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曹禺先生曾多次强调:“戏是为观众写的。”“写的人要时刻想着观众,想着观众是否爱看,如果我们写的观众不理解、不欣赏,不来看你的,那什么都完了。”

  • 标签: 《玉堂春》 创作理念 曹禺 花鼓戏 手记 导演
  • 简介:湖北省首届黄梅艺术节于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湖北省武穴市隆重举行。这届黄梅艺术节是湖北省黄梅戏剧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对湖北省近几年来“把黄梅请回娘家”振兴湖北黄梅工作的检阅。艺术节历时八天,参加演出的湖北省八个黄梅戏剧团,演出了八台剧(节目)。

  • 标签: 黄梅戏艺术 湖北黄梅 音乐唱腔 音乐设计 戏曲观众 一九
  • 简介:中国古代本无浪漫主义一说。但在西方美学视域下,可以将中国古代的一些音乐戏曲类型理解为浪漫主义。高州木偶和采茶就是这样,二者在时间与空间、理性与非理性、内容与形式方面,尽显浪漫风格。

  • 标签: 高州木偶戏 采茶戏 浪漫主义 美学视角
  • 简介:<正>傀儡与地方戏是两个同样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系统。二者在历史上既有源流各异、沿革殊途、功能迥异的一面,亦有异中存同、相互交流、共相依存的一面。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地方戏剧的研究只偏重于地方戏剧种,而对傀儡却失之过问,至于傀儡与地方相互间的关系更是很少有人问津。福建傀儡与地方戏剧种一样,存在一个各种声腔具备、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戏剧系统。其中傀儡形式有提线、掌中(即布袋)、铁枝、杖头、幔帐、肉傀儡等多种;许多傀儡不仅保存宋元以来我国

  • 标签: 地方戏曲 地方戏剧 目连戏 杖头 泉腔 兴化腔
  • 简介:2002年春,作者对河南省新密市浮山伏羲女娲文化进行了田野学术考察,这是作者多年来进行的中原神话考察的一个组成部分.浮山岭"伏羲女娲祠"、补国(伏羲国)、浮山(始祖山)等地的田野作业证明新密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伏羲、女娲族系活动的主要地区.结合文献中关于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的记载,说明现在中原地区流传的大量同类神话的各种异态是可信的.

  • 标签: 《山海经·中次七山经》 “浮戏” “伏羲山” 华夏文明 新密市 浮戏山
  • 简介:主要演员徐锡麟——熊辰龙恩铭——余登云王淑德——王琴冯煦——崔克勇夫人——白红顾松——刘东胜陈伯平——潘文庆马宗汉——檀春芳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秉性刚强,崇拜英雄豪杰,21岁中秀才,无意仕途,好论国事,1904年加入光复会,次年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

  • 标签: 安庆市黄梅戏 戏徐锡麟 新编黄梅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海南公仔与台湾布袋的历史起源和演进以及二者的生存现状,为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之路探寻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同时也为在市场化潮流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的自我适应与再生提供一种更加宽阔的眼光。

  • 标签: 生存现状 历史起源 布袋戏 对比 演进 台湾省
  • 简介:2016年6月26日、27日,由我院舞台美术系、表演系联合创作的大型学术演出“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在国大剧场首演。整场演出分为远古起始篇、汉唐发展篇、宋元融合篇、明清鼎盛篇四个部分,形象勾勒出戏曲舞台美术的演化轨迹,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此次演出首次将戏曲舞台美术史与戏曲表演相融合,是一次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 标签: 演出 画意 学术 戏曲舞台美术 戏曲表演
  • 简介:叼羊是许多突厥语民族的最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可以说叼羊是突厥语民族的一种传统马上游戏,是一种骑术、力量和勇敢的较量。所以研究这个历史悠久的活动的历史和现在的情况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什么是叼羊游戏,游戏的来源,叼羊规矩,场所,它的历史情况,发展过程,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讲述叼羊游戏的意义。

  • 标签: 民族 维吾尔 体育活动 发展趋势 游戏
  • 简介: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墨山水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标志,而米氏山水则是山水画界的一朵奇葩。

  • 标签: 山水画 语言 墨戏 鼎盛时期 水墨山水
  • 简介:据现有文献资料,清内廷演剧机构南府、景山约成立于康熙朝,而终止于道光七年,共约一百四十一、二年的历史,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盛世”期间的演剧状况。在南府、景山共约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内廷所演戏不外昆、弋二种。据现有文献资料,从嘉庆朝开始有极零星的“侉”(乱弹)出现在内廷的舞台上,而其时的民间舞台“侉”已蓬勃发展,呈现出和“雅部”昆剧平分秋色之势,从这一点上——戏剧声腔的发展流变上说,内廷大大滞后于民间。

  • 标签: 清朝 演剧机构 南府 景山 昆腔 弋腔
  • 作者: 桂也丹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期
  • 机构: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戏、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戏等,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广泛流行于鄂赣皖的长江两岸50余县、市。它是在黄梅县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畈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歌舞、岁时风俗、启蒙读物、民间体育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黄梅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春,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藏家彭保友知道笔者撰写书稿,特地提供了他收藏的200余老徽章图片资料,其范围,涉及民国时期安徽各机关、单位、学校及团体.其中一枚"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徽章,石破天惊,不仅让笔者,也让当地许多专门研究地方戏剧的专家感到意外--作为省一级演出团体,安徽皖剧团成立于什么地点?成立于什么时间?演员构成情况如何?而皖剧,究竟又是什么剧种?这一切,都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

  • 标签: 安徽 剧团 黄梅戏 溯源 图片资料 民国时期
  • 简介:鲁西南微山湖一带流行的“端公”,因为渊源不明而长期带有神秘色彩。本文认为:端公即古代傩祭仪式的男巫的别称,端公属于傩范畴,开坛、拜坛、请神等程序与傩表演基拳相同。称端公腔为“端鼓腔”或“端供腔”均为“望文生义”或“顾名思又”的音近之讹。鲁南端公渊源于淮扬一带的香火,唱词句格的七字句、十字句相同,流传至今的基本剧目亦相通。运河与淮河的交汇造成了香火支脉的流传。端公腔传人说祖辈从扬州兴化迁来是可信的。

  • 标签: 端公戏 傩戏 香火戏 运河文化
  • 简介:<正>《高文举》是明初南,在民间流传甚广,直至今天,在各地的地方戏中,仍有根据《高文举》改编的剧目,本文即对《高文举》的流变及其改本《高文举珍珠记》作一考论。

  • 标签: 文举 珍珠记 还魂记 曲文 文林阁 戏曲研究
  • 简介:1.南宋初安徽石埭(台)人王鎡《月洞吟》《军中乐》:征衫闪色织衣罗,白马金鞍载翠娥。把盏醉归营月上,檀槽唤拨采茶歌。【注】王鎡,安徽石埭人,字时可,南宋绍兴(1131-1162,高宗年号)进士。

  • 标签: 采茶 黄梅戏 辑录 史料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