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脑缺血症状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D-TOF-MRA诊断,观察组DSA诊断,对比两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一致性。结果:两组平均狭窄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诊断符合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3D-TOF-MRA对无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与DSA诊断结果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3D-TOF-MRA在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上与DSA有良好的一致性,可明确狭窄部位及程度,具有无创性,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狭窄 3D-TOF-MRA DSA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且无冠心病史患者53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狭窄组33例和小血管组20例。大动脉狭窄组又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5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组6例,分别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84.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9%合并冠状动脉狭窄,22.6%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狭窄。大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比例高于小血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很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率,甚至在缺乏显著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出48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6%,有24例为重度狭窄,14例为中度狭窄,还有10例为轻度狭窄,与临床确诊率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64排128层螺旋CT 头颈部CT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8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三维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计算三维颈动脉超声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维颈动脉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2.59%(150/162),特异度为92.86%(65/70),灵敏度为92.39%(85/92),阳性预测值为94.44%(85/90),阴性预测值为90.28%(65/72)。三维颈动脉超声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符合率分别为81.48%(22/27)、93.94%(31/33)、100.00%(19/19)、100.00%(13/13),且三维颈动脉超声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0.895,一致性高。结论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对于不适宜DSA检查的患者可采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检查。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颈动脉超声
  • 简介: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流行病学状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肾动脉狭窄 治疗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人工血管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总结36例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重视患者体位与活动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加强颅内高灌注症状、低血压等的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以保证手术成功。36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其中2例出现高血压,2例颅内高压,8例现低心率及低血压表现,1例出现脑梗,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3-10天出院。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术 护理 血管痉挛 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期间使用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1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颈动脉狭窄术后患者采取围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地保障患者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n= 103),同期抽取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n=100),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壁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增厚等情况,对比血流动力学以及颈动脉壁内 中膜厚度(IMT),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IM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8-2020.8月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出率以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PSV、EDV、RI、PI指标,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部血管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基底动脉及左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成形术后16个月"入院。2009年8月10日16时患者在安静状态下突发头晕伴行走不稳,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2h后症状基本消失,仍感轻微头晕不适。2009年8月12日22时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言语含糊、复视、行走不稳伴左侧肢体无力,无抽搐大小便失禁,无声音嘶哑,无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急诊CT示:脑干梗死,

  • 标签: 左侧椎动脉 支架成形 植入术后 开口狭窄 再狭窄 2009年
  • 简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percutanc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stenting,PTAS)均存在再狭窄的并发症,本文就其再狭窄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再狭窄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基因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处患者血管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连续就诊于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壁成像检查,获取斑块面积、重构模式及重构指数等斑块参数。在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建立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模拟病灶附近的局部血流动力学并量化血管壁剪切应力。根据壁剪切应力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壁剪切应力组和低壁剪切应力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特征的差异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4例患者,其中高壁剪切应力组17例,低壁剪切应力组17例。高壁剪切应力组比低壁剪切应力组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更低[分别为(11.10±4.96)μmol/L和(16.97±6.98)μmol/L,t=-2.83,P=0.010]、管腔狭窄程度更低(分别为0.56±0.05 和0.66±0.08,t=-4.54,P<0.001)、管腔正性重构的比例更高(分别为12/17和4/17,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与壁剪切应力呈负相关(r=-0.44,P=0.011),斑块面积与壁剪切应力没有相关性。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处壁剪切应力与管腔狭窄程度和血管重构方式有关,高壁剪切应力则斑块稳定性较差,低壁剪切应力更容易引起管腔狭窄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大脑中动脉 血管壁剪切应力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IMAP)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9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创伤后面颈部瘢痕患者,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11~58岁,均采用扩张的IMAP皮瓣整复。Ⅰ期根据瘢痕部位和范围在前胸置入1个或2个合适额定容量的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中注意保护IMAP、锁骨上动脉胸支和胸外侧动脉,术后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扩张。Ⅱ期行皮瓣转移术,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明确优势IMAP。切除面颈部瘢痕,形成面积为9 cm×7 cm~28 cm×12 cm的创面,术中注意保留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穿支。以优势IMAP为蒂,根据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和位置设计皮瓣:对于中小面积的创面,采用IMAP单蒂皮瓣转移修复;对于缺损面积较大者,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评价前胸各血管的供血范围,当IMAP不足以供养整块皮瓣时,利用锁骨上动脉胸支或胸外侧动脉进行血管增压,设计双蒂皮瓣。根据供受区间的距离,选择带蒂或游离转移皮瓣。转移皮瓣后再次行ICGA判断皮瓣血供。将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统计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个数、额定容量、注射生理盐水量和扩张周期,优势IMAP位置,采用皮瓣总个数和不同血管蒂类型皮瓣个数、皮瓣面积,Ⅱ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供受区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共置入25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额定容量为200~500 mL,注射生理盐水量855~2 055 mL,扩张周期4~16个月。术前在第2肋间(20侧)或第3肋间(5侧)探及优势IMAP。共切取25个扩张皮瓣,其中2个IMAP带蒂皮瓣、11个IMAP游离皮瓣、4个锁骨上动脉胸支带蒂+IMAP游离皮瓣、8个IMAP+胸外侧动脉游离皮瓣,皮瓣面积10 cm×8 cm~30 cm×14 cm。Ⅱ期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尖端坏死,经常规换药后愈合;1例患者IMAP和面动脉吻合处出现血管蒂局部扭转、血栓栓塞,手术探查取出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血供恢复正常。14例患者在Ⅱ期术后1~6个月进行了皮瓣修薄手术。随访4个月~9年,所有患者皮瓣外观良好,面颈部功能改善,供区可见线性瘢痕形成;1例女性患者出现明显乳头移位,双侧乳房不对称。结论扩张IMAP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颈部皮肤组织匹配,且切取后对胸部供区的损伤小,联合血管增压可灵活设计双蒂皮瓣,进一步改善血供,扩大皮瓣切取面积,是大面积面颈部瘢痕整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面部 瘢痕 穿支皮瓣 胸廓内动脉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血管增压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0例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作为患者组,选取75例没有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IMT增厚发生率、混合斑块发生率、狭窄发现率等等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椎动脉起始段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颅内和距离椎动脉起始段数厘米范围。狭窄的分辨率比血管彩超要查,只能够判断闭塞的椎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的联系紧密,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能够对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进行了解,对防治脑梗死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DSA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