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法相比,延迟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MD)=-40.69,95%置信区间(95%CI)(-83.05~1.67),P>0.05]及24 h出血量[MD=-10.33,95%CI(-22.47~1.81),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MD=0.32,95%CI(-0.71~1.35),P>0.05]。不同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MD=0.05,95%CI(-0.02~0.12),P>0.05]及5 min Apgar评分[MD=-0.01,95%CI(-0.04~0.03),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MD=72.91,95%CI(-53.98~199.80),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MD=17.69,95%CI(13.55~21.83),P<0.01]及胆红素峰值[MD=17.50,95%CI(11.88~23.12),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与早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延迟断脐 早断脐 母婴结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是对延迟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从2016年5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252例新生儿,我们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即使用延迟法的观察组和使用快速法的对照组,每组新生儿均为126例,收集两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以及总胆红素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只见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值小于零点零五,而对照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细胞比容均都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可以认为这这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不但没有加大新生儿出现黄疸的概率,而且还能让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这也降低了贫血和败血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延迟断脐 新生儿 黄疸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与常规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临产的3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推迟组(推迟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各180例,推迟组在120s以后进行,常规组10s内;将两组产后胎盘余血量、脐带出血量,Apgar评分;产后以及产后1周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经皮测)、血液Hb与水平进行比较,并随访产后半个月以内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结果推迟组胎盘余血量、脐带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产后1周外周血Hb水平高于常规组;两组Apgar评分、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和血Hb水平以及随访黄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晚不直接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黄疸,并且对预防新生儿贫血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断脐 胆红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研究不同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黄疸、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渗血情况及新生儿硬肿症发生率的影响,选择新生儿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新生儿669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延迟组及晚期组三组,分别对三组新生儿Apgar评分、HB、胆红素峰值、脐带情况、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出生72小时之后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延迟组及晚期组明显高于早期组(P<0.05);三组之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组及晚期组与早期组相比,新生儿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脐带残端脱落时间、部感染、部渗血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周发红发生情况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方面并未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延期可增加新生儿的血容量,一定程度上预防了新生儿贫血,通过研究也表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并不明显增加,且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生亦不受影响,还具有使新生儿脐带的脱落时间缩短,感染发生几率降低。

  • 标签: 延迟断脐 晚期断脐 新生儿贫血 新生儿硬肿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对足月分娩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选择最佳时间。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足月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常规组(n=40)在胎儿娩出后30s内,B组(n=38)在胎儿娩出60s,C组(n=30)在胎儿娩出90s,D组(n=32)在胎儿娩出120-180s或至脐带停止搏动。收集新生儿的资料,比较4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血细胞压积、Apgar 的评分、胆红素的水平以及达峰时间以及并发症贫血和黄疸发生等情况。结果:(1)与A相比,C组和D组在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有差异(p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血红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时间对足月分娩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选择最佳时间。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足月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常规组(n=40)在胎儿娩出后30s内,B组(n=38)在胎儿娩出60s,C组(n=30)在胎儿娩出90s,D组(n=32)在胎儿娩出120-180s或至脐带停止搏动。收集新生儿的资料,比较4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血细胞压积、Apgar 的评分、胆红素的水平以及达峰时间以及并发症贫血和黄疸发生等情况。结果:(1)与A相比,C组和D组在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D组在新生儿血细胞的比容水平有差异(p<0.01);(2)与A相比,D组在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3)与A组相比,B、C、D组在新生儿出生1 min 和5 min Apgar 的评分上均无差异(p>0.05);(4)与A组相比,D组在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有差异(p<0.01)。结论:延迟时间可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浓度,降低贫血发生率,提高其血细胞的比容和胆红素的峰值,对于新生儿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血红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时间长短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拟阴道分娩的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新生儿娩出至结扎脐带按时间不同分为早组<30s、晚组≥2min,对两组新生儿胆红素、达峰时间及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Hb和HCT比较,晚组新生儿出生1h和24hHb、HCT水平均明显高于早组,经皮胆红素测定比较,2组胆红素水平及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2分钟)比早(<30s)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能提高新生儿的血容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防止过早可能的潜在不良影响。

  • 标签: 晚断脐 早断脐 新生儿贫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住院分娩的新生儿3896例,其中130例不宜常规(72小时以内)再次,延长至96小时进行二次的效果分析。结果130例新生儿有128经二次后观察无出血及分泌物,愈合佳,愈合率98%。结论对特殊的新生儿时间延长至96小时仍然能使部分泌物减少,降低部感染的发生,弥补常规二次的不足,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再次断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应用气门芯脐带残端剪断法与相应的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我科住院出生的1120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对新生儿在常规采用气门芯套的基础上,使用新生儿脐带结扎,护脐带包扎,并早期剪除脐带残端,再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全部新生儿均无脐带残端出院,均无发热与部及附近区域的红肿发生,脐带残端未见脓液,并且无异味。均未发生部感染。结论对新生儿应用气门芯脐带残端剪断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患儿部的感染率低,再配合以完善的临床护理,不仅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 标签: 气门芯断脐 残端处理 护理
  • 简介: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代谢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1]。而新生儿出生后,脐带残端却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新生命的危险通道[2]。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儿部感染机会就越小,故作为部护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3]。

  • 标签: 新生儿脐部 断脐方法 脐带残端 病原微生物 物质交换 营养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晚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于2017年6月—2017年收治的26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剖宫产。依据是否实施晚,分成对照组(正常,86例)和观察组(晚,176例)。观察两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72h血红蛋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血红蛋白、胆红素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用于剖宫产术,基本不影响产妇预后,有助于改善新生儿结局。

  • 标签: 剖宫产 晚断脐 母儿预后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晚配合早接触,早吸吮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8月进行顺产分娩的孕妇10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新生儿体重以及产妇分娩后的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新生儿短期时间、娩出7天经皮胆红素值、娩出30min新生儿心率、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对比显示,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晚配合早接触、早吸吮的方式并不会使产后出血量加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并且新生儿胆红素的数值也较低,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 标签: 晚断脐 早接触 早吸吮 新生儿 自然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联合暴露法对新生儿部感染及脐带脱落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儿采用晚联合暴露法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感染情况、脐带残端脱离时间、残端创面干燥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残端创面干燥情况和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新生儿炎护理中实施二次联合心理护理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新生儿炎数为68例,病例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2年7月的病例资料,随机分配为对照组(34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4例,二次联合心理护理),各34例。结果:脐带愈合时间及脱落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炎及部出血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炎疾病护理中实施二次联合心理护理方法,有助于提升患儿部康复效果,患儿家属认可本次研究活动,对本次护理工作有较高的满意度。

  • 标签: 新生儿脐炎 二次断脐 心理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对600例正常新生儿给予二次后,经过2~3天的观察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新生儿二次由于脱时间缩短,减少部感染,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新生儿 二次断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晚模式对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对照组孕产妇分娩期间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孕产妇分娩期间行晚干预,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现产后不良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娩后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水平和家长对分娩期间新生儿干预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孕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晚模式进行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体位配合晚对母儿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临产初产妇分为50例观察组及50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及晚,对照组采用传统体位分娩及常规方式,评价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三产程时间、会阴侧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7例,对照组剖宫产20例,观察组剖宫产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会阴侧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配合晚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同时还可以缩短第一、第二产程。

  • 标签: 自由体位 晚断脐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晚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方法:选择本院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期间出生的68例新生儿,分组后评估新生儿晚联合自然干燥法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新生儿出生后使用新生儿晚联合自然干燥方案,能够更好地降低脐带处理不当导致的部炎症及部渗血事件的发生,对提升新生儿预后质量的应用价值显著(P<0.05);落实新生儿晚段期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方案,对提升新生儿生理素质,优化术后护理服务,质量的应用价值显著,进一步保证本院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本次医学调研结果更好的证实新生儿晚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干预开展,对改善新生儿预后降低脐带处理不当导致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应用价值显著,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新生儿晚断脐 自然干燥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儿给予晚配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部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 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早,观察组实施晚,两组均配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早产儿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脐带脱落时间、胎盘残余血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部并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与胎盘残余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结论:早产儿实施晚配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有效控制早产儿部感染事件发生,效果显著。

  • 标签: 早产儿 脐部感染 晚断脐 早期针对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