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tandford A型主动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与患者死亡率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498例Standford A型主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0例,女148例,年龄(51.7±12.0)岁。根据术后72 h内最低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降低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178)与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320),对其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二次开胸止血、肺部感染、术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截瘫、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Standford A型主动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为35.7%(178/49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与1项主要终点(院内死亡率)、7项次要终点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提高术后死亡率(OR=12.57,95%CI:2.26~69.93,P=0.004)、二次开胸止血率(OR=6.21,95%CI:1.31~29.46,P=0.022)、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率(OR=7.51,95%CI:2.53~22.34,P<0.001)、截瘫(OR=23.99,95%CI:1.47~392.21,P=0.026)、心力衰竭发生率(OR=4.71,95%CI:1.19~18.62,P=0.027)及住ICU时间(OR=1.86,95%CI:1.11~3.12,P=0.019)。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72 h内出现过最低值)与术后院内死亡率有关联。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夹层 血小板降低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索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应用于主动患者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采用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完成2例主动患者的手术治疗。记录手术相关数据、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1,男,42岁,行主动窦成型+升主动替换+全主动弓替换+降主动支架象鼻置入术,体外循环时间81 min,停循环时间9.5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CT血管造影(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支架段真腔完全充盈,假腔消失,远端假腔部分血栓化,未见管腔扩张。患者2,男,61岁,行升主动替换+全主动弓替换+降主动支架象鼻置入+升主动-右股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时间77 min,停循环时间7 min,最低鼻咽温27.3 ℃。术后10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半年复查主动CTA提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未见吻合口瘘、支架内漏,降主动真腔及腹主动分支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降主动假腔完全血栓化,全胸腹段主动较术前无扩张。结论对于主动患者一体化免缝合带支架人工血管系统可缩短手术停循环时间,避免深低温,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免缝合 人工血管 支架象鼻 深低温停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ATA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120例ATTAD术后并发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71.7%),女性患者34例(28.3%),年龄(55±5)岁。将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分别行CRRT和床旁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以血液净化指标状况、肾功能指标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炎性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输入液体量为评价指标,评价CRRT对ATTAD术后AKI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CRRT效果更显著。试验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乳酸(Lac)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均P<0.05),住ICU时间、少尿期、肾替代治疗次数、初次透析至末次透析时间、总住院时间亦均较对照组少(均P<0.05),输入液体量更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方案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L-6、IL-8和CRP水平分别为(21.9±1.8)ng/L、(18.6±1.4)ng/L、(22.7±2.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3.2)ng/L、(28.3±1.4)ng/L、(60.1±2.5)mg/L (t=14.527、13.255、11.247,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比IHD疗法,CRRT治疗的ATTAD术后AKI患者尽管住院病死率未表现出显著降低,但表现出更良好的预后。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间歇性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和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主动(AAD)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入院治疗的175例AAD患者、1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疾病对照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148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胶乳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对象的血清SAA和CRP水平,并收集、分析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AA和CRP对急性主动的诊断价值。结果AAD患者组SAA和CRP水平[(165.7±7.4)mg/L、(76.0±4.0)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5±0.4)mg/L、(3.9±0.2)mg/L]和疾病对照组[(27.2±1.3)mg/L、(9.4±3.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超过60岁的AAD患者的SAA和CRP降低[(150.6±12.7)mg/L、(73.9±7.3)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超过6 h的高危疼痛特征的AAD患者的SA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AA与CRP呈正相关(r= 0.053 4,P<0.05),ROC分析提示SAA和CRP水平与AAD风险独立相关(P=0.001),其中SAA诊断AAD疾病的ROC曲线显示A型主动(TAAD)和B型主动(TBAD)的AUC分别为0.997和0.995 (均P<0.001);CRP诊断AAD疾病的ROC曲线显示TAAD和TBAD的AUC分别为0.998和0.991 (均P<0.001)。SAA和CRP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75.17 mg/L和72.96 mg/L。结论SAA和CRP水平升高对AA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SAA联合CRP有望作为辅助诊断AAD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急性主动脉夹层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 炎症
  • 简介:摘要报告1例我科接诊的主动病例,总结主动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对主动的认识,以及早诊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Talos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TB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使用Talos支架治疗的25例T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血管造影确定释放支架后保留的分支动脉数;术后第5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CT血管造影(CTA)气管分叉水平主动直径、真腔直径、假腔直径;在术后1、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次手术情况及存活率。结果纳入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52.6±11.1)岁。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保留了4(1,7)条分支动脉,术后第5天VAS评分为1(0,1)分。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主动直径分别为(34.9±1.1)、(34.6±0.9)、(34.8±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真腔直径分别为(13.3±1.6)、(21.8±1.0)、(22.3±1.1)mm,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假腔直径分别为(20.8±2.2)、(4.5±1.5)、(4.6±1.7)mm,术后6、12个月真腔直径和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30 d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未发生二次手术,未发生Ⅰ型和Ⅲ型内漏,无死亡病例与截瘫病例,支架结构、位置保持良好;术后24个月无死亡与截瘫病例,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使用Talos支架治疗TBAD能够有效帮助主动重塑,同时能够保留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覆膜支架 介入治疗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构建累及主动弓部的主动(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构建主动弓部夹层动物模型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24只健康杂种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A组: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B组:经静脉切开针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C组:经动脉鞘非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D组:双向球囊扩张联合弹性蛋白酶灌注建模法。于术后即时、术后7 d行影像学检查,术后15 d行主动活组织检查,并对AAD病变段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AAD形成情况。收集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主动阻断时间,计算模型构建成功率、夹层撕裂长度、术后存活率、生存时间等,比较不同方法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4组实验犬性别、年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实验犬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1.6±8.0)、(168.0±17.4)、(164.4±13.9)、(202.8±2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973,P<0.001),其中A组手术时间低于B、C、D组(均P<0.001)。4组实验犬的主动阻断时间分别为(5.2±1.8)、(19.6±3.8)、(20.6±3.9)、(18.6±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98,P<0.001),其中A组主动阻断时间低于B、C、D组(均P<0.001)。4组实验犬分别有5、5、4、1只模型构建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其中A组模型构建成功率高于D组(P=0.040)。4组实验犬的夹层撕裂长度分别为(14.4±3.0)、(11.3±4.2)、(7.0±2.3)、(4.7±0.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03,P=0.003),其中A组夹层撕裂长度长于C、D两组(均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M(Q1,Q3)]分别为15.0(10.0,15.0)、5.0(3.0,10.0)、3.5(1.5,4.8)、10.0(2.8,1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5,P=0.036),其中A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高于B、C两组(均P<0.05);4组实验犬的术后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病理染色结果可见AAD撕裂处弹性纤维被破坏,假腔外侧壁弹性纤维被过度拉伸,符合主动的病理学改变。结论经静脉切开针高压水流冲击建模法术中主动阻断时间短、夹层撕裂范围广、术后生存时间长,可作为构建AAD动物模型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部 动物模型 高压水流冲击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外动脉的临床特征及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2010—2019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连续诊治的241例头颈动脉患者,按照夹层部位将患者分为颅外动脉(EAD)组和颅内动脉(IAD)组,241例患者中,EAD组81例,IAD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IAD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分较高(P=0.015),头痛(58.8%比37.0%,P<0.001)、夹层动脉瘤(76.3%比38.3%,P<0.001)更常见。而EAD组患者多有头颈部轻微伤病史(11.1%比4.4%,P=0.047)并常累及前循环(77.8%比20.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颈部轻微创伤史(OR=3.53,95%CI 1.04~11.97,P=0.042)、累及前循环(OR=0.09,95%CI 0.05~0.19,P<0.001)、夹层动脉瘤(OR=4.98,95%CI 2.80~8.84,P<0.001)、头痛(OR=2.42,95%CI 1.39~4.20,P=0.002)这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NH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AD常累及前循环,既往多合并头颈部轻微伤病史,IAD更易出现头痛症状,更易形成夹层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较重。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颅外动脉夹层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应用预开窗与外分支主动腔内修复术(TEVAR)重建左锁骨下动脉(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需重建LSA的79例主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LSA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预开窗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龄(57.3±12.5)岁]和外分支组29例[男25例,女4例,年龄(53.1±14.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手术干预率、死亡率以及夹层术后的假腔重塑情况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和近期总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死亡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6、0.156,均P>0.05),预开窗组手术时间[(123.0±40.7)min]显著长于外分支组[(84.2±16.3)min,t=2.173,P=0.034]。两组内术后支架段假腔血栓化程度均高于非支架段(χ2=7.213、14.359,均P<0.05),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0、0.886,均P>0.05)。两组术后夹层各平面真假腔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开窗与外分支TEVAR重建LSA治疗主动弓降部病变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外分支TEVAR技术耗时更短,对于锚定区较短的病变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且在支架段近期主动重塑效果更佳;而预开窗TEVAR技术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腔内手术 支架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以高热起病,初步诊断考虑泌尿系统感染合并胆道系统感染的老年女性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残存低热及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后经追朔病史、既往影像学检查及进一步完善PET-CT检查最终确诊为巨细胞动脉炎合并风湿性多肌痛。由于没有典型的颞部头痛、颌跛行等临床表现,又没有血管杂音体征,这部分患者在临床上极易漏诊。PET-CT等新型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大血管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影像学检查对大血管病变的价值亦不容忽视。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钝性胸主动损伤危险分级系统,探索其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8例钝性胸主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2例,中位年龄45(21~69)岁。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情况对患者进行主动损伤评分,根据评分对患者危险程度进行分级:低危组(评分≤2分)12例、中危组(3分≤评分≤5分)41例、高危组(评分≥6分)15例。分析不同分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通过住院或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68例患者中接受非手术治疗21例,接受手术修复47例,其中开放手术6例,胸主动腔内修复术41例。急诊手术治疗16例,延迟手术治疗31例。12例低危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仅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死亡率为8.3%(1/12)。41例中危患者死亡率为19.5%(8/41),主动相关死亡率为9.8%(4/41),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8%(4/37)。15例高危患者死亡率为40%(6/15),主动相关死亡率为30.0%(5/15),手术患者死亡率为10%(1/10)。根据危险分级,各分级主动相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840,P=0.020)。随访5~52个月,无院外死亡病例发生。随访中并发Ⅰ型内瘘1例,脑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根据患者主动损伤程度和合并伤情况进行危险分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胸 损伤 多发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动脉(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由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56例(61支CAD),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以14 d为界。于发病后3、6、12个月行CDU随访,根据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和不全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组36支,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42.6%(26/61)、55.7%(34/61)及59.0%(36/61);不全再通组25支:残余狭窄26.2%(16/61)、持续闭塞14.8%(9/61)。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比较: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的比例、壁内血肿的回声类型、血管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与完全再通呈正相关,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与完全再通呈负相关。结论CDU显示对于低回声壁内血肿型CAD,急性期药物治疗完全再通率较高,夹层血管闭塞者完全再通率降低,及早评估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超声检查 随访 再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正常人由主动弓(arcusacrtae)的上缘(或凸侧)发出营养头、颈和上肢的血管,自右向左依次发出头臂干(truncusbrachiocephalicus)又名无名动脉(a、anonyma)、左颈总动脉(a、carotiscommunissinistra)和左锁骨下动脉(a、subclaviasinistra)三大分支。然而在动脉的演变过程中,却存在变异,关于主动弓的分支起始变异情况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中曾有不少记载,如在国外,有Quine(1844)、Brodie(1888)Abbot(1892)、sheperd(1899)、Banchi(1907)、DeGaris(1923)、Cairney(1925)、宫下公平(1935)、William(1935)和Anson(1940)等作过报告及详尽的分类。在国内,先后有胡振之(1952)、詹樾、谢陶瀛

  • 标签: 左锁骨下动脉 主动脉弓分支 右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 左椎动脉 国内外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肾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合并肾动脉。患者左肾CT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左肾动脉内可见真假两腔及附壁血栓形成。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行左肾上级背侧肿物切除术和肾动脉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肾内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并发肾动脉动脉瘤伴脉管内血栓形成。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淋巴管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肾动脉 夹层动脉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布鲁菌病是最常见的人畜共患性传染病。心血管受累少见,却是布鲁菌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动脉瘤非常罕见,获得病原学是诊断布鲁菌病的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布鲁杆菌感染性主动瘤及骨髓炎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以发热、腰痛起病,影像学发现主动瘤病变,鉴别诊断包括自身免疫病主动受累、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和感染性动脉瘤。患者血培养回报布氏杆菌属,得以最终确诊。经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全身炎症得以控制,创造机会进行手术处理。希望通过本病例加强临床医师对于布鲁菌病感染性动脉瘤的认识。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动脉瘤,感染性 主动脉瘤 主动脉周围炎
  • 简介:为探讨有氧运动在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主动一氧化碳(CO)的影响,子高脂膳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过程中,施以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8周后检测主动CO含量.结果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每天60分钟和120分钟的游泳训练,大鼠主动CO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增加了37.37%和51.60%(P<0.01).提示有氧运动刺激主动产生CO增加,可能是其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 标签: 有氧运动 大鼠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 一氧化碳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