精油 微乳剂
  • 简介:目的:探索杀虫剂对动物体外及圈舍的杀灭效果.方法:用0.4%毒死和0.045%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分别直接喷洒动物体表和圈舍,24h后观察死亡情况.结果:两种药物对杀灭率均为100%.结论:毒死和高效氯氰菊酯可有效防制对动物的侵害.

  • 标签: 动物 动物圈舍 防治策略 莱姆病 人兽共患疾病
  • 简介:目的调查青海省的种类与地理分布。方法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获标本。结果青海省有27种,北部山地有9种,柴达木盆地有8种,青南高原有19种。结论草原革、波斯锐缘、翘缘锐缘在3个地理区划中均有分布,其他的分布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发现类新记录15种。

  • 标签: 青海省 地理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人们对虫叮咬的重视与防范。方法;通过成功救治1例虫叮咬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体会。结果;1例虫叮咬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结论人们要对虫等意外叮咬引起重视并做好防范。

  • 标签: 蜱虫叮咬 过敏性休克
  • 简介:2013年6月17日“大河网”信阳市民王先生的一个亲戚前几天被虫咬伤了,在解放军154医院进行救治:他亲戚在住院期间遇到了很多同样被虫咬伤的病人,大部分是光山县、新县、口河、商城县等县区的。

  • 标签: 虫咬伤 河南 防护 住院期 解放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选用25%毒死微乳剂与对照40%毒死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每公顷用25%毒死微乳剂468.75~562.50g(有效成分)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对水600kg于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 标签: 毒死蜱 微乳剂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试验
  • 简介:杨树苗期地下害虫较多,杨树虫害的防治是林业部门的一项基础工作,抓好杨树苗期虫害管理是杨树生长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基石;通过施毒死农药的方法对蛴螬采取了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每667m~2施用8kg毒死农药为最佳施药剂量。

  • 标签: 杨树苗 蛴螬 毒死蜱 防治效果
  • 简介:1%的阿维菌素(虫克星)注射液是国内第一个以注射方式给药的广谱、高效、低毒驱虫制剂,具有极强的抗寄生虫性能。经多年来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1%的阿维菌素注射液,对各种家畜家禽体内外寄生虫的驱杀率达到了95%以上。

  • 标签: 阿维菌素 病例 革蜱 变异 治疗 体内外寄生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虫咬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例虫咬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循证组(1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循证组采取循证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护理。结果:循证组的总体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循证护理 蜱虫咬伤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调查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的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结果]在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采获3926只,计3属4种。林缘的优势种群为森林革(95.9%);针阔混交林为全沟硬(46.1%)和森林革(31.8%)。不同口岸的种组成有所不同。绥芬河口岸密度指数最高(93.1%R/人工小时)。不同生境密度指数有所不同。4种的雌雄比:日本血2.7:1,森林革1.7:1,嗜群血1.3:1,全沟硬1.1:1。[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地区的种群组成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种群组成 蜱指数 雌雄比
  • 简介:本试验以毒死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利用降解菌DSP-A分别与高丹草、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进行联合修复,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毒死污染土壤的效果,以及影响联合修复的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效果优于单一的植物修复及单一的微生物修复效果。与DSP—A菌群较合适的植物是高丹草,该组合对毒死的降解率达到96.44%,其次是多花黑麦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湿度对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SP.A菌菌液稀释倍数越大,联合修复的效果越差。植株密度对联合修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植株密度越大,对生存环境的竞争越激烈,植物根系的生长越不好。除了紫花苜蓿外,高丹草和多花黑麦草根系的生长均受到影响。高丹草种植密度为12株/盆时,与DSP—A菌的联合修复效果最好,多花黑麦草则为10株/盆。土壤湿度是影响联合修复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壤的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植物根系和好氧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土壤湿度过小,容易造成植株缺水,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的生长。高丹草与DSP.A菌、多花黑麦草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20mL/d,紫花苜蓿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15mL/d。

  • 标签: 联合修复 毒死蜱 DSP-A菌 高丹草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
  • 简介:目的探讨重要媒介类与莱姆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多年收集的类标本鉴定,结合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探讨两者关系。结果吉林省有类2科5属15种。结论全沟硬是吉林省莱姆病的主要媒介。

  • 标签: 媒介 莱姆病 血清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