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19世纪中期(1830-1850)英国小说的繁荣,主要归因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和人民大众异常活跃的精神面貌.但思想家J·S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小说所持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尴尬处境."文人雅士普遍以诗为乐;而浅薄寡闻者则痴迷于小说"(Mill71).

  • 标签: 康拉德 小说艺术 英国 叙述形式 审美体认
  • 简介:犹如一袭曳地的丝绸,光明悬挂在橄榄树上当白昼淡而无味的酒饮至所剩无几:大片的灰色出现上升,夜晚来临。

  • 标签: 诗歌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轻轻的欣悦——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喜爱姜洪多年前一个冬日的阳光下午,在武汉最大的新华书店,一个外地青年的神态一定有些怪异,因为他在文学柜书架的最高一层发现了他梦盼寻觅已久的一套书:浅黄书脊上平淡地印着这样一行字——《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有许多作家作...

  • 标签: 文学创作 云杉球果 人的关怀 小说 文学理论 苏联卫国战争
  • 简介:(三部曲)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的代表作之一,由(1952)、(1957)和(1959)三个故事组成.这三个故事定位于遥远的古代,却影射了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状况,具有深邃的现实意义,蕴涵着丰富的哲理.但这部小说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它纵贯全书的浓厚的童话特色,这也是小说形式上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创新.在卡尔维诺逝世二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再次领略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著作中的精髓--童话的借鉴和超越.

  • 标签: 《我们的祖先》 童话特色 小说 意大利作家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
  • 简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也是桎梏人们精神的枷锁。封建思想的守护者窦氏,一向秉承“三从四德”不敢越雷池半步,纵使丈夫多年未归,也不改她等待丈夫归来的决心与期盼。妙善是一位封建叛逆的女性,她要求婚姻自由。妙善的行为不能被窦氏所接受,但当得知张门有后,窦氏迫于“七出”的压力在万分痛苦纠结中承认了妙善,接受这段非礼性的爱情,并做出妥协与让步。

  • 标签: 窦氏 陈妙善 孝道 爱情
  • 简介:斯蒂芬·金的代表作《肖申克的救赎》,其独特的选材和人性的解读和深层思考成就了作者和作品,也为信仰缺失、精神生活匮乏和人文生态失衡语境下的当今读者提供了精神盛宴。

  • 标签: 斯蒂芬·金 《肖申克的救赎》 人性 小说 选材
  • 简介:《楢山节考》根据日本的弃老传说,讲述了生活在偏远村落里年逾七十的主人公阿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带着信仰主动进山祭祀的故事。在艰苦条件下,阿玲主动放弃生存的权利,毅然决然地作出死的抉择。主人公的命运是注定的,是村落共同体规则制约下的必然结果。

  • 标签: 《楢山节考》 深泽七郎 宿命 共同体规则
  • 简介:六年前应《文史知识》编辑部邀约,为该刊"治学之道"专栏撰一文,文成,取题《筏上戋语》。戋者,小也,所谓"筏上",是指自己既未抵达彼岸,亦谈不上已定位,仍在无涯学海探溯。此说决无矫情意味。

  • 标签: 累积 文化现象 清代诗文 诗词 治学之道 文学实践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南宋著名词人张炎论词力倡雅正,标举清空,张炎词论的基本原则是雅正,他作词的理想境界,最高的美学追求则是“清空”。朱彝尊是清代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张炎的词学理论一脉相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的理论却不尽橱同,朱彝尊在接受雅正说的同时,刻意回避清空说。

  • 标签: 张炎 朱彝尊 词学理论 词作 研究
  • 简介:在意大利文学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乔叟自己的创作、英诗的发展和文学的本质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这时期的重要著作《声誉之官》就是其探索的艺术体现。在诗里,作者既揭示了文学作品的虚构性质,也强调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并在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艺术地表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他还将生动的口语运用于诗歌创作并尝试内容与语言风格之间的有机统一,这也是英诗史上一个重要发展。

  • 标签: 乔叟 诗歌创作 文学 诗史 广泛 虚构性
  • 简介:美国华裔跨文化剧作者用英文创作的戏剧,中国京剧在美国的传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国京剧元素在这些剧中的运用,不但给这些剧增加了多元文化戏剧的色彩,而且也使中国京剧元素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研究黄哲伦的两个剧作对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探讨中国京剧在海外的接受与传播,以及京剧在成为国际戏剧资源时的演变和发展。

  • 标签: 中国京剧 美国华裔戏剧 黄哲伦 《新移民》 《蝴蝶君》
  • 简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更寄托着殷切的盼望,蕴含着时代的潮流,融合着民族的文化。名字的主要类型有单名与双名之分。在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单名占据绝对性的优势,而至南北朝时期,双名所占的比例陡然提升,并开始与单名并驾齐驱,其背后的缘由很难说没有游牧民族南下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

  • 标签: 游牧民族 南北朝 双名
  • 简介:<正>巴尔扎克的《比埃尔·格拉苏》,笔调轻快而幽默,时时逗人失笑,但我们不会把它当作市井趣谈或是艺坛奇闻来读。这里寄托着作者的深沉的感慨,他的创作意图十分严肃。这个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同样值得我们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放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法国已从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 标签: 时代背景 三十年代 艺术手法 短篇小说 创作意图 封建社会
  • 简介:卡特的《雪孩》通过对传统童话《白雪公主》人物形象的戏拟,颠覆了传统童话所鼓吹的男权至高无上的谬论,戳穿了传统童话编造的女性必须顺从于男性的谎言,揭露了传统童话作为男性统治阶级的舆论宣传工具欺骗和愚弄女性的本质。卡特倡导女性推翻男权统治,斗争以争取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充分表达了女性现实主义思想。

  • 标签: 戏拟 男权统治 女性自由 反抗
  • 简介:<正>《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的视角所引出的迥异的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的“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和令人思考的,同时也应该是继续的和深入的。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顺谏,即顺君之意、因势利导、欲擒故纵以令君王幡然醒悟的进谏方式。《左传》昭公十二年所载子革与楚灵王的一段对话,既集中而鲜活地映现了楚灵王当时由最初踌躇满志到骄蛮狂傲、不可一世,终至如梦初醒、痛改前非的完整心理状态,也生动精彩地展现了子革审时度势、待时而动、以诗攻心、将计就计的高超的顺谏技巧,堪称“顺谏”的典范之作。

  • 标签: 子革 楚灵王 顺谏
  • 简介:朝鲜是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也是极其遵从儒家文化的国家。因此,朝鲜文人在接受与批评明代文学时也体现了鲜明的儒学化特色,具体表现为:以维护儒家政治统治、道德教化为最高标准,以能够美颂和适度讽刺者为优秀之作,更倾向于认同儒者的作品。这种儒学化特色符合传统儒家文学批评的主流,有利于朝鲜的文学批评向着儒学正统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文人自我道德、社会道德的完善和政治的稳定。但是,这种儒学化的接受、批评标准也有负面影响,比如过分强调作品的教化、美颂作用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过高评价儒者的作品也使得朝鲜的部分文艺批评有失客观和公正。

  • 标签: 朝鲜文人 明代文学 接受 批评 儒学化特色
  • 简介:王安忆在其短篇小说《闺中》里,通过主人公独特性情的塑造、个体与集体巨大的距离落差、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巧妙转换等构思,塑造出丰富立体的主人公形象。在细腻柔缓的书写之中,作者女性意识的高度自觉自然彰显灌注于笔下人物,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体现出隐含作者女性主体性的珍视与呵护。

  • 标签: 王安忆 《闺中》 女性主体性
  • 简介:奈保尔《世间之路》凡九篇,看似相互独立,但确又构成了一个所谓的“序列”或“一部小说”。在表面上碎片化的叙述与内在主题的一气呵成的张力场中,通过把曾经写过的故事冠以“未曾写过的故事”进行重新书写,奈保尔使我们看刘,历史的重演并不是要与过去进行比较以突出当前的优越性,表现时代的进步;相反,历史作为叙述,并没有真正开始和结束。以不同的视角接近历史,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历史之路,作者在此记录的只是世间历史的一种道路。而对于作为历史主体的个人,则总是随历史的大潮时起时落。奈保尔在《世间之路》中为我们讲述的,正是后殖民时代“新大陆”历史道路的寓言。

  • 标签: 《世间之路》 历史 叙述 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