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疾病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5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作研究组,并以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数目,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组的斑块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斑块数目,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血管病变信息,对早期诊断和防治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nessindex,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亚组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结果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ASI、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并能初步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硬化病变情况,可为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及临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3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脑心通胶囊。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均明显更佳(P<0.05),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粘度均明显更佳(P<0.05)。结论在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 标签: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 脑心通胶囊 瑞舒伐他汀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认知功能与颈动脉斑块、CRP、Hcy及脑白质病变等相关性。方法将60例脑梗塞认知损害患者作为试验组和同期住院无认知损害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检测颈动脉彩超、血清CRP及Hcy水平、WML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清CRP及Hcy水平均有升高,试验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但是试验组颈动脉斑块异常水平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CRP、Hcy及WML是急性脑梗塞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认知功能 颈动脉斑块 CRP Hcy 脑白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改变,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67例IMT及斑块测量,结果脑梗组IMT厚度及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内膜增厚及动脉硬化的形成,更易脑梗死,对动脉硬化斑及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脑梗死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
  • 简介: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易发部位,其脱落会导致下游血管的阻塞并引发卒中。由于优秀的软组织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磁共振影像可以提供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直接证据。本文将从临床应用需求的角度出发介绍磁共振颈动脉斑块成像和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希望有助于从事斑块的临床和研究的人员了解目前的成像方法和未来趋势。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伴脂代谢紊乱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法收集颈动脉斑块伴脂代谢紊乱住院患者156例,了解既往病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給予常规治疗和健康管理干预,系统化出院随访,每3个月门诊随访,复查颈动脉彩超和血脂情况,记录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健康管理12个月后,患者遵医行为提高,血脂达到正常水平,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降低。结论长期健康管理可控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颈动脉斑块情况。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脂代谢紊乱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颈动脉斑块筛查中,应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究其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的时段为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抽取在本院开展颈动脉斑块筛查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与同时段在本院开展体检的健康者60例,将其列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定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参与研究者,均开展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两组颈部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斑块特点实施对比;同时观察组患者开展数字减影CT成像检查,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成像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相对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高,P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筛查 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烟酸对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及动脉壁MK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高脂饮食8周后,随机分为高脂血症组与烟酸组:高脂血症组(n=8)继续饲以高脂饲料6周;烟酸组(n=8)在高脂饮食基础上给予烟酸(200mg·kg-1·d-1)6周。另选8只兔给予普通饮食14周作为正常对照组。14周末处死动物进行主动脉病理学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兔主动脉壁MK2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血症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增加,MK2mRNA表达显著增加(均P<0.01)。与高脂血症组相比,烟酸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1)。结论主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面积显著减少,MK2mRNA表达也显著减少。

  • 标签: 高脂血症 烟酸 胆固醇水平 正常对照组 兔主动脉 低密度脂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78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型,并检查患者颈动脉的超声改变情况;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①脑动脉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痰浊、血瘀、气虚和肾虚;②不同中医证型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痰浊型、血瘀型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痰浊型=0.79,r血瘀型=0.76)。结论脑动脉硬化的病机为本虚(气虚、肾虚)标实(痰浊、血瘀);痰浊证及血瘀证是脑动脉硬化的高危因素,与颈动脉超声改变密切相关。

  • 标签: 脑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证型 超声检查 斑块积分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碘基图在鉴别冠状动脉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能谱模式扫描的45例冠状动脉硬化,在宝石能谱成像软件上获得各组的能谱曲线图、碘基图像和水基图像,计算斑块标准化碘浓度,即标准化碘浓度=斑块碘含量/主动脉碘含量,并采用方差分析.结果:45例共检出非钙化斑块73处,其中脂质成分21处,纤维成分40处,血栓组织12处.不同类型非钙化斑块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名医师对图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672).结论:CT能谱成像通过对碘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性质的斑块成分鉴别有较大的意义,可早期提示脂质成分等不稳定斑块,为明确斑块性质提供量化依据.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性 诊断 鉴别
  • 简介:目的内皮脂酶(endotheliallipase,EL)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探讨高脂喂养和apoE基因缺陷(apoE-,-)小鼠EL表达的差异。方法取apoE-/-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饲料和高脂喂养正常小鼠为时照组,测定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EL在主动脉的表达。结果正常喂养的apoE-/-小鼠的主动脉形成明显的斑块,高脂喂养小鼠没有形成斑块,但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出现增殖;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普通饲料喂养的apoE-/-小鼠EL有明显表达,而高脂和普通饲料组喂养的正常小鼠没有表达。结论血管壁斑块中EL的表达可能是促进apoE-/-小鼠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内皮脂酶 动脉粥样硬化 apoE基因缺陷 高脂喂养 载脂蛋白E 基因缺陷
  • 简介:1977年问世的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PTCA并不能去除血管内的斑块和血栓.1986年10月Simpson研制的一种带切刀的球囊导管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开展一种名为定向冠状动脉斑块切除术(directionalcoronaryathorectomy,DCA).经过1600余次的实践,

  • 标签: 定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切除术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栓
  • 简介:摘要动脉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斑块稳定性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泡沫细胞 血管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超声技术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共调查XX地区798名颈部血管超声受检人群的检查结果,按照有动脉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硬化斑块分组,其中,有动脉硬化斑块者627例,无动脉硬化斑块者171例,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798名受检查者中,有627例存在颈部血管斑块,171例无颈部血管斑块。有动脉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硬化斑块相比,有斑块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大于无斑块;同时血管内膜厚度较高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较高(P<0.05)。冠心病和脑卒中虽有差异但不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在检查颈部血管内膜厚度时,提示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早期表现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经检查颈动脉硬化患者内膜中层厚度,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技术 颈部血管内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测定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硬化,分为IMT正常组(IMT?0.9mm)28例、IMT增厚组(1.0~1.2mm)38例、IMT斑块组(IMT?1.2mm)37例,其中IMT增厚组和IMT斑块组判定为颈动脉硬化。同时对所有患者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血压形态分为晨峰组52例和非晨峰组5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呼吸睡眠暂停情况以及血压晨峰等进行分析,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逐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史、血压晨峰、睡眠打鼾、HDL-C、LDL-C、HS-CRP、Hcy、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各组间血压晨峰检出率分别为14.29%、52.63%、75.67%,斑块组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晨峰组IMT颈动脉硬化及斑块检出率(92.31%、53.85%)明显高于非晨峰组(52.94%、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以可能有意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逐步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C、LDL-C、血压晨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晨峰对颈动脉硬化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血压晨峰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晨峰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超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患者55例,将其高频彩超诊断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被检测出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90.9%,其中有斑块形成38例。高血压颈动脉硬化50例,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0例,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9例,位于颈外动脉起始部7例,位于颈总动脉主干4例。结论高频彩超对诊断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损害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从而能够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硬化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 标签: 高频彩超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介入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本组收治的25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介入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全脑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