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根据输变电工程建设沿途穿越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地貌类型,造成的水土流失沿输电线路呈离散型分布,单个面积不大,但强度较大,危害严重的特点,讨论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并提出了适用于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

  • 标签: 输变电工程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 简介:芒萁世代生活史研究表明,芒萁从孢子萌发到植株形成,需要一定的荫蔽与水湿条件,创建适宜芒萁孢子生长的遮荫与水湿条件是人工培育芒萁袋栽苗成功的关键。芒萁人工培育可釆用孢子体移植法与孢子直播法二种形式:芒萁孢子体移栽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芒萁孢子的萌发、培育,待芒萁孢子体长到2~3cm时,再移植入栽培袋内继续培育;孢子直播法则是将含芒萁孢子的水直接喷洒在苗床上,并为芒萁孢子的萌发、生长创造优越的遮荫与水湿条件,待苗床上芒萁幼孢子体长成2~3cm高的植株时,再移植入栽培袋内培育。用芒萁孢子直播法与芒萁孢子体移植法培育成功的芒萁袋栽苗,用于长汀县极强度水土流失区绿化治理,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芒萁 有性繁殖 孢子体移植法 孢子直播法
  • 简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分类体系,并服务于研究与生产,在论述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概念、分类现状基础上,依据措施实施的方式、作用和目标,并结合农艺环节,将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划分为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蓄水保墒技术、以提高土壤抗蚀力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以增加植物覆盖为主的栽培技术3大类,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坑田、半旱式耕作、深耕翻、保墒、覆盖、深松、少耕、培肥土壤、合理配置作物、播种保苗、栽培13个亚类和等高耕作等44个型,以供参考。

  • 标签: 农业技术措施 分类 水土保持
  • 简介:切沟侵蚀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现象,不仅破坏土地资源,也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由于切沟侵蚀机制复杂,研究手段欠缺,切沟侵蚀研究进展缓慢。切沟侵蚀监测技术是研究切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速率和构建切沟预报模型的基础。近年来,高精度GPS、三维激光地形测量以及RS和GIS等切沟侵蚀监测技术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的应用为较大时空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提供了可能性。世界范围的切沟侵蚀监测成果表明不同地区切沟侵蚀速率主要为0.16~15m/a。切沟侵蚀预报技术进展缓慢,现阶段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切沟侵蚀预报模型。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和卫星影像及三维激光测量等新技术,开展较大尺度的切沟侵蚀监测是近期的研究热点和主要发展趋势,而从长远来看,发展切沟发育和侵蚀的经验和机制模型、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切沟侵蚀预报是切沟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切沟 GPS 三维激光测量 监测技术 侵蚀速率 预报模型
  • 简介:选用2年生撑绿竹侧枝新萌发的茎尖进行组织诱导,丛芽苗经过继代繁殖,并筛选壮苗生根培养基以及观察不同发根时间,进行不同基质移栽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2mg/LBA和0.5mg/LNAA的激素组合在培养基上诱导成芽数达40个,诱导率为66%;丛芽苗继代增殖选用1.4mg/LBA和0.5mg/LNAA激素组合、培养时间以30d最适宜,这时芽苗长势浓绿;组培苗移植以发根时间30d为佳,移栽基质选择竹炭肥较好。

  • 标签: 撑绿竹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研究
  • 简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参比国外有关技术标准,初步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框架.

  • 标签: 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 技术标准体系 水利部 健康发展 法制建设
  • 简介:解决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是火烧后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有选择地种植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且具有开发前景的树种,是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加速森林植被恢复的最佳选择。为了探索森林火灾后迹地的巨尾桉造林技术,使森林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本文对淘溪小流域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扩大生产,采取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和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火烧迹地 巨尾桉 技术 效益
  • 简介:从行业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本文对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调度和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水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 标签: 信息技术 水利领域 应用 分析与展望
  • 简介: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景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本文主要从设计与施工的角度,探讨土地平整环节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案.

  • 标签: 土地整理 生态环境 保护
  • 简介:人工湿地是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以节能、污水资源化为指导思想,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和实用化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这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况、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污水 处理技术 进展
  • 简介: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的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的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 标签: GIS 耕地 地力评价
  • 简介:以檀香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播种基质以及伴生树种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1000mg/L赤霉素处理种子24h可促进种子发芽,发芽率达85%以上;以砂壤土+竹炭粉为播种基质出苗率最高;利用抛荒龙眼地并以龙眼树作为檀香成林期伴生植物对檀香生长具有促进作用,栽培12个月时测定,檀香树高、地径分别达172.3cm和2.48cm,为抛荒龙眼地重新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檀香 种苗繁育 寄主 造林
  • 简介:本文针对目前泉州市柑桔生产中存在的土壤管理不善,单产及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阐述加强柑桔园土壤培肥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水土保持功能,是保证夺取稳产高产优质果品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泉州市 柑桔园 土壤培肥技术 果品率 水土保持 山地资源
  • 简介:本文以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应用SPOT卫星数据对长汀县水土流失进行动态遥感监测研究,掌握2000~2003年这3年来长汀县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和治理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福建省水蚀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的新方法,为实施《水土保持法》定期监测公告服务。

  • 标签: 水蚀区 土壤侵蚀 遥感 监测技术
  • 简介:研究了在侵蚀坡地采用条沟-草块的特殊建植草地方法.在治理后的3个月内,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土壤侵蚀量仅为140kg,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的小区分别减少了823kg、249kg和670kg.用条沟-草块建植草地的小区当年土壤侵蚀为1500t/km2,比整地未种、原坡面和全垦等高种草分别减少了10591t/km2、3514t/km2和7760t/km2;第2年以后,条沟-草块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均在700t/km2以下,严重侵蚀区减轻为轻度流失区.治理当年,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85%,能在短期内控制水土流失.治理3年后坡地草被物种由6种发展到16种,促进了良性发展.

  • 标签: 侵蚀坡地 水土流失 快速恢复 草本植被
  • 简介:本文对永定县近年来种植绿竹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从把好苗木质量关、强化前期管护工作入手,采取施基肥、适时定植等主要技术措施,提高种植成活率。

  • 标签: 绿竹 技术措施 成活率
  • 简介:第6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近日公布,8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 标签: 科学技术奖 水土保持 学会 中国
  • 简介:在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功能、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以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了2020年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和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对策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侵蚀模型 关键技术 环境效应 中国 中国
  • 简介:在水土流失区营建杨梅园要求种植当年就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快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杨梅幼树的生长,且杨梅生态园各植物在杨梅生长初期,在光能利用、根系生长等方面种间关系应协调,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水土流失区营建杨梅生态园伴生植物的4种配置模式及其他一些配套措施,从而取得了极好的杨梅生态园营建效果。

  • 标签: 水土流失区 杨梅园 植物配置模式 配套措施
  • 简介:由于南方多山,以往遥感调查采用的植被覆盖度的计算方法受山体阴影等地物的干扰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干扰,本文用复合植被指数(VBSI)替换了传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其能降低山体阴影等地物干扰影响的特点,使用卫星影像对永定县水土流失进行遥感调查,总结出更适合山地丘陵地区的遥感调查方法。

  • 标签: 遥感调查 植被覆盖度 VBSI 山体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