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百草是一种季铵盐除草剂,可经血液循环分布于肺、肝、肾、心、脑等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以肺损伤最为显著。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及特效解毒药物,临床上大多数百草中毒患者预后极差,百草中毒的救治疗成为目前急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损伤、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和降解失衡等多种病理过程与百草中毒导致肺纤维化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者着力于阐明百草中毒导致肺纤维化的机制,表明信号转导在百草导致的肺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相关的TGF-β/Smad信号通路、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相关信号通路、Ras同源基因/Rho相关激酶(Rho/ROCK)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百草致肺纤维化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百草中毒导致的肺纤维化提供更多思路。

  • 标签: 百草枯 肺纤维化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溴隆是一种长效香豆素类抗凝类杀鼠剂,俗称"超级华法林",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维生素K1环氧化物还原酶,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致使机体凝血机能障碍,导致全身多脏器出血。本文报道一例溴隆中毒后导致消化道、腹腔出血,同时继发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给予输注血制品、补充维生素K1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提示临床医生在救治其他溴隆中毒时,要注意少见并发症,以免漏诊。

  • 标签: 中毒 溴敌隆 消化道出血 腹腔出血 麻痹性肠梗阻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草快中毒临床特征的认知。方法于2020年1月,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武警特色医学中心综合重症医学科收治并诊断的以癫痫样发作为突出表现的急性草快中毒4例,并以"草快"和"Diquat"或"Deiquat"或"Reward"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28岁(22~33岁),服毒量为8~20 g,给予洗胃、导泻、补液、血液灌流等治疗,在救治早期突发癫痫样发作,初始常规抗癫痫药物效果差,后予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泵入,癫痫发作减轻,但病情迅速恶化,最终患者均死亡。对纳入研究的3篇文献中3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临床经过与上述4例相似,3例患者均进行尸检,结果为脑水肿、弥漫性脑水肿伴基底神经节血管周围出血灶等。结论急性草快中毒能够引起癫痫样发作,一旦出现,病情迅速进展,多短期内死亡,临床可尝试大剂量镇静药物联合抗癫痫,以期改善预后。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临床特征 癫痫样发作 文献复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草中毒早期肺部CT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联性。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2例百草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肺部CT检查,比较中毒后不同时间、不同中毒剂量和不同预后患者的肺部CT征象;并比较不同预后CT值、不同预后两侧肺部CT密度。结果随着中毒时间延长,患者肺部CT征象发生改变,磨玻璃影逐渐减弱,实变征象呈增强和减弱变化,而肺纤维化、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表现逐渐增强(P<0.05)。与少量和中量中毒患者相比,大量中毒患者肺部CT征象主要以肺纤维化、心包积液、实变和纵隔气肿为主(P<0.05)。死亡者肺部CT征象多表现为磨玻璃影、肺纤维化、心包积液、实变、纵隔气肿,生存者多存在胸腔积液表现(P<0.05)。生存者早期CT值、中期CT增加值[(-458.41±43.26)%、(119.87±12.47)%]均低于死亡者[(-362.18±35.41)%、(356.87±29.39)%],P均<0.05;生存者左、右侧肺部CT密度(108.57±10.39、79.53±8.41)均低于死亡者(132.49±12.26、106.79±10.15),P均<0.05。结论百草中毒患者肺部CT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其受中毒时间、中毒剂量、疾病进展影响,且不同预后者肺部CT征象、CT值和CT密度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据此进行疾病早期评估和预后预测,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

  • 标签: 百草枯中毒 肺部CT表现 预后
  • 简介:摘要我们对1例百草中毒患者进行长达5年的随访,胸部CT发现该患者肺间质病变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并于中毒后6个月不再明显变化,其后病变区密度逐渐降低,并可见缓慢增多的囊性气腔。随时间推移,该患者运动耐力逐渐提高,中毒后第5年检查肺功能已接近正常水平。本例随访报道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百草中毒的远期转归产生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CT 运动耐力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百草(PQ)诱导的帕金森病(PD)样小鼠脑干蓝斑核(LC)损伤的动态变化。方法于2019年10月,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染毒组和对照组,各18只。染毒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15 mg/kg PQ,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容量0.9%生理盐水,每周2次,连续8周。分别于4周、6周、8周末次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的神经行为学(爬杆、游泳、旷场、悬尾、高架十字迷宫及水迷宫实验)变化,评估小鼠的运动能力、情绪和认知功能变化。取小鼠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LC区病理变化;尼氏染色检测LC区神经元尼氏体数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黑质(SN)区与LC区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多巴胺(DA)能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中脑及脑干NeuN、TH、α-syn蛋白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LC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PQ染毒第4周组比较,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PQ染毒组小鼠爬杆时间、游泳不动时间逐渐增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和水迷宫实验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间逐渐减少(P<0.05)。HE与尼氏染色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LC区神经元逐渐排列疏松,细胞核深染,胞质发生固缩,尼氏体数目逐渐减少(P<0.05)。IHC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SN区与LC区神经元NeuN、TH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α-syn阳性表达量逐渐增多(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中脑和脑干NeuN、TH表达水平逐渐降低,α-syn寡聚体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TUNEL染色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进展,染毒组小鼠LC区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PQ诱导PD样小鼠LC区出现渐进性损伤,可能是LC区出现病理性α-syn的异常聚集所引起的。

  • 标签: 百草枯 职业暴露 帕金森病 蓝斑核 α突触核蛋白 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百草中毒患者的影响,并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百草中毒患者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作用机制,是否与下调miR-155并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对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40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不同方案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21~73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0~71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单纯使用血液灌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以下各指标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TGF)-β、CRP、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定血清miR-15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其下游基因GCLC、苯醌氧化还原酶(NQO1)和血红素氧化酶1(HO-1)。结果入院8 h后,观察组IL-10、IL-17、TGF-β、CRP、IL-6、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54.01±9.81)mg/L比(63.87±17.53)mg/L、(35.41±5.37)μg/L比(40.34±9.05)μg/L、(397.04±35.31)μg/L比(421.43±40.11)μg/L、(17.72±3.22)mg/L比(21.75±5.19)mg/L、(94.05±39.59)μg/L比(120.89±42.31)μg/L、(68.94±19.07)ng/L比(83.27±25.19)ng/L,均P<0.05];治疗后第3、6天,两组IL-10、IL-17、TGF-β、CRP、IL-6、TNF-α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入院8 h,两组患者ALT、TBil、DBil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但观察组ALT、TBiL、D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7.44±13.28)IU/L比(64.53±12.10)IU/L、(77.44±13.28)μmol/L比(92.32±22.04)μmol/L、(52.13±12.58)μmol/L比(63.84±20.17)μmol/L,均P<0.05];治疗后第3、6天,两组ALT、TBil、DBil水平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后第6天,两组CD4+、CD8+水平均低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6.816、5.517,均P<0.001;对照组t=2.415、2.069,P=0.020、0.045),观察组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9.32±4.31)%比(43.40±7.11)%、(27.05±3.18)%比(30.75±7.34)%,t=2.194、2.068,P=0.034、0.045]。百草中毒肝脏损伤患者在入院8 h的Nrf2、miR-155均处于高表达水平,治疗后第6天,两组miR-155明显低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18.109,P<0.001;对照组t=2.336,P=0.024),Nrf2、HO-1、NQ01则高于入院8 h时(观察组t=24.400、7.390、49.193,P<0.001;对照组t=10.846、2.296、14.264,P<0.001、=0.027、<0.001),组间比较,治疗后第6天观察组miR-155、Nrf2、HO-1、NQ01的表达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清除百草成分更为快速,可快速有效清除胆红素、炎性介质等有害物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对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可有效降低患者氧化应激,从而显著降低氧化应激引起的miR-155表达,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起到保护患者肝脏功能的作用。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 百草枯中毒 肝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进行尿液半定量比色在草快中毒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3日至2022年11月23日在本院救治的49例急性草快中毒患者资料,观察尿比色结果与血浆草快浓度相关性;评价尿比色结果对靶器官损伤、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尿比色结果与血浆草快浓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89,P <0.01;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界值分别为2.5、3.5、3.5、5.5,其中尿比色结果预测消化道损伤的敏感性最高[AUC 0.93 (95% CI: 0.89~1.00)];尿比色结果预测死亡结局的临界值为4.5,阳性预测值为64.2%,阴性预测值为95.2%。结论尿半定量比色法可用于快速预测入院时血浆草快浓度范围;尿比色结果也可有效预测草快中毒相关脏器损伤的发生及临床结局,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法 快速检测 预测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疫情。由于2019-nCoV通过棘突糖蛋白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结合感染人体,ACE2已被确认为2019-nCoV的受体。另一方面,ACE2对于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在内的急性肺损伤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因此,在2019-nCoV感染背景下的ACE2究竟是人类的敌人还是朋友已成为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该文基于ACE2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希望对2019-nCoV感染的认识和防治有所裨益。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百草(paraquat,PQ)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6至8周龄的C57BL/6雄鼠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分为四组,实验组(共3组,每组9只)经腹腔注射40 mg/kg PQ建立染毒模型,对照组(9只)小鼠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PQ注射后2 d、7 d和14 d,分别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应用串联质谱标记技术(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ag technology, TMT)分析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肺组织中差异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功能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2 d、7 d、14 d分别有91个(69升高,22降低)、160个(103升高,57降低)和78个(45升高,33降低)蛋白的差异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Q-2 d和PQ-7 d组差异蛋白均以细胞外分布最多,而PQ-14d组中差异蛋白位于细胞核内最多;GO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Q-2d和7 d以体液免疫和凝血相关的反应为主,PQ-14d以中性粒细胞聚集等趋化和调控反应为主;KEGG分析显示,补体-凝血级联在PQ-2 d和7 d组中占据首要地位,而PQ-14 d组中以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途径为首。结论本研究应用TMT技术对PQ中毒小鼠不同时间点的肺脏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从蛋白分子角度揭示了PQ肺损伤的分子机制,发现并提出体液免疫和补体-凝血途径是PQ肺损伤的关键,为后续临床研究和治疗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蛋白组学分析 串联质谱标记技术 百草枯 肺损伤 中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百草(PQ)摄入量、尿蛋白及心肌酶指标在判断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于2021年9至12月,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急性PQ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毒后60 d的随访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存活组(78例)和死亡组(123例)。分析两组患者中毒信息、治疗方案、PQ摄入量、尿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等资料的差异性,用logistic回归和Cox回归分析中毒结局与PQ摄入量、尿蛋白和各心肌酶指标之间的关联,用ROC曲线和主成分分析探索高效能预测急性PQ中毒结局的指标。结果死亡组患者的PQ摄入量[50(20,100) ml]、尿蛋白(总秩次为15 570.50)、肌酸激酶[(336.36±261.9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3.91±43.74) U/L]、乳酸脱氢酶[(346.01±196.50) U/L]、α-羟丁酸脱氢酶含量[(271.23±11.92) U/L]均高于存活组[分别为15(10,20) ml、4 730.50、(187.78±178.06) U/L、(18.88±15.50) U/L、(190.92±60.50) U/L、(152.60±48.34) U/L](P<0.05)。急性PQ中毒结局与PQ摄入量、尿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均呈正向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与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均呈正向关联(P<0.05)。ROC曲线和主成分分析显示,PQ摄入量、尿蛋白和各心肌酶联合指标在判断患者预后的效能和权重最高(AUC=0.91,权重系数=0.19,灵敏度=0.76,特异度=0.89);当联合得分≥4分时,准确预测患者死亡的概率为91%(阳性预测值=0.91)。结论PQ摄入量、尿蛋白联合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判断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百草枯 口服 中毒 尿蛋白 心肌酶 预后
  • 作者: 闫永吉 李双 马瑞敏 范亚丽 马婧 叶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中心,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北京 100020 航空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1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中心,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北京 100020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13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诊疗中心,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北京 1000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百草(PQ)中毒大鼠模型,探讨吡非尼酮(PFD)干预PQ所致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于2017年4月,选取雄性6~8周龄Wistar大鼠,PQ一次性腹腔注射给药,PFD在染毒后2h灌胃给药,每天灌胃剂量为100、200和300 mg/kg,分为生理盐水组、PQ组、PQ+PFD 100组、PQ+PFD 200组、PQ+PFD 300组,每个观察时间点每组各10只大鼠,观察染毒后不同时间点(第1、3、7、14、28、42、56天)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及不同剂量PFD干预后对PQ诱导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肺组织病理评估采用Ashcroft评分法。选取PQ+PFD 200组进一步探讨其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同时测定血清和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以及PQ浓度。结果PQ染毒后第1~7天,大鼠出现肺脏炎症,第7~14天大鼠肺脏炎症较前加重,第14~56天出现肺纤维化。与PQ组比较,染毒后第7、28天PQ+PFD 200组和PQ+PDF 300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Ashcroft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Q+PFD 100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Ashcrof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Q染毒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第28天达峰值;与PQ组比较,PQ+PFD 200组大鼠第7、14、28天时羟脯氨酸水平降低,第3、7天时丙二醛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血清和肺组织TNF-α、IL-6水平于PQ染毒后第7天达峰值,TGF-β1、FGF-B、IGF-1于染毒后第14天达峰值,PDGF-AB于第28天达峰值;与PQ组比较,PQ+PFD 200组大鼠第7天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第14、28天血清TGF-β1、FGF-B、PDGF-AB和IGF-1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Q+PFD 200组大鼠第7天肺组织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第14天肺组织TGF-β1、FGF-B和IGF-1水平明显下降,第28天肺组织PDGF-A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D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降低血清及肺组织中促炎、促纤维化细胞因子水平,部分地缓解PQ所致肺脏炎症和纤维化,但不影响血清和肺组织PQ浓度。

  • 标签: 肺纤维化 百草枯 中毒 吡非尼酮 氧化性应激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离子隙(strong ion gap,SIG)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按预后分为生存组(18例)和死亡组(54例),并比较中毒早期SIG、阴离子隙(anion gap,AG)、pH、HCO3-、乳酸等酸碱指标水平,并建立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百草中毒患者死亡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间SIG、AG、HCO3-、乳酸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SIG(0.956)>AG(0.917)>乳酸(0.778)>HCO3-(0.635)>pH(0.437);SIG的Youden指数最高(0.60),大于AG(0.321)、乳酸(0.113)) 。结论与其他酸碱失衡指标相比SIG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价值。

  • 标签: 百草枯 强离子隙 酸碱指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烯丙基硫化物(DAS)对百草(PQ)中毒所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6年5月,将成年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PQ)组、DAS治疗组及地塞米松(DXM)治疗组,每组8只。一次性灌胃PQ溶液(70 mg/kg)制备PQ中毒大鼠模型;制模前后分别经腹腔注射DAS 100 mg/kg(DAS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PQ组)及DXM 1 mg/kg(DXM治疗组)。24 h后处死大鼠,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并进行病理学评分;测定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分离获取肺泡巨噬细胞并培养,取其上清液测定NO含量;测定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iNOS 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和iNOS表达明显增加,并且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Q组比较,DAS治疗组和DXM治疗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和iNOS表达明显降低,肺泡巨噬细胞分泌NO含量及i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XM治疗组和DAS治疗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S可能对PQ中毒大鼠的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百草枯 一氧化氮合酶 急性肺损伤 二烯丙基硫化物 肺泡巨噬细胞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比容与白蛋白差值(HCT-ALB)评估急性百草(PQ)中毒患者中毒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PQ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毒量、中毒时间,以及入院时未输注血液制品、未静脉输液、未行血液净化时测量的HCT和血清ALB,计算HCT-ALB差值。根据入院时尿PQ快速半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成PQ低浓度组(0~10 mg/L)和PQ高浓度组(30~100 mg/L)。分析中毒时间、中毒量以及HCT-ALB差值与急性PQ中毒程度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法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95例急性PQ中毒患者,其中PQ低浓度组118例,PQ高浓度组177例;以及性别、年龄与PQ患者相匹配的2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PQ低浓度组中毒时间长于PQ高浓度组〔h:11.0(6.0,60.0)比8.0(5.0,20.5),P<0.01〕,但中毒量显著低于PQ高浓度组〔mL:10.0(5.8,15.0)比40.0(20.0,80.0),P<0.01〕。PQ低浓度组和PQ高浓度组HCT、HCT-ALB差值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CT:(43.14±4.41)%、(43.54±5.40)%比(42.14±2.15)%,HCT-ALB差值:3.59±6.26、5.94±7.80比-7.26±3.55,均P<0.01〕,而ALB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g/L:39.54±5.74、37.60±7.15比49.40±3.41,均P<0.01)。随着尿液PQ浓度升高,HCT、HCT-ALB差值进一步升高,ALB进一步下降,PQ高浓度组与PQ低浓度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CT:(43.54±5.40)%比(43.14±4.41)%,HCT-ALB差值:5.94±7.80比3.59±6.26,ALB(g/L):37.60±7.15比39.54±5.74,均P<0.05〕。急性PQ中毒患者中毒程度与中毒时间、ALB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5、-0.695,均P<0.01),而与中毒量、HCT、HCT-ALB差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0、0.256、0.737,均P<0.01),其中HCT-ALB差值与中毒程度的相关性最强。结论HCT-ALB差值可反映急性PQ中毒患者的中毒程度,间接揭示急性PQ中毒患者体内微血管的病理改变。

  • 标签: 急性百草枯中毒 血细胞比容 白蛋白 血细胞比容与白蛋白差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烟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对百草(Paraquat,PQ)中毒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于2017年4至7月,选择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80只,将其中40只小鼠随机均分4组,每组10只。PQ组:以25% PQ溶液(60 mg/kg)灌胃染毒;PQ+NR组:等量灌胃染毒,且灌胃前1 h腹腔注射(300 mg/kg)的NR;Control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R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且灌胃前腹腔注射等量的NR(300 mg/kg)。观察并记录PQ中毒小鼠一般状况,同时每半小时观察并记录,统计染毒后72 h的各组死亡数,计算各组小鼠生存曲线。将另40只小鼠同样方法进行造模和分组,PQ灌胃后24 h,麻醉必死,摘眼球留取血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等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开胸取肺组织,测肺干湿重比(D/W)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病理变化并评分,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沉默调节蛋白1抗原(Sirt1)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表达变化情况。结果Control组和NR组小鼠的一般状况和行为正常;与Control组和NR组比较,PQ组小鼠一般状况差,精神萎靡、蜷缩、皮毛紊乱,活动、进食、大小便减少;与PQ组比较,PQ+NR组小鼠各症状均减轻。染毒后72 h的存活率:与PQ组(40%)比较,PQ+NR组(80%)存活率提高(P=0.029)。与Control组和NR组比较,PQ组小鼠D/W比值明显下降、光镜下肺病理学评分明显上升,TNF-α、IL-6、MPO水平明显上升,SOD水平明显下降,MDA水平明显上升;Caspase-3活力明显上升(P<0.01)。Sirt1和Nrf2蛋白表达量(1.02±0.14、0.82±0.06)明显下降(P=0.004、0.023)。与PQ组比较,PQ+NR组D/W比值(0.10±0.10)明显上升,光镜下肺病理学评分(7.40±0.51)下降,TNF-α(33.00±0.65)pg/ml、IL-6(52.23±4.23)pg/ml、MPO(0.23±0.01)μg/ml水平明显下降,SOD(9.28±0.45)U/mgprot水平明显升高,MDA(0.78±0.02)mmol/mgprot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3(222.80±7.59)%活力明显降低,Sirt1和Nrf2蛋白表达量(1.62±0.16、1.06±0.04)明显升高(P=0.048、0.035)。结论PQ中毒可致小鼠急性肺损伤,而NR能抑制PQ中毒小鼠炎症反应、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对PQ中毒所致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Sirt1、Nrf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 标签: 烟酰胺核糖 百草枯 中毒 肺损伤 氧化应激损伤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值对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血液检测指标变化值,包括白细胞计数(Δ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ΔNE)、淋巴细胞绝对值(ΔLY)、单核细胞绝对值(ΔMO)、动脉血氧分压(Δ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ΔPaCO2)、动脉血pH值(ΔpH)、HCO3-(ΔHCO3-)、剩余碱(ΔBE)、血乳酸(ΔLac)、总蛋白(ΔTP)、白蛋白(ΔALB)、丙氨酸转氨酶(ΔALT)、天冬氨酸转氨酶(ΔAST)、总胆红素(ΔTBil)、直接胆红素(ΔDBil)、血尿素氮(ΔBUN)、血清肌酐(ΔSCr)、血清钙离子(ΔCa2+)、血清钾离子(ΔK+);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51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99例,病死率为39.4%。死亡组入院24 h内ΔWBC、ΔLac、ΔALT、ΔAST、ΔTBil、ΔDBil、ΔBUN、ΔSCr及ΔK+升高幅度均显著大于存活组,而ΔPaCO2、ΔHCO3-、ΔBE、ΔTP及ΔALB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存活组。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Lac、ΔSCr及ΔK+是影响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662(0.997~2.772)、1.045(1.010~1.083)和4.555(1.190~17.429),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ΔLac、ΔSCr及ΔK+预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95%CI为0.505~0773)、0.811(95%CI为0.704~0.917)和0.649(95%CI为0.519~0.779)。当ΔLac最佳临界值为1.85 mmol/L时,敏感度为87.9%,特异度为47.7%,诊断准确率为70.2%;当ΔSCr最佳临界值为37.75 μmol/L时,敏感度为84.4%,特异度为77.9%,诊断准确率为80.5%;当ΔK+最佳临界值为0.42 mmol/L时,敏感度为36.6%,特异度为90.7%,诊断准确率为68.3%。将ΔLac、ΔSCr、ΔK+三者联合预测急性百草中毒患者死亡的效能大于单一指标,AUC为0.911,95%CI为0.834~0.989。结论入院24 h内ΔLac、ΔK+、ΔSCr均是急性百草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入院24 h内ΔSCr>37.75 μmol/L时,提示患者预后不佳;联合分析ΔLac、ΔSCr和ΔK+比单一指标能更准确预测百草中毒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中毒 百草枯 血清肌酐 钾离子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百草(paraquat, PQ)中毒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肺磨玻璃影(ground glass opacities, GGOs)体积占比(volume%,V%GGOs)的比较,分析其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90 d随访结果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计算两组患者在中毒后第3、5、7天时V%GGOs变化。两组间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不同时间点V%GGOs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该指标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对PQ中毒患者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共有89例PQ中毒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生存组49例,死亡组40例。入院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时间、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血中PQ浓度(mg/L)明显高于生存组(6.35±0.51 vs 3.49±0.21,P=0.013)。入院后第3、5、7天死亡组V%GGOs均明显高于生存组(3 d:0.062±0.020 vs 0.049±0.007,P=0.013;5 d:0.292±0.130 vs 0.123±0.044,P<0.01;7 d:0.334±0.116 vs 0.138±0.034,P=0.019)。ROC曲线下面积显示中毒后第7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967,阈值0.16时灵敏度100%,特异度83.33%,但时间点偏晚。中毒后第5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842,阈值0.14时灵敏度82.35%,特异度89.47%。中毒后第3天V%GGOs判断预后AUC为0.708,阈值0.05时灵敏度55.00%,特异度78.95%,此时无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度均较第5、7天低。结论V%GGOs可用来评估急性PQ中毒患者预后,最佳时间点为中毒后第5天。

  • 标签: 三维重建 百草枯中毒 磨玻璃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应用在治疗百草中毒所致肝脏损害中的效果与护理技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由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百草中毒患者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44.26±8.48)岁;观察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45.33±8.26)岁。两组均采取DPMAS治疗,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检验指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校验。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血液中百草浓度、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氨(NH3)、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均明显小于护理前(均P<0.05),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有效率88.2%(30/34),高于对照组的76.5%(26/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处血肿或出血、肺部感染、低血压、寒战、凝血的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PMAS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的一种,应用在百草中毒所引起的肝脏损害治疗中,能够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百草及其他毒性物质,改善肝脏功能,在治疗时配合以针对性的护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百草枯 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