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其发展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充实自我,从而发现生活的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对教师德性的探讨对教师道德的自我实现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及理论意义。

  • 标签: 教师德性 教师道德 教师伦理
  • 简介:人的德性包括智德和伦理德性,人的智德在经济发展中是"增长引擎",人的伦理德性能使人实现科技进步的同时实现道德进步,人的德性是必要的,而且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提高严重相悖的今天,人的德性是重要的.但是,德性是一种选择,要使主体的选择指向杜会福利,必须依赖主体的"觉解"与社会正式制度双管齐下对主体的选择加以约束.

  • 标签: 德性 智德 伦理德性 融合
  • 简介:谈到作为德性的正义,我们通常将其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即使我们所设想的个人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存在某些(根本的)关涉,但罗尔斯和其他一些人则直接将正义视为"社会制度的第一德性",因而"作为德性的正义"是适用于个人还是适用于社会,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本文将反思和探讨这种歧义性(ambiguity),尽管本文主要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正义。

  • 标签: 社会正义 德性 个人品质 个人正义 社会制度 罗尔斯
  • 简介: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治理的最佳方式.在现代法治语境下,法律是高于道德、情理等社会规范的,但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道德也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 标签: 现代法治 社会治理 占有 司法实践 情理 道德性
  • 简介:在一个民主国家,良好的宪法寻求法律德性与政府德性的平衡。良好的宪法可从它与人权关系的抽象层面来考虑,亦可从议会至上到宪法至上的发展来考虑。但本文意在表明两种德性之间的平衡是层次多样的。法律德性关注个人权利,政府德性关注公共利益。通过限制司法和行政的角色以实现二者平衡,是宪法始终不变的任务。

  • 标签: 议会主权 司法审查 人权 英国宪法
  • 简介:德性和规范都是道德系统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本文从分析孔子德性思想视域中德性和规范之关系的特质出发,并得出结论:德性与规范相比,德出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真正的规范只有一条,即做一个有德性的人.

  • 标签: 孔子德性思想 德性 规范
  • 简介: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康德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一种德性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实践运用。康德德性理论的宗旨在于:个人幸福观应转向个人德性观,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人是目的而决非手段。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表现为:发挥德性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人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 标签: 康德 德性 意志自律 人是目的 教育
  • 简介:《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了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具有伦理性,通过效仿天地之和合,定人伦,并突出音乐对人性情的调节功能,能起到节制情欲、陶情移性的作用。当下,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认识和治理功能,强化音乐的德性教化功能,突出音乐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功能。

  • 标签: 德性 教化 人性
  • 简介:所谓“乐道”方法,就是使心灵愉悦与快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既不过度也无不及”的中道方法的突破和超越,方能生乐、方能在乐中实现乐道。所以,乐道方法才是涵养德性的根本方法。

  • 标签: 德性 养性 根本方法 乐道 方能 快乐
  • 简介:中国具有深厚的道德传统,历史地秉承这一传统,并发扬光大之,教育也就被赋予了浓重的伦理意味。教育无疑是培养人的,而人也是道德的人,人的确立必须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这里所说的“德”与本文集中探讨的“德性”是存在差别的。养“德”,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范伦理要求,而我们在此说的“德性”则是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对于人的最美好品质的规范与诉求。

  • 标签: 教育 培育 文学 传统 道德 伦理
  • 简介:德性论的基本问题是:应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前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内在品质,后者把道德落实于人的外在行为。德性论关注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以人的道德品质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实质主义的;规范论关注的是人的外在行为,它不再强调人的内在品质,而以行为是否符合普遍的规范形式作为道德评价的中心,是形式主义的。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从德性论到规范论的转型,其积极的意义是肯定了个人在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领域内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即肯定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而将普遍性的规范限制在共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人的外在行为的领域。但是,由于规范论仅仅关注对个人外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而在关于个人追求自我完善方面保持沉默,就容易导致个人追求自我完善这一要求的丧失,而这也就意味者人本身的丧失。

  • 标签: 德性论 规范论 伦理学 道德评价体系 品质 行为
  • 简介:德性对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践的异化和歧途造成实践中道德的缺失,因此只有在“共同体”和“平等”等概念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实践的道德性的理论框架,实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存。

  • 标签: 实践 道德性 共同体 平等
  • 简介:德性所知”是张载首创的理学基本范畴。它有三方面内容:以立心、大心、虚心为特征的道德直觉论;以大心虚静为主的道德修养论;“因明致诚”的道德境界论。本文通过这三方面的探讨,较为全面地把握和评价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 标签: 所知 德性 张载 道德直觉 道德修养论 天人合一
  • 简介:当下教育领域"名"风盛行,"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评选名目繁多、层次等级分明,从选拔、评审到表彰、奖励,无不牵动人们的眼球和神经。那么,到底什么是"名"?在社会学上,"名"代表着名望,即社会声望。它被马克斯·韦伯看作与收入、权力同等重要的三大社会资源之一,布迪厄更是用"文化资本"来阐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

  • 标签: 文化资本 当下教育 社会声望 教学名师 严谨笃学 教育改革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这首先靠道德的自律,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教化,同时还需要悬设灵魂不朽,并依赖于伦理社会的建立。

  • 标签: 德性 自律 文化 灵魂不朽 伦理社会
  • 简介:个体道德德性的形成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完整的德性养成教育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当代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地走向开放,社会呈现的不再是单一的伦理价值体系,而是多元共存的价值图景.如何加强价值启蒙,同时注重生活养成,是当前未成年人德性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 标签: 养成教育 价值启蒙 生活养成
  • 简介:当代教学变革是一场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的价值重构,并以此为背景完成其实践转向。既有的"知性教学"以机械传递知识为特征,因其秉持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教学价值观而终将走向异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于重建"德性教学",高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人性假设和知识观出发,做好教育学的理论重建工作。当前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以及教学手段伦理意义的关切等,可谓指向"德性教学"的核心表征。

  • 标签: 知性教学 德性教学 价值重构 实践转向
  • 简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出现了复兴。从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随着现代性的道德问题所产生的德性危机与日俱增,德性越来越边缘化,从而为德性伦理的复兴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背景。从伦理理论背景来看.功利论和道义论无法解决人们内在的心灵无序状态,人们开始不满于近代以来所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因此,德性伦理以其相对于规范伦理的优势而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现代性德性危机 西方德性伦理 复兴 功利主义 康德主义
  • 简介:摘要:音乐艺术是一门颇具实际意义的学科。通过音乐艺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具有较强的传播意义,之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注意力放在不同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描述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熏陶,所以学生对于不同音乐作品的感悟程度不深。因此在当前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挖掘音乐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由此本文就谈谈音乐艺术的教学方法与德性熏陶。

  • 标签: 音乐艺术 教学方法 德性熏陶
  • 简介:当代教师德性研究中的概念内涵还不一致,现有的界定显得随心所欲;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多归纳为制度缺失、环境不良和教师自己放弃德性修炼等。对于如何提升教师德性,学者们提出了制度德性建设、外在条件培育、教师自我努力和实践、闲暇生活建构等对策。当前已有研究琐碎而零散,大多从规范伦理学视角对教师进行规训和说教,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特别缺少从教师何以为教师的本体论视角进行的详实分析。

  • 标签: 教师德性 教师道德 教师规范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