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工业社会,人们建立起了官僚制组织从而实现了有效地社会控制。可见官僚制组织是一种"控制导向"的组织,并且在其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形成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社会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官僚制组织不但无法在社会管理中保持其优势地位,反而陷入了"控制悖论"之中,遇到了合法流失的严重危机。通过对官僚制理论的深层价值分析可以发现,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形式公共性"追求是产生"控制悖论"的根源。对于官僚制组织的这一"控制悖论",通过技术的改进去加以解决已经走到了极限,因而只有根据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特征去探寻新的替代组织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形式公共性"与"实质公共性"的统一。

  • 标签: 行政组织 形式公共性 实质公共性 官僚制组织 合作制组织
  • 简介:晚清士人社会中有一股强烈的游侠之风。在这一时代风潮中,谭嗣同和章太炎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他们通过梳理学术史,将历来处于边缘地带的游侠重新纳入主流视野之中,并以之作为重建道德、革新政治的重要手段。晚清盛行的暗杀风潮作为游侠精神的一种激烈表现,与他们的提倡及其自身的烈士形象有密切关系。而游侠的尚义轻生所指向的,则是他们重建生死观、重新理解个体与他者关系的理论努力。

  • 标签: 谭嗣同 章太炎 游侠 道德重建 生死观
  • 简介:在处理与马克思的关系时,哈贝马斯并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合理性与合法进行论证,相反,他是要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批判与拆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并对这些概念和原理进行重新的排列与组合以及理论的补入来完成的,最终导向的是对所谓"生产主义"的批判。

  • 标签: 哈贝马斯 重建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正>东汉末年出现的批判思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批判思潮,它既是一次现实的政治批判,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关于前者,人们说了很多,主要是对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弊端和衰败所作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了知识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良心。当时出现的一批思想家,敢于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无所顾忌。他们对各种

  • 标签: 人文主义 中国哲学 宗教化 先秦哲学 心性之学 心灵哲学
  • 简介:古尔德所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不仅是对马克思《大纲》的系统解读,而且是对哲学向绝对主义回归的响应。通过辩证的解释方法,她把马克思哲学批判性地重建为社会本体论。继而,她深入地探讨了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等核心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如下观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实体;作为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是时间的尺度;作为过程的劳动是因果关系的基础;自由是人在劳动中的自我实现;社会关系中的正义是自由得以全面实现的条件。虽然古尔德对马克思本体论的创造解读堪称典范,但是其著作在贡献之余也有几处值得商榷。

  • 标签: 古尔德 马克思 社会本体论 批判性重建
  • 简介:“马克思学”一词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法国学者吕贝尔主编的《马克思学研究》杂志传播开来的,但苏联的梁赞诺夫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由于苏联的日丹诺夫搞“一刀切”的极“左”意识形态政策,使马克思学成了“反马克思主义”的代名词,把所有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划归马克思学,这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简单做法。面对21世纪的马克思学研究工作的展开,我们应当与国际接轨,因此重建马克思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 标签: 吕贝尔 马克思学 马克思主义 重建马克思学
  • 简介:中国传统村庄共同体在其形成基础、结构特征和指向意义三个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伦理共同体特征。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传统乡村伦理共同体走向式微。转型期乡村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应通过村庄经济发展、人际关系协调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操作和有效整合,构建一种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之上并与乡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共同体。

  • 标签: 乡村 伦理共同体 机械结合 有机团结
  • 简介:  春节过去了.在春节的举家团圆欢庆中,你思考过它的社会意义吗?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社会和谐、整个道德教育都在这个节日体系里得到了体现.……

  • 标签: 中国人中国 文化礼仪 新时代文化
  • 简介:生态伦理研究是伴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而引起学术界普遍理性思考的新兴领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生态传统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意义日益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学术质量也日益提高。其中,由佘正荣教授所著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一书

  • 标签: 《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佘正荣 “天人”观念 传统文化
  • 简介:9月5日,枫泾施王庙道观按照传统习惯,举行开光通真仪式。上海市民宗委、金山区委、区政协、区统战部的有关领导出席庆典活动,施王庙管理组袁锴道长介绍修复经过。施黄飞副区长讲话.寄语施王庙爱同爱教,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上海市道教协会史孝进会长向庆典活动表示祝贺。上海各道观庙管组领导前往观光:道长们阐演了开光法事,广大信众争相瞻礼.

  • 标签: 枫泾施王庙 神像开光庆典 道教 宗教信仰 活动场所 中国
  • 简介: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是因为理学作为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已无力承担儒家道德担当与社会教化功能。他们认为,理学中杂糅释老,导致士人或耽空无用或放荡无耻,从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共同主张理气、道器、心性一元论,其目的在于将释老的空无思想驱逐出儒门,从而净化儒学,应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社会道德人心坍塌之际,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他们通过对儒家哲学的重建,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路向,消解了后世学者研讨本体的热情,致使清代理学渐趋衰歇,中国学术史由此进入一个考证学大兴的新时代。

  • 标签: 道德人心 问题 三大儒 哲学 重建
  • 简介:本文以非营利剧场'下河迷仓'所孵化的民间剧社为案例,探讨面对消费主义定律对艺术创作个性的消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在抵抗中进行主体性重建,从而探寻主流剧场空间之外'民间剧场'艺术精神的本质内涵。

  • 标签: 民间剧场 社会个体 身体实践 乌托邦剧场
  • 简介: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历史存在论的新视域,但是这一视域一直以来被遮蔽在对它的近代知性解读当中。哈贝马斯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他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的同时,也看到了曲解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价值与其隐含的旧哲学的要素之张力中,哈贝马斯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历程的展开展现了他类似于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哈贝马斯的这一视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历史、真正的社会现实世界、感性意识与感性活动、作为新知识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领悟中。尽管这一视域最终偏离了马克思所指明的方向,然而却为我们展示出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所做的真实努力,这种努力即是他的重建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

  • 标签: 重建论 存在论 生活世界 实践 实证主义
  • 简介:在以工业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人类普遍面临着审美经验贫乏的现实。本雅明认为这根源于艺术品光韵的退隐。机械复制带来艺术作品光韵的消逝,而技术却可以将其再现。本文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蓝本,分析艺术品在膜拜与展示两种价值之间运动的原理,以求得艺术品光韵再现的契机,进而重获审美经验的可能

  • 标签: 摹仿 光韵 技术 机械复制 艺术自律
  • 简介:法兰克福学派结合西方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在同当代西方哲学和文化思潮对话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重构,分别形成人本学路向、实践论路向和交往理性路向三种解释模式。从总体上看,他们侧重于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人道精神和实践精神,并最终陷入到唯心主义的人本史观中。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人本学 实践 交往理性
  • 简介: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精神贬值、价值坍塌、道德失范、理想缺失、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初步提出一些新的探索路径:要不断改善精神世界重建的外部环境;要综合把握并系统划分内在精神结构;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历史传承、主观能动和整体统一;要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大众日常精神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和自觉意识。

  • 标签: 中国人 精神世界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所负载的价值观和审美韵味出现了感官化和娱乐化倾向.面对文学作品中商品经济欲望主义的泛滥和道德精神的荒芜,山东作家刘玉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痛苦和人性的变异,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立足现实,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现代的价值.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价值重构的角度,梳理刘玉栋小说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基本内涵:“仁者爱人”“积极入世,讲求弘毅之道”和“义利情观”,旨在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依然是价值重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和文化依据.

  • 标签: 市场经济 儒家文化 精神家园
  • 简介:全球化是充满变数的人类文明模式的选择过程,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伦理道稳的挑战,我们应正确应对。赫尔穆特·施密特的《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就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伦理重建对于我们有很多启示:伦理学要与时俱进、反映新时代精神;充分发挥职能精英的道德责任,树立公共道德的榜样;正确处理道德生活中基本的问题和关系;伦理在各国虽有不同表征,但全球化伦理的真谛却是相同的——尊重和宽容。

  • 标签: 《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书评 伦理学 施密特 中国 职能精英 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