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广东音乐又称广东小曲,它是产生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音乐,与粤剧音乐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谣、说唱、民间礼仪音乐、宗教音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风格上与广东其他地区的乐种如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瑶族音乐相区别。广东音乐那明快的节奏、丰富的音调、柔美而极富南国特点的音色、华丽的“加花”、精练别致的结构,令人喜爱。广东音乐的历史大约一百年左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乐种。与其他地区民间乐种相比,广东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便形成了一支专业和半专业化的写作队伍,产生了吕文成、何柳堂等名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广东音乐作品,广泛流传。几十年来新的作品、新的创作特色不断涌现。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作曲家尤其是广东作曲家的一批新的广东音乐作品问世,又展现了一些新的艺术特色,创作的专业化更为加强,艺术的表现范畴也更为宽阔了。

  • 标签: 音乐作品 音乐传统 创作特色 乐种 民间器乐 何柳堂
  • 简介: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是个音乐和诗歌的爱好者。到了初中,就开始“发表”歌曲——借每周教班上同学唱一首新歌的机会,悄悄塞进自己的“作品”,当然是“捏造”了很多作词作曲的“笔名”。这个“秘密”,只有教化学的班主任知道。(谢谢他不仅没有“戳穿”我,还一直似笑非笑地朝我点头,否则……)。

  • 标签: 歌词 自序 写作 文章 爱好者 班主任
  • 简介:元代戏曲女演员史料集《青楼集》作者夏庭芝,字伯和,号雪蓑,松江府治所在地华亭县人。关于其在世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生卒年不详"。惟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青楼集提要》言其"生年约在元延祐间——一

  • 标签: 青楼集 夏庭芝 写作时间 生年 陶宗仪 汉语大词典
  • 简介:第十讲练习(第十讲刊于本刊2001年第五期)本章内容是副三和弦。练习中的第三道为和声写作,其题目要求如下:为旋律写作和声,其中应用副三和弦(织体形式可用分声部四部和声或其它形式)。下面是为第2题写作的一种和声方案,织体形式选用了四部和声:

  • 标签: 旋律写作 属和弦 四部和声 织体形式 副三和弦 属七和弦
  • 简介:赋格是成型于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体裁,十二音序列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首创的现代派作曲技法。这一对矛盾体的结合最终成为现代作曲家探索新技法的路径,作曲家将赋格体裁置于十二音体系中的尝试也随之出现。本文拟从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的“调性”问题出发,剖析二者结合后的作曲技法特点。

  • 标签: 赋格 十二音序列 调性 主题
  • 简介:虽然有不少优秀的序列作品仍保留传统的旋律写作原则,但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最好是先掌握“非传统”旋律的写作方法。一、“非传统”性质的旋律在传统音乐中,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调式功能,体现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调性与调性之间的

  • 标签: 序列音乐 旋律线 无调性音乐 写作原则 写作方法 勋伯格
  • 简介:20世纪50年代,我有机缘参加写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真是极大的幸事。时光流逝,距今已过五十余年,本人已是快奔九十的老人,有些事已记不得,有些事怕记不准。所幸尚未糊涂,对写史这件大事也还部分记得,现尽心写下,为历史留个信息。

  • 标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集体写作 50年代 20世纪
  • 简介:复调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和声密不可分.在民族化复调写作中,由于调式音列的特殊构成决定了和弦结构的叠置形式,横向声部的和声处理必然会趋向复杂化、风格化.因此,以“理论不协和音程”的传统定义来确立纯四度在民族调式中的各种运用,是片面而不恰当的.

  • 标签: 民族调式 协和音程 复调 和弦结构 非三度叠置 民族音乐
  • 简介: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特点鲜明,这一点与中国相似,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斯创作的《伊比利亚》组曲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一部优秀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兼容并蓄,在音乐的表现内容以及精神内涵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乐派特点。本文将通过对该组曲一些颇具体色的作曲技法的分析以及与中国作曲家一些类似技法的类比,寻找其中一些相同的规律,积累一些创作的“招数”,并对新时代我国民族注意音乐的发展提出想法。

  • 标签: 民族乐派 《伊比利亚》组曲 作曲技法 模拟
  • 简介:根据人类学词典的记述,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通过实地调查对一个当代文化的系统描述”。Ethnography这个词来自希腊文,ethno一是人、种族的意思,而一graphy是书写。因此,“民族志”就是写人,即描述人的活动。关于民族志,马凌诺斯基说:“首先,学者当然必须有真正的科学目标,并且知道现代民族志的价值和标准。第二他应当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条件中,这主要是说,脱离其他白人而在原住民当中生活。最后,他必须运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收集、利用和保存他的证据。”

  • 标签: 音乐民族志 歌唱 写作 当代文化 人的活动 人类学
  • 简介:是陈铭道先生于2003年完成的一部著作.该书为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学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写作的情况,时间跨度从音乐学产生之初直到20世纪.此书可谓是对西方音乐学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它的出版弥补了时下此类著述的不足.阅读此书,使笔者仿佛在一夜之间了解了西方音乐学几百年的发展概况,在丰富自身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兼习了与此相关的外文,可以说一举多得、受益良多.

  • 标签: 陈铭道 《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史料 结构 学术观点 语言特点
  • 简介:本文从莫扎特歌剧《魔笛》入手,以抒情男高音的典型代表塔米诺的两首男高音咏叹调为例,分别进行写作分析和演唱研究,把握音乐本体和二度创作相结合的原则,并以侵入式长倚音的演唱、临时变音的演唱、大跳音程的演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加以详细阐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其男高音咏叹调的某些写作手法与演唱特征,为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演唱经验。

  • 标签: 莫扎特 咏叹调 男高音 演唱
  • 简介:文章就《上海工部局乐队史》一书的写作讨论了三个议题:其一,音乐上海学:工部局乐队史的多元阐释;其二,资料与写作:碎片化的历史建构;其三,语境与意义:帝国流散、都市空间与文化政治。继而提出对于“音乐上海学”的构建与述求。

  • 标签: 《上海工部局乐队史》 “音乐上海学” 新史学 流散
  • 简介:<正>拙文《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家传记》在《学报》上发表后,围绕着传记写作是否允许虚构想象等问题引起了讨论。刘熊同志的文章(见《学报》1981年第3期)就文学性传记中史事真实与文学手法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对此我还想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求得刘熊及其他同志的指正。

  • 标签: 文学性 《学报》 文学手法 音乐家 实存 1981年
  • 简介:前言博、硕士论文目录的菀集和掌握,是每一位研究生在进入论文写作状态之前必须从事的准备工作。理由是一份针对不同领域整理出来的论文目录,不仅能够呈现整体研究轮廓,透露现阶段研究趋势,刺激研究灵感,还能提示一定程度足供参考或借鉴的研究方法和径路。而在某一特定论题之下,研究成果的了解,材料的认识和挖掘等等,更是研究者不能不知道的。因此,对于

  • 标签: 中国古典戏曲 曾永义 殿魁 卢元骏 论文目录 戏剧学
  • 简介:<正>赵元任(1893—1982)是杰出的语言学家,不以音乐为职业,但终身酷爱音乐。1909年赴美。在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物理及在哈佛大学学哲学时期,先后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等作曲专业技法,兼学钢琴及声乐。他对音乐创作的见解,迄今仍值得重视。早在1927年他在出版的《新诗歌集》序言中集中阐明如下的

  • 标签: 赵元任 艺术效果 歌曲创作 写作技法 五声音阶 新诗歌
  • 简介:赵连甲先生的创作常年保持着旺盛的产量,1952至2012年间,他被刊出发表的短篇曲艺作品有200篇,中长篇书目10部,选集单行本10册,整理传统书段62篇,丛书32种,录制唱片9张、盒带6件,编纂出版书籍5部,其余学术论谈、作品评论、小品短剧脚本等各类成果颇丰。

  • 标签: 表演艺术家 曲艺 写作 血液 作家 作品评论
  • 简介:贝多芬是一位听觉极其敏锐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广泛地被认为是他创作其它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试验地。其中,弦乐重奏的影响非常深远,从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就可以看到弦乐重奏写作留下的明显痕迹。本文将以贝多芬作品第57号热情奏鸣曲慢板乐章为例,来观察和分析钢琴作品与弦乐写作的联系,通过新的视角来帮助理解奏鸣曲慢板乐章,用多种技法来表达作曲家听觉中多样的声音,赋予音乐意味深长的感情方向。

  • 标签: 弦乐四重奏 音色声部平衡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