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事件,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急诊中风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效果,并提出相关分析。首先介绍了中风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对患者的影响,强调了早期识别和治疗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中风的分类和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因素。针对早期识别中风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常用的评估工具和典型症状,以及医护人员的识别方法。此外,文章还解释了治疗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最后,总结了早期识别和治疗在急诊中风救治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 标签: 急诊中风患者 早期识别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青年卒中病因多样,以心源性最为多见,但是心脏黏液瘤所致的脑栓塞少见,在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治疗效果取决于栓子性质。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根据症状、体征及颅脑CT除外出血后,考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立即给予静脉,疗效较差,排除禁忌证于发病6 h后桥接机械取,栓塞物提示黏液瘤倾向,后于心外科行心房黏液瘤切除,病理提示心房黏液瘤。院外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生栓塞事件。该病例提示对于心房黏液瘤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无效时桥接机械取可能是安全有效的,病情平稳后应立即行黏液瘤切除。

  • 标签: 静脉溶栓 机械取栓 心房黏液瘤 青年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机械取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对预后影响。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取区组随机化法分组后(参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于2019年8月~2021年6月期间对机械取静脉治疗效果实施对比性临床研究。比较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及治疗预后差异。结果:(1)入院时患者卒中量表、神经系统损伤评分、血清标志物水平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月时,观察组mRS、NIHSS评分,血清NSE及S-100β蛋白均低于参照组,NGF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血运重建率为94.44%、不良预后发生率为8.33%,较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取静脉均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而机械取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延缓效果及临床安全性优势较为显著。

  • 标签: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治疗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静脉桥接动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筛选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科行静脉桥接动脉取治疗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分组研究,以电脑随机抽签法为分组方式,组别设置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纳入42例。对照组直接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从护理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两个方面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对比并无明显区别(P>0.05);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低,而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经t验证,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静脉桥接动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并改善其神经功能,对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导管接触性溶栓 COCKET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深静脉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64例,应用深静脉置管术)和对照组(64例,应用周围静脉置管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并发症(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Porter评分。结果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Porter评分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or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管开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静脉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显著。

  • 标签: 深静脉置管溶栓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开通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深静脉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64例,应用深静脉置管术)和对照组(64例,应用周围静脉置管术)。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血管开通率、并发症(穿刺处出血、肺栓塞、皮下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Porter评分。结果:两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Porter评分未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Porte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深静脉置管溶栓术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开通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日本老年病研究专家发现,常吃豆豉可预防脑血栓。因豆豉中的钴有良好的预防冠心病作用,其含量是小麦的40倍,而含有的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对改善大脑的血流量和防治老年性痴呆更有效。

  • 标签: 中风 老年性痴呆 脑血栓 老年病 冠心病 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急诊启动静脉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安全性、开始平均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遵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取急诊室启动静脉治疗与病房启动静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安全性和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1d后脑出血率(10.26%)、治疗3月后死亡率(7.69%)与对照组(2.56%、12.82%)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照组开始平均时间长于研究组,发病至就诊时间长于研究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室启动静脉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减少平均时间,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开始溶栓平均时间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根据采用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的治疗方式;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治疗有效率为92.5%,参照组采用周围静脉抗凝、进行治疗有效率为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合静脉置管治疗方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血栓溶解,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产生,能使下肢深静脉通畅,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置管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再通率以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3年-2016年接收并治疗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作为研究资料,对患者静脉治疗前后的效果观察。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37例患者再通,其中再通率为74%,1例死亡,死亡率为2%。结论静脉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越及时患者的再通率越高,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静脉溶栓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 再通率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生率、血管再通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治疗,观察两组有患者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对照组高,血管未通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急性 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 静脉运用于早期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 方法:选取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6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80 例 ,采取科学数字抽选的分组方法,组别名称: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均各 39 例, 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 静脉治疗 。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成功再通率为 75.00% ,对照组的患者成功再通率为 1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静脉运用于早期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 早期急性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接受早期静脉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组(n=36)及分析组(n=36),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分析组接受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分析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患有急性脑梗死且接受早期静脉的患者,针对性护理效果较好,可行性更强。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针对性护理 并发症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集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在分组上,将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视为一组,未出现的视为另一组。对比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结果:从数据可见,恶化组患者在总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上计数低于对照组,同时,在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等指标上则高于对照组。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血清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高水平的血清白蛋白可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治疗患者加强保护,当白蛋白水平较低的时候,则说明预后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血清白蛋白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7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早期静脉治疗,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血清生长因子。结果 治疗后两组R值、ET-1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阿替普酶 循环动力学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疏血通治疗,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r-tPA静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r-tPA静脉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