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介绍利用具有杂种优势的按离体芽通过组织培养并进行工厂化育苗的技术。在叙述培养材料与培养条件、繁育方法与移栽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着重总结工厂化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标签: 巨尾桉 组织培养 工厂化育苗
  • 简介:介绍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分析其经营效益,为培育速生丰产林提供依据。

  • 标签: 巨尾桉 栽培技术 效益分析
  • 简介:摘要:为了探究引种栽培与丰产技术,笔者主要以广西地区为例,选择DH32-28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将株行距控制在1.5米×4米,并施加华沃特15-6-9复混肥、液态复混肥、5%有机肥等肥料可以实现的丰产高产。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工作中,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块状整地方法,选择海拔150m以下的中下坡进行引种造林,利用测土配方技术,将施加基肥和追肥相结合,做好病虫害防治,以此来实现规范化种植效果。

  • 标签:
  • 简介:解决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是火烧后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有选择地种植适应性强、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且具有开发前景的树种,是火烧迹地人工更新,加速森林植被恢复的最佳选择。为了探索森林火灾后迹地的造林技术,使森林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本文对淘溪小流域的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扩大生产,采取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和效益评价提供依据。

  • 标签: 火烧迹地 巨尾桉 技术 效益
  • 简介: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了新鲜木片与陈旧木片的溶出粒子特征及其微/纳米粒子在常规溶剂抽提和超声波、冷冻、微波预处理抽提中的溶出规律。结果表明,常规溶剂抽提时,新鲜木片溶出的纳米粒子(粒径〈100nm)在体积和粒子数上大于陈旧木片,而大于91.3nm的粒子在体积和粒子数上小于陈旧木片;随着抽提时间的延长,新旧木片中抽提物的溶出量均呈增加趋势。超声波、冷冻与微波预处理可降低新旧木片溶出粒子的集聚程度,提高抽提物溶出量,其中超声波预处理的作用最为明显。

  • 标签: 尾巨桉 微/纳米粒子 超声波 冷冻 微波
  • 简介: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药物,不同时间间隔喷药及不同药物浓度对按组培苗茎腐病防治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A1)+6d间隔喷药时间(B2)+1000倍液药物浓度(C2)对组培苗茎腐病防治效果最好。

  • 标签: 尾巨桉 苗木茎腐病 防治效果
  • 简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进行造林试验。采取相同的营林措施。经过7a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下桉树高生长达到显著差异,胸径生长达到显著差异;其林分植被在好的立地条件下,植被种类多,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 标签: 巨尾桉 立地条件 造林 生长
  • 简介:DH33—27组培育苗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和大量元素的浓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了影响桉树组培育苗生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激素种类和浓度、大量元素浓度对组培苗生长有显著影响,母种继代培养阶段,培养基中6-BA、6-KT浓度在0.25~0.27mg·L^-1和NAA浓度0.10~0.15mg·L“范围内时增殖效率最好。继代壮苗阶段,6-BA、6-KT浓度在0.20~0.25mg·L^-11和NAA浓度0.10—0.15mg·L^-1范围内时出苗率最好。生根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50%的大量元素、IBA和NAA的浓度为0.30mg·L^-1和0.10mg·L^-1时生根效率和苗个体高度最好。

  • 标签: 尾巨桉 组培育苗 主要成分
  • 简介:摘 要  在广西上思县林区,选择相似立地条件、相同年龄的不同更新代数人工林,进行不同更新代数对林分生长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萌1的胸径、树高生长量都是最小的,差异都不显著。不同更新代数2年生和3年生的蓄积量变化分别在58.0093 m3/hm2~81.2807 m3/hm2和84.0455 m3/hm2~125.8416 m3/hm2之间;蓄积量显示出萌2>萌1>实1,差异不显著。

  • 标签: 尾巨桉 不同更新代数    林分生长量
  • 简介:本文报道了的引种情况。结果表明,该树种生长迅速,适应性强。

  • 标签: 巨尾桉 栽培
  • 简介:对成熟期的11年生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后,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 标签: 尾巨桉 杉木 土壤物理性质 对比
  • 简介:与细叶8个种源生长性状与保存率的差异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除高径比外各性状的差异极显著,种源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43.25%~88.14%,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为16.00%~65.01%;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间呈紧密的正相关,保存率与生长性状的相关不显著.3.5年生时14532种源和细叶13541种源在各自的树种中生长最优,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达0.09636m3时0.04516m3.经综合评价,细叶13541、13544和14532、14531为优良种源.估算了参试种源各个性状的育种值.

  • 标签: 细叶桉 尾叶桉 种源 综合评价 育种值
  • 简介:在永安(Eucalyptusgrandis)林中选择不同的林分设置若干个标准地,在标准地中进行每木检尺与树冠冠幅等林分因子调查,分径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标准地中树冠冠幅与胸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桉树冠冠幅与胸径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冠幅面积与冠幅的关系导出林分各径阶的基本密度和最大密度,建立按的合理经营密度表和合理经营密度图,从而为生产经营单位调控林分密度、进行营林抚育提供依据。

  • 标签: 巨桉 合理密度 经营密度 胸径 冠幅
  • 简介:摘 要:研究热处理前后心边材细胞壁微观构造,确定热处理过程中结构变化与颜色的关系,分析热处理过程中共轭发色结构变化对材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心材抽提物含量多于边材,是导致心边材颜色不同的根本原因。经过热处理的抽提物共轭结构增长,发色基团羰基、羧基以及不饱和双键等数量增加,共轭体系能量降低,吸收带延伸至可见光范围,使得木材受热后颜色加深;中多酚类物质的结构不稳定,受热易发生结构变化,导致颜色变深。

  • 标签: 热处理 巨尾桉 微观结构 光谱分析
  • 简介:摘 要:为探讨抽提物组分在热处理过程中变化对材色的影响,对试件在105℃下进行4h热处理,对热处理前后的试件用丙酮和水(体积比为9:1)溶液作为溶剂采用索式抽提法提取抽提物。研究心边材抽提物的色度指数及化合物结构变化,确定热处理过程中结构变化与颜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明度 和 值降低, 值明显升高,材色变深,且心材颜色较边材变化更大。

  • 标签: 巨尾桉 心边材 抽提物 颜色
  • 简介:和刚果12号按开展了四种不同密度的造林试验,5年观测结果表明:两树种不同密度林分林木生长和产量均有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林分产量越高,但单株产量越低。研究结果证明:0.5m×l0m株行距适用于超短轮伐期薪材林经营,轮伐期以2年为宜;1.0m×2.0m株行距适用于经营短轮伐期速生丰产薪树林,轮伐期为4年;15m×3.m株行距可用于速生高产短轮伐期用材林的经营;2.0m×4.0m株行距适于林下间种作物之用。

  • 标签: 密度 产量 薪材林 超短轮伐期
  • 简介:采用营养袋扦插育苗的方法育苗,并将Pt菌剂放入袋中进行菌根化处理,探讨Pt菌剂对(Eucalyptusurophylla)扦插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合扦插生长的Pt菌剂浓度为10g,的苗高、地径、干重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18.9cm、1.46mm、6.8g,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5.0%、78.0%、94.2%。

  • 标签: PT菌剂 尾叶桉 鲜重 地径
  • 简介:本研究以6个月无性系GL1苗木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赤霉素到茎部,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其对木质部发育的影响。外施GA3浓度在1.0-10.0mg/L时能够显著促进桉树茎的伸长,外施1.0mg/LGA3时,新生木质部中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纤维细胞的直径没有变化,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纤维细胞数量的方式,新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和直径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GA3处理会引起新生木质部中S-木质素和G-木质素含量降低,且GA3并不能显著促进新生木质部细胞中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伸长。这些研究说明赤霉素通过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次生细胞壁成分的合成来调控次生木质部发育。

  • 标签: 赤霉素 巨桉 木质部 纤维细胞 导管分子
  • 简介: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和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将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和PBU+6-BA+IAA三种激素组合的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的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性愈伤组织时的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的愈伤POD酶活性显著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qPCR)检测6个POD基因的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的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和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分化。PBU和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和6-BA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尾叶桉 PBU 6-BA POD 基因表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