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介入放射科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连续收治的40例行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5.9岁。所有患者于治疗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行腹部MRI增强检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DC预测疗效的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以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12例,客观缓解率75.0%(30/40)。ADC预测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4~0.98),最佳界值为1.32×10-3 mm2/s,灵敏度为0.63,特异度为1.00。高ADC组(≥1.32×10-3mm2/s,n=19)无进展生存率和累积生存率均优于低ADC组(<1.32×10-3mm2/s,n=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ADC<1.32×10-3mm2/s(HR=3.711,95%CI:1.705~8.074,P<0.05)是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ADC<1.32×10-3mm2/s(HR=3.518,95%CI:1.016~12.185,P<0.05)是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DC是孤立性大肝癌患者行TACE即时联合射频消融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表观扩散系数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使用多层CT(MDCT)显示肺结节的细分叶征并探讨其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共收集CT横断面SPN最大直径≤30mm的病例62例,其中周围型肺癌32例,良性SPN30例,采用四层CT扫描仪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并使用自主调节的模式进行显示。结果:肺癌的分叶征出现率为93.8%(30/32),明显高于非肺癌结节(良性SPN)[46.7%(14/30)],(χ^2=16.660,P=0.001)。7例(21.9%)肺癌结节出现典型的细分叶征,其中肺泡癌4例,腺癌3例。无一例良性SPN出现细分叶征。典型的细分叶征表现为VR上肺结节表面有5个以上的微小半球形突起(直径不超过5mm),常规CT横断面不能显示该特征。结论:MDCT的VR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癌结节的细分叶征,该征可能是周围型肺癌的定性诊断特征。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孤立肺结节 容积显示 分叶征 诊断
  • 简介:摘要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累及大、中型血管的肉芽肿性血管炎,常见于颈动脉及其颅外分支,故也称颞动脉炎、颅动脉炎,当病变仅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时称为孤立性巨细胞性肺动脉炎。本病罕见,偶在手术标本和尸检中发现,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能误诊为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确诊主要依据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多以肺叶切除为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我院病理证实的94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结节的大小、形态及相关CT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中恶性63例,良性31例,观察结节的大小、部位及相关CT征象(钙化、分叶、毛刺、细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是提示恶性结节的重要CT征象,对临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的分叶征表现在肺内孤立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54例,均行CT检查。分析不同结节类型中CT分叶征的表现。结果:病理检查显示,所选54例患者中,恶性结节患者40例,良性结节患者14例。恶性结节患者中深分叶征36例(90.00%)、浅分叶征4例(10.00%),良性结节患者中深分叶征2例(14.29%)、浅分叶征12例(85.71%),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肺内孤立结节的影像诊断中,采用CT检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的CT分叶征表现,可辅助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 分叶征表现 肺内孤立结节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疾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药物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的近中期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SISMA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选择、随访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共纳入124例SISMAD患者,主要症状为突发腹痛,影像学分型以YUN分型Ⅱ型为主。保守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80.73%,随访症状缓解率为90.9%;腔内治疗近期有效率为96.59%,随访症状缓解率96.55%。保守治疗及腔内治疗近中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数SISMAD患者,保守治疗安全有效,应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腔内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但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在合并腹膜炎体征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期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 简介:1.病史摘要患者男,14岁,发作性头疼伴血压升高1年余。患者入院前1年发作头晕、头疼,伴视物模糊、心慌、恶心、呕吐,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测血压(BP)180/130mmHg,诊断考虑"高血压",予降压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先后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仍不达标。在当地曾行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示双肾动脉主干狭窄,左侧几乎闭塞。期间反复多次行外周血管超声及CT检查未见主动脉及其他分支动脉明显异常。

  • 标签: 大动脉炎 双肾动脉 孤立 降压药物 肾动脉造影 血压升高
  • 简介:[目的]总结以多发性硬化(MS)为转归的临床孤立综合征(CIS)病人的护理要点。[方法]收集37例MS病人发病早期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符合CIS的2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对以MS为转归的CIS病人的护理特点包括:实施整体护理,加强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功能锻炼及饮食出院指导等,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护理,有利于病人治疗方案的执行以及促进病情的稳定、好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切实有效的个体化整体护理措施可以促进以MS为转归的CIS病人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临床孤立综合征 多发性硬化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减退症(IH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它的病症表现为青春期的推迟或者缺失,以及(或者)不育症。这些病症是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作用未能对正常的垂体.性腺轴产生足够的刺激。由于罹患该病的患者体内的促卯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偏低或正常,所以采用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ICH)这一术语定义该疾病可能更为合适。该疾病应区别于伴有其它垂体缺陷的中枢性性腺功能减退。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比中枢性性腺功能减退多5倍。大部分情况下,该病的患病人群比较分散,但也曾经报道过几例家族病例。这一发现加上其它很多致病基因突变的调查,以及一些基因敲除模型的出现,证明了该疾病的发病可能有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因素存在。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可能与一些包含锇缺乏在内的形态遗传学异常有关联,而锇缺乏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构成了卡尔曼氏综合症(KS)的主要病征。在全部的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病例中,卡尔曼氏综合症约占40%,也被视作一个特殊的患者子群体。然而,经过对患有孤立的锇缺陷或者卡尔曼氏综合症(KS)亦或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的包含亲戚在内的几个家族谱系内部的病患的调查,证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是一种复杂的遗传性疾病,它具有复杂多样的表征以及显性。由此得出,不管是多个基因变异还是环境因素或者核外遗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复杂多样的病征。本文综述了己知的、与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的发病机制相关的遗传机制,并且对由意大利孤立特发性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网络合作中心所收集的227例�

  • 标签: 中枢性性腺功能低下 先天性腺功能低下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功能减退症 垂体-性腺轴 卡尔曼氏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孤立性肺小结节的临床对比。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76例,通过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开胸手术治疗,38例),观察组(全胸腔镜治疗,38例),对比两组临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时间、术后拔引流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口小,手术时间短,疼痛轻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胸腔镜 开胸手术 孤立性肺小结节
  • 简介: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效果及准确度。 方法:选择我院西门子 CT对100例孤立性肺结节的患者,于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间对100例患者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 CT检查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CT检查发现良性结节87例(85例病理证实),13例恶性结节(病理证实13例),整体符合率为98.00%。结论:多层 CT对体积效应的影响最小,通过对肺结节的观察,可以更好地反映结节的界面和内部结构,有助于区分孤立性结节良、恶性。

  • 标签: 多层螺旋CT;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效果;准确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效果及灵敏度。方法:开始时间:2022年8月,结束时间:2023年9月;选择于我院收治的75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35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40例,将前者视为研究组,后者视为参考组。研究组与参照组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与病理诊断。比较研究组与金标准诊断结果和能效、研究组与参考组强化值。结果:研究组诊断阳性是33例,阴性是42例,金标准诊断阳性是35例,阴性是40例,研究组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经对比,(P>0.05)视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诊断的灵敏性是85.71%、特异性是92.50%、准确性是89.33%。研究组强化峰值、强化峰值/主动脉强化峰值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检出率较高,且灵敏性很理想,建议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诊断 孤立性肺结节 良恶性 灵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肺孤立小结节(SPN)鉴别诊断,采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SPN患者展开研究,50例患者均实施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分析扫描结果。结果:病理检查,50例患者中良、恶性结节各占20:30;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结果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6.67%,准确度88.00%(P<0.05);恶性结节在不同时间段动态增强扫描CT值较高(P<0.05)。结论:对于SPN鉴别诊断,采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具有显著作用,可用于良恶性鉴别,利于早期治疗。

  • 标签: SPN 64排螺旋CT 低剂量
  • 简介:摘 要:孤立性髂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具有强烈的隐匿性和破裂风险,常常导致血栓形成和神经压迫,其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但其症状通常不易察觉。本文综述了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致病因素、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诊断进展以及腔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孤立性髂动脉瘤 医学影像诊断 腔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重建结合颅内动脉瘤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例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患者,行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和动脉瘤孤立术。依据动脉瘤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包括对M2段及其远端的动脉瘤采用低流量旁路移植5例,对M1段动脉瘤采用中流量旁路移植4例,对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采用高流量旁路移植5例。术中或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超声检查,以了解吻合口通畅与否及动脉瘤闭塞状况。本组患者随访期为2~60个月。结果:低和中流量旁路移植的9例患者术后经过顺利,术后造影示吻合口均通畅。5例高流量旁路移植的患者中3例术后经过顺利,2例术后即刻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超声检查显示移植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再次手术取栓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术后复查造影示4例吻合口通畅,1例吻合口不通。结论:大脑中动脉血流重建结合动脉瘤孤立术是治疗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前循环复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应根据动脉瘤部位和侧支循环状态,可选择高、中、低不同流量的旁路移植术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重建