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152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对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在体外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LINC00152的表达情况,采用EdU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INC00152作用靶点,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152与miRNA-200c-5p和miRNA-195-5p的相互作用,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VEGFR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SKLB1002和miRNA-200c-5pagomir及miRNA-195-5pagomir处理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LINC00152对HemEC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LINC00152在血管瘤增生期组织和血管瘤退化期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sh-NC组相比,sh-Linc1组和sh-Linc2组细胞中LINC00152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OE-NC组相比,OE-Linc1组和OE-Linc2组细胞中LINC00152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OE-Linc1组和OELinc2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比例均明显高于OE-NC组(P﹤0.01)。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血管瘤增生期组织中VEGFR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NC组相比,miRNA-200c-5p组、miRNA-195-5p组和SKLB1002组细胞在72h时的光密度值均降低(P﹤0.05)。与NC组相比,miRNA-200c-5p组、miRNA-195-5p组和SKLB1002组HemEC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LINC00152可通过调节VEGFR2促进HemE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LINC00152竞争性结合miRNA,从而提高VEGFR2的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瘤内皮细胞 LINC00152
  • 简介: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对患者免疫功能、炎性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卵巢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给予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炎性因子、VEGF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3^+CD4^+、CD4^+/CD8^+、CD4^+CD25^+和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3^+、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2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干扰素-γ(INF-γ)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和INF-γ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6、IL-10和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133、生殖细胞特异性蛋白DDX4(DDX4)、糖类抗原153(CA153)、CA19-9、CA125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133、DDX4、CA153、CA19-9、CA125和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养阴汤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临床效果较好,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反应,抑制VEGF表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推荐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益气养阴汤 贝伐珠单抗 卵巢癌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将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n=20)和沙利度胺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表柔比星+地塞米松治疗,硼替佐米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硼替佐米静脉注射,沙利度胺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沙利度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化疗前后的凝血功能,以及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硼替佐米组和沙利度胺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肿瘤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本组化疗前和沙利度胺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硼替佐米化疗方案有利于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方案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子宫腺肉瘤患者的年龄为15~70岁,中位年龄为58岁,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及下腹部包块。2例绝经患者绝经前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4例绝经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1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保留卵巢,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术。统计并分析子宫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病理高危因素、主要辅助检查情况及治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术前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均﹥200IU/L。5例患者术前行B超检查,均提示宫腔或宫颈肿物,直径为5~10cm。5例患者术后病理均存在特征性“袖口”状结构,其中2例患者有深肌层侵犯,2例患者有肿瘤细胞异源性分化,4例患者存在高危因素。术后补充吉西他滨+多西他赛方案化疗,5例患者除1例失访外均未复发。结论子宫腺肉瘤的发病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亦见于青少年女性,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治疗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为主,术后化疗可能减少复发。

  • 标签: 子宫腺肉瘤 子宫肿瘤 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3月,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5例早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较对照组少,术后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5d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恢复。

  • 标签: 非小细胞肺 胸腔镜 小切口肺叶切除术 疼痛测定 视觉模拟评分 康复进程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分子分型情况。方法选取年龄≤35岁的128例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以及同期年龄﹥35岁的130例中老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作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分型的差异。结果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情况、淋巴结转移数目和Ki-67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LuminalA型、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病理分期较晚,Ki-67阳性表达率≥14%的比例较高,但与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无明显差异,应早期筛查并给予积极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临床特征 分子分型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
  • 简介:目的:对滤泡淋巴瘤骨髓的淋巴瘤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总结形态特点,为骨髓病理医生对滤泡淋巴瘤骨髓累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8年共565例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滤泡淋巴瘤患者,并挑选其中60例有骨髓侵犯的患者,对其骨髓涂片进行观察,根据其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归类总结,找出共同特点。结果:对本组60例滤泡淋巴瘤骨髓涂片根据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共分为五种类型,包括小无裂细胞型(38.3%)、小裂细胞型(31.7%)、幼淋巴细胞型(5.0%)、母细胞化型(5.0%)以及滤泡转大B细胞型(20.0%)。结论:滤泡淋巴瘤累及骨髓病例可通过观察肿瘤细胞的细胞形态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以小无裂细胞和小裂细胞最为常见(70.0%),每种类型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病理和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滤泡淋巴瘤 骨髓侵犯 形态学分型 免疫表型分型
  • 简介:目的探讨极高龄(≥90岁)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极高龄髋部骨折患者101例,其中男43例,女58例,平均年龄(92.27±2.73)岁(90~104岁),股骨转子间骨折66例,股骨颈骨折35例,术前能够独立行走者45例,需要辅助装置行走者56例。统计本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合并症、并发症、病死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术后1年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0天病死9例(8.9%),术后6个月病死17例(16.8%),术后1年病死27例(26.7%)。结论极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肺部感染和营养不良是病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伤前不能独立行走是术后1年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01)。

  • 标签: 骨折 老年人 80以上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经胸与经腹方式行贲门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2例贲门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经胸组(49例)和经腹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情况。结果经腹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经胸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均多于经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长度、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切缘肿瘤残留率、手术根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和住院费用均少于经胸组,住院时间短于经胸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经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入路相对经胸入路行贲门癌根治术具有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肺部感染发生率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贲门癌 经胸入路 经腹入路 根治术
  • 简介: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cm(1.9~12.0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癌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 标签: 肾肿瘤 乳头状瘤 乳头状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治疗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疼痛综合征,分为A组(发生疼痛综合征)33例和B组(未发生疼痛综合征)123例。统计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以及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疼痛出现时间、疼痛发作频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1.15%。疼痛部位以患侧腋窝最常见,占42.42%;疼痛性质以麻木为主,占39.39%;87.88%的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4分;45.45%的患者疼痛出现时间为术后即刻;39.39%的患者疼痛发作频率为每日发作。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95±10.89)岁,明显低于B组的(55.37±9.92)岁(P﹤0.01);术前A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18.18%,清扫腋窝淋巴结的比例为93.94%,均高于B组的4.07%、76.42%(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2.04,95%CI:1.43~2.68)、有术前焦虑抑郁(OR=4.14,95%CI:2.16~6.33)以及有清扫腋窝淋巴结(OR=1.57,95%CI:1.14~2.21)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年龄(﹤50岁)、术前焦虑抑郁、腋窝淋巴结清扫是乳腺癌患者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疼痛综合征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IPHC)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肿瘤(OET)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晚期O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和IPH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各次(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化疗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后腹腔积液控制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于化疗后逐渐降低,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术前和第4次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级以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积液控制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8%,高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HC对晚期OET患者的腹腔积液控制满意,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热灌注化疗 卵巢上皮性肿瘤 疗效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膀胱癌组织标本80例,同时另选取正常膀胱组织标本8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并比较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MFN2、Bmi-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MFN2、Bmi-1蛋白表达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以及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与Bmi-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MFN2和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50%和61.25%,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12.50%和17.50%(P﹤0.05);TNM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7.27%,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Ⅲ期患者的20.00%(P﹤0.01);肿瘤直径﹥3cm、TNM分期为Ⅲ期的患者膀胱癌组织中Bm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15%和88.00%,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TNM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44.44%、49.09%(P﹤0.01);膀胱癌组织中MFN2蛋白与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r=-0.602,P﹤0.01)。结论膀胱癌组织中MFN2、Bmi-1蛋白表达水平较高;MFN2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与TNM分期有关,Bmi-1蛋白阳性表达情况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MFN2蛋白与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呈负相关。

  • 标签: 膀胱癌 MFN2 BMI-1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以尿潴留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7月至2014年7月以尿潴留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43例,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3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腹膜外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余4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prostate,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ximalandrogenblockade,MAB)]。统计其年龄分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直肠指检(digitalrectalexamination,DRE)阳性率、经直肠前列腺穿刺阳性针数、Gleason评分、骨转移、肿瘤分期、治疗后排尿恢复情况、IPSS评分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43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9岁;直肠指检阳性率达81.4%(35/43);PSA>20ng/ml者占62.8%(27/43);经直肠前列腺穿刺(12+X针穿刺法)超过7针以上阳性的占76.7%(33/43);Gleason评分≥7分占95.3%(41/43);骨转移患者占76.7%(33/43);临床分期T3b-T4期占88.4%(38/43);治疗后6个月全部患者恢复了自主排尿,1年生存率为97.7%,3年生存率为79.1%,5年生存率为55.8%。结论:老年男性发生尿潴留应当考虑有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病程往往多为晚期且为高危患者,肿瘤压迫侵犯尿道及膀胱颈是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有效解除下尿路梗阻,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列腺癌 尿潴留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内分泌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的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免疫细胞水平以及生存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下降,且对照组患者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出血量少,免疫细胞水平波动较小,生存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腺肽 胸腔镜手术 老年早期肺癌 根治术 免疫功能 生存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氟达拉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LAG)和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ME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VIP、WanFangData、CNKI、CBM等数据库发表的关于FLAG和MEA方案治疗RRAM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2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FLAG方案和MEA方案治疗RRAML时,两者的CR[RR=1.49,95%CI(0.92,2.43),P=0.11]及PR[RR=1.38,95%CI(0.82,2.32),P=0.23]无明显差异,但FLAG方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MEA方案治疗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98,95%CI(1.21,3.24),P=0.006],其真菌感染率亦高于MEA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17,95%CI(1.09,4.31),P=0.03]。结论:FLAG方案治疗RRAML的总有效率高于MEA方案,但其真菌感染率亦高。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限制,本系统评价结论仍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标签: FLAG MEA 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供临床借鉴。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21例胫骨平台骨折并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切口感染,分为两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特点、手术相关变量及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时间为1~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共16例(13.2%)发生切口感染,其中表浅感染12例(9.9%),深部感染4例(3.3%)。最为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部分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为胫骨平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存在较高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危危险因素包括高BMI、开放性骨折、手术时间延长以及ASA分级≥3级。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各项指标,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